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以提倡阴阳五行,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观”(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典史记载

编辑

阴阳与阴阳家在史载上难以明确次第,但其学说却深植在中国哲学诸子百家与后继之学。大约在东周战国中期发展︰

  • 邹衍以“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观点。阴阳家以五行为五德,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克之道,是为‘五德终始说’。
  • 稷下学派中的黄老派管仲派等又有新发展。
  • 接着吕不韦及其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从阴阳气数与天象、五行与物候和人事、世界图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 最后是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再将道分阴阳的宇亩图式与五行生克的社会体系进行整合,这样阴阳家才正式确立。
  • 司马迁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以五行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历史朝代的更替,如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商),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特别是汉代有很大影响。
  • 汉书·艺文志》云:“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流派发展

编辑

阴阳家学派在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还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阳家的学说内容。

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等思想在战国时期与道家方仙道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朝时融合老子的学说形成黄老道,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而阴阳家在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则是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黄历或是农书农民历里看到。

今日部分传统民俗疗法风水师堪舆师中医算命占卜择日者等强调“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五行相克”来养生、定命的说法也是阴阳家的余留。

维基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