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观察机
Douglas O-2是一款于1920年代由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制造的观察机。
Douglas O-2 | |
---|---|
概观 | |
类型 | 观察机 |
乘员 | 2人 |
首飞 | 1924年 |
服役 | 1924年 |
生产 | 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 |
现况 | 已退役 |
主要用户 | 美国陆军航空兵团 |
衍生机型 | O-19观察机 O-38观察机 道格拉斯邮寄飞机 XA-2攻击机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30英尺0英寸(9.14米)[1] |
翼展 | 40英尺10英寸(12.45米) |
高度 | 10英尺0英寸(3.05米) |
翼面积 | 33.6平方米(362平方英尺) |
空重 | 2,857磅(1,296公斤) |
正常起飞重量 | 4,484磅(2,034公斤) |
最大起飞重量 | 4,550磅(2,064公斤) |
发动机 | 1具Liberty L-12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 |
推力 | 435马力(324千瓦)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134.5英里/小时(216.5公里/小时,116.9节) |
巡航速度 | 110英里/小时(180公里/小时,96节) |
爬升率 | 1,075英尺/分钟(5.46米/秒) |
最大升限 | 16,900英尺(5,200米) |
最大航程 | 512英里(824公里,445海里) |
武器装备 | |
机枪 | 2×0.30英寸(7.62毫米)勃朗宁机枪,一挺固定向前射击,一挺灵活射击 |
发展
编辑道格拉斯的观测飞机系列源自两架XO-2原型机,其中第一架装配Liberty V-1650-1发动机,并于1924年秋季进行了试飞。XO-2装配Packard 1A-1500发动机,但事实证明该引擎并不可靠。美国陆军航空兵团于1925年订购了45架O-2,这些飞机保留了XO-2的焊接钢管机身、木质机翼和整体织物覆盖物,但同时在前机身上引入了铝制面板。XO-2曾使用短翼和长翼进行飞行,后者提供了改进的操控性,因此被指定用于生产飞机。固定式尾橇起落架包括分离式主机,水平尾翼面采用支柱支撑,引擎采用隧道式散热器冷却。[2]
O-2被证明是一款传统但非常可靠的双翼飞机,很快就吸引了另外25架飞机的订单:18架用于夜间飞行的O-2A和为6架O-2B双控指挥机,以及一架民用O-2。一架专门为詹姆斯·麦基(英语:James McKee)改装的O-2BS,他于1926年9月进行了一次横贯加拿大飞行。1927年,O-2BS被改装为配备星形发动机的三座飞机。[2]
O-2H是一种全新设计,但基本型号保持不变。主要区别是严重交错的机翼、更紧凑的发动机安装以及固定在机身上的干净的起落架。[3]
截至2011年,还没有已知的O-2存在。然而,2011年,1933年3月16日在德克萨斯州凯莉空军基地Kelly Field寻找到一架坠毁的O-2H(序列29-163)残。该机已得到部分的修复,并仍在持续研究。据了解,它是由航空学员查尔斯·D·罗杰斯(英语:Charles D. Rogers)所驾驶,执行夜间侦察高级训练任务。飞机坠毁后撞上一座小山并燃烧,今天只留下了残骸,罗杰斯在事故中因撞击当场死亡。由于机身和发动机都已报废,残骸被遗弃。
已知唯一还保留的类似飞机是经过修复的道格拉斯 M-2和O-25的后续衍生型O-38。
道格拉斯O-2M由中国空军第6、第7和第8轰炸机攻击机和侦察攻击机大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日本帝国军队对战。[4]O-2M大量部署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太原会战。由于速度缓慢,O-2M很容易受到日本战斗机的攻击,因此它们要么独自执行秘密夜间任务,要么在BF2C或霍克II战斗机护航下在白天执行任务。日本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松场秋夫在其首次空战中驾驶着从加贺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九O式舰上战斗机,在为日军在上海登陆提供空中掩护的同时,宣布他首次击落O-2M。[5][6]
型号
编辑- XO-2
- 两架预生产的原型机
- O-2
- 初始量产版本,共45架[2]
- O-2A
- 夜间飞行版本的O-2,共18架[2]
- O-2B
- 双控驾驶版本的O-2,共6架[2]
- O-2C
- 与O-2的不同之处在于其Liberty L-12引擎配备了正面散热器,并改进了油压支柱起落架。 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接收18架,其余27架服役于后备美国国民兵,共共生产45架,一架由O-9改装而成。[2]
- O-2D
- O-2C的非武装人员运输版本,共两架。[2]
- O-2E
- 一种一次性飞机,以刚性支柱取代了生产飞机上下机翼副翼之间的钢丝连接。[[2]
- O-2H
- 机身经过重新设计,并安装了新的水平尾翼,机翼不等跨交错排列。 O-2H采用了O-2E的刚性支柱副翼互连结构。 1928年至1930年间,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接收了101架O-2H,美国国民兵又建造了40架,共141 架。[1][2]
- O-2J
- O-2H的非武装双控驾驶版本,供美国陆军航空兵团运输使用 - 共3架。[2]
- O-2K
- 略微修改后的O-2J,用于美国陆军人员的运输和联络任务。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团建造30架,为美国国民兵建造了20架 - 共50架。[2]
- O-2M
- 曾在中华民国空军服役的O-2的各种出口版本。这些飞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被用作侦察轰炸机,在打击大日本帝国的地面目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墨西哥空军也将其与路易士机枪和维克斯机枪一起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O-2MC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装配大黄蜂星型引擎,共生产10架
- O-2MC-2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装配汤恩德环包围的大黄蜂星型引擎,共20架
- O-2MC-3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装配普惠黄蜂星型引擎,共5架
- O-2MC-4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共12架
- O-2MC-5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装配普惠黄蜂发动机,共12架
- O-2MC-6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装配Wright R-1820 Cyclone星型引擎,共22架
- O-2MC-10
- 中华民国的出口版本, 装配Wright R-1820-F21星型引擎,共1架
- XO-6
- 五架全金属O-2,由托马斯·莫尔斯飞机公司于1920年代中期制造。[2]
- XO-6B
- XO-6的轻小量化版本,共1架[2]
- O-7
- 三架改装了Packard 2A-1500直驱引擎的O-2。其中2架后来转换为O-2,1架转换为O-2C[2]
- O-8
- 一架配备柯蒂斯R-1454星型引擎的O-2。后来成为O-2A[2]
- O-9
- 一架改装了Packard 3A-1500齿轮引擎的O-2。该机类似于 O-7,后来成为O-2A[2]
- XO-14
- 一架缩小版的O-2H,装配莱特 J-5 发动机 [3]。是第一架带轮制动器的道格拉斯飞机。[2]
- XA-2
- O-2的攻击机版本,装配1具V-1410 Liberty发动机,总共有8挺机枪(发动机中的两挺,上机翼和下机翼各有两个挺,两挺安装在由观察者操作的环形安装上)。它在当时的装备非常精良,并在1926年与柯蒂斯 A-3竞争,但没有被选中[2]
- OD-1
- 两架自1929年起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的O-2C[2]
- O-22
- 配备后掠式上翼和普惠黄蜂系列发动机的O-2H[3]
- O-25
- 配备Curtiss V-1570和改进的机头的O-2H机身。后来重新命名为XO-25A[3]
- O-25A
- O-25的量产版本,共49架[3]
- O-25B
- 三架双控驾驶的非武装O-25A,用作人员运输机
- O-25C
- 配备Prestone冷却系统的O-25,共29架
- Y1O-29
- 后来改名为O-29A:两架配备莱特R-1750 旋风发动机的O-2K机身。[3]
- O-32
- 改装配备普惠R-1340-3发动机的O-2K,大多数后来配备了防拖环。[3]
- O-32A
- O-32的量产版本,共30架
- YO-34
- 装配Curtiss V-1570的改装版O-22[3]
- BT-1
- 改装为基本教练机的O-2K,共30架
- BT-2
- 改装为基本教练机的O-32
- BT-2A
- 改装为基本教练机的O-32A,改装了30架
- BT-2B
- 第一款量产机型,共生产了146架。58架后来改装为BT-2BI仪表教练机。 两架改装为BT-2BR,15架改装为BT-2BG无线电遥控空中靶机。
- BT-2C
- 第二款量产机型,生产了20架。13架改装为BT-2CI仪表教练机。改装为BT-2CR无人机。
- A-4
- 1940 年17架BT-2BR和BT-2BG改装为无线电遥控空中靶机。这些飞机具有三轮起落架(添加了可转向的前轮),主起落架向后移动,流线型后座舱和单一控制装置。[7][8]
- MO-2B
- 三座通用双翼飞机,源自M系列邮件飞机,尽管名称为O-2
用户
编辑参考
编辑- ^ Francillon, René J.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 Volume I. London: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62–81. ISBN 087021428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Eden, Paul; Moeng, Soph,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World Aircraft, London: Amber Books, 2002, ISBN 978-0-7607-3432-2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Swanborough, F. G.; Bowers, Peter M.,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ircraft Since 1909, New York: Putnam, 1964, ISBN 0-85177-816-X
- ^ Shanghai 1937 – Where World War II Began.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美国英语).
- ^ Martyr Peng Ren-bian. air.mnd.gov.tw.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2) (英语).
On 26th August 1937, 2Lt. Peng Ren-bian flew a Douglas O2MC from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Shanghai to raid Japanese forces, and accomplished the mission over the target area. While flying back, he was suddenly attacked by multiple hostile aircraft, and killed in the skies over Lin’an of Zhejiang. He was given a posthumous promotion to the rank of first lieutenant, and was survived by his parents and wife.
- ^ Gustavsson, Hakans. Håkans Aviation page – Sino-Japanese Air War 1937. Biplane Fighter Aces - China.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14 October 1937, at 16:00, 18 Chinese aircraft (three Martin 139WCs, two Heinkel He111s, five Douglas O-2MCs, three Hawk IIIs and five Northrop Gammas) took off from Nanking to attack Shanghai airfields and warehouses; five Japanese bombers escorted by five fighters, arrived about five minutes after the Chinese attack force took off... barely escaping the raid by... the Japanese planes bombed the vacant airfield without inflicting much damage. Starting at 21:00, one aircraft was sent every hour for night-bombing runs on Japanese targets in Shanghai until 03:00 on 15 October 1937.
- ^ Francillon, Rene.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since 1920 (Putnam, 1979), p.89.
- ^ Home Video of flying K model (around 6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