神志文字
古朝鲜文字(韩语:신지비사문/神誌秘詞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神志文字(신지문자/神誌文字)。[1]据朝鲜单方面宣称是朝鲜半岛在公元6世纪汉字文化尚未普遍传入之前,当地及今日中国东北地区所通行的文字。迄今没有发现过出土的真正公元6世纪资料。
据李朝时期的伪书《揆园史话》传,神志文字是檀君朝鲜时期一个叫神志的人创制的。神志的传说有抄袭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嫌疑。据朝鲜官方宣称的檀君陵里有石人像区,该区的石阶左右两旁立有檀君之子和其他亲信臣僚石像。在亲信臣僚石像中,东边的第一个石像便是神志像。
古朝鲜文字的形态由直线、曲线及圆点所组成,与大篆及小篆全由线条所组成略有不同。从形态上来看,古朝鲜文字与秦朝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以前在齐、鲁、燕、赵一带所流行的“简化大篆”相似。据朝鲜官方宣称在平安北道龙川郡新岩里出土的陶器里刻有神志文字模样的两个字,在中国辽宁青铜文化古墓中出土的陶器里,也刻有与此相似的两个字。出土文物中共找出有16个不同的的象形文字或符号,为这种‘神志文字’传说的原型。 中国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殷晚期青铜器中,方鼎内底中心有铭文“亚侯”,佐证是在箕子之国发掘,而箕子朝鲜实际为侯国。在箕侯国发掘的青铜器铭文则为大篆的一种。箕子朝鲜从中原迁出之际,燕国、孤竹国等地也有大量东夷移民进入箕子朝鲜地区,而此段时期正为青铜器文化的顶峰[2]。
与谚文的关系
编辑韩联社引述朝鲜民间史学者구길수认为:今日在朝鲜半岛通行的谚文是直接从古朝鲜文字演变而成,而古朝鲜文字则是从金文演变而来。[3]
根据1911年成书的《桓檀古记》(환단고기)的编撰者桂延寿(계연수)的主张,训民正音其实脱胎自古朝鲜文字,而古朝鲜文字大约在公元前2181年,由三世檀君嘉勒(가륵)时期的三郞乙普勒(삼랑 을보륵)所发明,取材自古篆字及梵字。在《燃藜室记述》(연려실기술,前2182年-前2137年在位)亦有类似的纪录。由于桂延寿是日占朝鲜时期的人,其主张与其它在朝鲜时期完成的历史书(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都受到各国历史学者[谁?]的质疑。
古代的争议
编辑而1443年朝鲜世宗命令使用谚文的时候,就受到众多朝鲜文学家的攻击,这些学者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了通向知识的途径。崔万理曾说:
“ |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