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克伦族
克伦族 | |
---|---|
总人口 | |
约600万人 | |
分布地区 | |
缅甸 | 约380万人(2012年) |
泰国 | 约40万人 |
语言 | |
汉藏语系/藏缅语系,克伦语支 | |
宗教信仰 | |
佛教、基督教、萨满信仰 | |
相关族群 | |
缅族、掸族 |
克伦族(英语:Karen;缅甸语:ကရင်,缅甸语委转写:ka.rang,/kəjin/)亦作甲良族,是一个居住在缅甸东部及泰国西部的民族,在安达曼群岛也有少量克伦族移民,是著名的象伕民族,总人口约600万人,其中40万在泰国境内,其余在缅甸克伦邦、克耶邦和掸邦。占缅甸人口的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在缅甸境内仅次于缅族和掸族,为第三大族。
克伦族使用的克伦语,属于藏缅语族克伦语支,通行于克伦族人聚居的缅甸东部及泰国西部。两边的克伦语略有不同,但仍可互相沟通。
缅甸官方承认的135个民族中有23个属于克伦族:
克伦族群内的11个民族属于克伦族,人数较多的分别是斯高克伦族和波克伦族,两者分别受缅族和孟族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克耶族群内的9个族群属于克伦族,例如克耶族(红克伦族,克伦尼族);
掸族的33个族群中,有3个是属于克伦族,例如巴奥族(黑克伦族)与湄宏顺的长颈族。
泰国的克伦族主要是斯高克伦和波克伦。
民族人口、分布与语言
编辑人口/分布
编辑克伦族作为缅甸、泰国境内最大型的“酋邦”,主要分布于缅甸境内的克伦邦、克耶邦。1931年统计总人口数时,大约有135万人。之后到了1990年代早期时,总人口数突破300万人的规模,因此克伦族为缅甸境内最大单一民族。截至2012年时,克伦族的人口数已经增长至大约380万人的规模。 [1] 1990年代时,泰国境内的克伦族大约有18.5万人,其中斯高克伦占了81% (约15万人)、勃欧克伦占了14%(约2.5万人),剩下的则是B'ghwe/Bwe/Pa-O或Taungthu…等较小的部族,这些克伦族占了泰国境内高山少数民族人口的56%。 [2] 现今在缅甸大约有1/3的克伦族人居住在克伦族自己的领域或特别行政区中。其中斯高克伦这群超过100万人的分支在1990年代早期,定居于其原本生活的Shnag山区中; 少数的伊洛瓦底克伦和Sittang居住在三角洲地区;勃欧克伦(大约75万人)则是主要居住于缅甸掸州的西南边。另外,大约有7万5千的克雅、红克伦居住在缅甸境内最小的克雅省。 然而,缅甸国内的政治与经济情况影响了克伦族的人口统计结果。
语言
编辑尽管克伦语在语言学研究的数据上有其重要性,但近年来却意外地缺乏新的关于克伦语方面的研究。这是因为克伦族的语群在语言归属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尽管人们普遍认同在汉藏语系的结构下克伦语母语群和所有的子语群相互关联的关系。但波克伦子族群和勃欧子族群是源自于同一个子语群,斯高子族群和其他几个相关子族群的语言却另外形成一个子组。
因此语言学家莱曼和汉密尔顿引用了安德列·豪德里科特的理论,认为克伦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观点来解释。后来人类学家班乃迪克与沙费尔都同意把克伦语定义为一个独特的汉藏语系分类,称为Karenic。另一方面,卢斯和钟斯两人在某种程度上却认为克伦族语在语言分类上与泰语有关。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克伦语是属于藏缅语系的一部分。 [3] 美国语言学家马提索夫指出,克伦语在语音学和基本词汇上与缅彝语群相似,并与泰国另一个重要语系藏缅语系有相似的音调系统(同样缺乏最后的辅音及相当类似、丰富的母音)。另外,他指出克伦语在句法上,克伦语将动词放在名词之后的文法可能是一些语言学家将其与其他藏缅语系在语言脉络上区分的原因。
地理环境
编辑克伦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和克耶邦还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在孟邦、丹那沙林省、仰光省、勃固省、克耶邦等省邦也有分布。
克伦邦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面的丹岛镇属高原地区,气温有所下降,属温带潮湿气候,中部和南部地区夏热冬凉,降雨量平均为巴安177英寸,帕崩100英寸、丹洞镇200多英寸。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雨林气候带,流域内降雨量丰富,三角洲和北部降雨量达2000--3000mm,中有平原降雨量少,为500--1000mm.7月份降雨最多,12--3月为旱季。
克耶邦东部为高原地区,与掸邦高原相接,克耶高原北部海拔约3000英尺,南部较低,萨尔温江从北到南穿过克耶邦,由于江水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山狭谷,水流遄急,沿江有瀑布和旋涡。最有名的支流是南蚌江。掸邦的茵丽湖水流进比鲁河,比鲁河水则流进南蚌江,克伦邦突河的水也流进南蚌江。
历史沿革
编辑起源
关于克伦族早期的历史记录很少,克伦人流传的传说是指祖先越过“流沙河”移居而来,语言学家认为这个传说所指的流沙河,是中国的黄河。大多数学者认为,克伦族与缅甸族同源,克伦族人属于蒙古人种,约在公元300~800年间就从中国西北部分批移居至缅甸,进入缅甸的时间比缅族还要早。
在蒲甘王朝末期时,克伦族曾在东吁建立国家,后被掸族征服。克伦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受到过缅族、掸族、缅族、孟族的征讨,并为日后冲突埋下仇恨的种子。
英国统治期间
1825年,当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时,英国殖民主义便利用这种矛盾,意图使克伦族带领英军进攻缅军,曾占领下缅甸,使克伦族与缅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在三次的英缅战争下,缅甸正式于1886年被吞并为英属印度省。1830年时基督教传入缅甸,传教士以克伦族语编写圣经,并建设学校与医院,使当时的克伦人生活受到改善,成功使不少的克伦人改信基督教。这些支持英国权威统治的缅甸基督徒获得其他缅甸少数民族的没有的权利,这些权利包含军事上的征召和立法院机关的席位。有些基督克伦人开始主张与这些非基督徒的区别,并开始领导克伦民族主义组织,和克伦民族联盟(Karen National Union,KNU)。1881年时受到西方教育的基督克伦人创立克伦全国协会(Karen National Associations,KNA),作为克伦人的代表关注英国。尽管有基督徒的领导,克伦全国协会仍试图将所有来自不同宗教和地理背景的人们集合进这个组织,并对当局进行抗议,在1920年时,英国驻缅甸总督克拉多克(Sir Reginald Henry Craddock)改革后,在立法委员会成员中得到席位。1938年时英国殖民政府承认克伦人的新年为国定假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日本入侵缅甸,并跟缅甸人结盟,使长期在紧张的情绪中的缅甸人和克伦人开始争斗,日本也曾利用缅族和克伦族之间的对立制造不少流血事件。日本和缅甸独立军队(Burma Independence Army,BIA)的合作下入侵并对克伦人使出暴行,结果造成许多村落被破坏和大屠杀。
战后
1947年,克伦民族联盟(KNU)代表克伦族人曾向英国声请独立,但英国却没有答复。1947年,克伦族因对建邦问题不满,随即组建了克伦自卫军。1948年1月,缅甸独立,而由KNU领导的克伦人仍然试图与缅甸人和平相处,但在缅甸政府吴努的领导下开始集结武装非正规的政治民兵,而后这些民兵在内温的领导下逐渐不受政府控制,并开始对居住克伦人的社区进行武装镇压。
1951年,建立了克伦自治邦。至今,仍然有一股克伦军与缅甸政府作战,是缅甸反政府武装团体中剩下的唯一的少数民族武装团体。
时至今日,缅甸的军事政权仍然在压迫克伦族与其他民族。
[4]
社会、家庭与婚姻
编辑吸烟和嚼槟榔是克伦族文化的一部分,有些男孩可能早在10岁就开始吸烟。[5]
命名原则
编辑传统上,克伦族人没有姓氏,而且名字通常是代表着某种东西或纪念某个重要事件,不过现在有时也会用西方的名字来取名。而克伦族人会使用名字和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对方,以表达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斯高克伦族(S'ghaw Karen)中,这些称谓包含爷爷(Pu)和奶奶(Pi)、哥哥(Jaw)和姐姐(Naw)、教师(Thra)、牧师(Thramu)等。若是有孩子死亡,他们则会为新生儿取一个寓意不吉祥的名字,以此让邪灵不想要带走这个小孩。[5]
礼仪
编辑传统上,克伦族人不握手也不鞠躬。但和西方文化接触后,人们也开始会握手问候了。为了表示尊重,他们会以左手支撑右前臂,或是左手握住右肘的方式,用右手来与人握手。通常,克伦族人会走在年长者的后方。若是走在两个正在交谈的人中间,则会将头低下。
“直率”在克伦族的文化中是不礼貌的,直接的眼神接触有时也是如此。因为可以直接的眼神接触,代表其地位是相等的。用脚指著东西,或是让他人看到脚底并触摸头部,是不敬的事。而交谈时将手交叠在前是表示尊重,在他人首次邀约一同用餐时拒绝,然后再谦虚地接受邀请,亦是尊重对方的表现。[5]
教育
编辑克伦族没有成年礼,但是一般认为20岁就是成年。
受过教育的人在克伦族的文化中是很受尊重的。孩子们在5~20岁时上学,不过到青春期时,有一些孩子必须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使父母得以安心在田间工作。更甚者,部分青少年必须与父母一起在田间工作。[5]克伦族人会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真诚、谦卑、朴实等美德。虽然学校是由传教士创办及教授课程的,但是学校制度并非传统的基督教学校,因为学校基本上还是由非基督徒的克伦族人支持的。[6]
医药
编辑传统的克伦族的医学知识与药品,是从印度的阿育吠陀体系学来的,包括中药及炼金术等。克伦族人认为疾病与自然力量──例如:风、水和火──的不平衡有关。食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透过增加或减少以下几种口味:甜、酸、热、冷、咸、苦的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7]
婚姻
编辑传统的婚姻形式是以包办婚姻为主,平均结婚年龄为20岁。因为克伦族为母系社会,故婚后男人须搬至妻子家与其父母同住。在尚未论及婚嫁之前,男生若是对某个女生有好感、希望进一步交往,就会写信给她表述心意。而婚礼形式则取决于当事人信奉的宗教,例如:基督徒在教堂举行婚礼、佛教徒在寺庙结婚等。[5]克伦族不同世代的关系很紧密,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事。平均来说,一个家庭通常有四或五个孩子,但是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很高。[8]未婚的男女可以进行交谈,但若一对年轻男女被发现有身体接触,或是被怀疑有性行为的话,通常就会立即安排两人的婚事。婚前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被认为会触怒神灵,进而导致农作物歉收或引发疾病。另外,若是被发现有通奸的情况,两方均会被处死。[9]
产业与生活
编辑居于山区及平原地区的克伦族人的维生方式并不相同,前者以火耕及打猎为主,后者则是靠种植水稻和渔猎维持生计。[10]另外,在稻田附近种植烟草可以使昆虫远离。除此之外,常见的农作物还包括大米、蔬菜、玉米、芝麻和辣椒等。他们经常用辣椒调味,并添加诸如姜黄、豆蔻、大蒜、罗望子等香料。克伦族家庭也会饲养牲畜,例如:鸡、猪和牛。有一些村庄生产大麻,其主要目的是出售大麻以赚取利润或喂养大象和其他动物。[5]
当英国殖民缅甸时,许多克伦族人被招募成为护士、殖民地行政人员或是士兵。而现在许多住在难民营中的族人都接受过NGO的培训,往医务人员、助产士、教师等行业发展。[9]
信仰与风俗习惯
编辑禁忌
编辑克伦族为了想让妇女都能顺利产下克伦族的后代,所以有了一些关于孕妇的禁忌,例如:不能洗澡、缝枕头、关院子大门、摘果实、看月蚀、杀生以及不能参加婚礼与葬礼等。[11]
饮食习惯
编辑克伦族是农耕民族,主食是大米,做菜时不太加油,放佐料居多。他们一天用两餐,8-10点期间吃早餐,而晚餐则是在3-5点吃。通常由克伦族妇女负责煮饭且全家人会一起用餐,但是当人多时就不会让小孩上桌,而当有客人在场时,餐桌的菜还要分男菜与女菜。[11]
居住文化
编辑传统克伦族是居住在竹制的干栏式建筑,其房屋内部结构与缅甸族大致相同。有些居住山区的克伦人在搬离家后为了与父母往来方便,通常会在父母家旁再建造房屋,造成一排排房屋的景象。[11]
宗教
编辑克伦族人原本是信奉万物有灵论与拜物教,但在第一次英缅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到克伦族与克秦族传教,1834年克伦族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不到600人,同个时期信仰基督教的缅甸人更是不到125人,但随着传教士的不断努力,1853年克伦族人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来到了10000以上,1919年时人数更是来到55000人次。[11]
艺术与文学
编辑艺术
编辑最受众人注目的克伦族艺术莫过于她们的编织、刺绣的工法,因为无论是居住于平原或山区克伦族,编织几乎都是妇女擅长的技术。居住于山区的克伦族仍然使用传统的皮带织机,而居住于平原的克伦则是使用皮带织机或缅甸式固定框架织机来编织。过去,克伦族人会在家将棉花给轧花、鞭打、染色、编织并放在织机上的车轮旋转。时至今日,仍有一小部分的山地克伦族仍然坚持传统工法来编织,只是大部分的线材已经改从当地市场购买的。
克伦族用来点缀著其编织的衣服染料通常是从植物或矿物中萃取出来,为布料在传统的配色中带来新的变化。例如克伦族人喜好用银、铜和黄铜来制作珠宝、羊毛或其他材料的装饰品、珠子、藤条、漆线手镯、手镯、传统的象牙或是银塞上镶嵌宝石。不同群体的克伦族会为其制造的衣物、毛毯和珍贵的肩包绣上自身特有的传统克伦符号和装饰图案。另外,部分居住于泰国山区的克伦族的男性仍然会以纹身装饰自己。 有时也会制作一些竹篮或竹垫,做为家庭使用或是贩售到市场(最远可至泰国清迈或通古)。 [12]
另外在音乐方面,克伦族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几乎都伴随着传统宗教仪式,克伦族的民谣和情歌也在许多场合中演唱。由掸族工匠制作的克伦族礼器、仪器,除了克伦族外,被许多来自曼谷和国外的艺术收藏家视作极为珍贵的仪式用品。而克伦的基督徒也发展出一种结合了传统克伦族音乐、西方宗教及流行音乐。 [13]
文学
编辑克伦文学可分为三大时期:诗歌时期、散文时期、综合发展时期。 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宗教文学、散文文学,最终两者并存。 克伦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早期以口头文学为主,但拥有自己的拼音文字。后来发展出口头文学“Hu khu shi shon”。一种猜谜、问答式诗歌,通常两人一组(一问一答)。多为青少年谈恋爱时所用。
克伦族故事的性质多偏向睡前故事,因此内容上呈现出反复但没有结尾的特色,其中也穿插了不少的诗歌来添加色彩。故事内容多包含隐恶扬善的教育意义,其中也不乏搞笑故事。除了诗歌、故事、预言之外,克伦族的文学中还拥有不少的成语、俚语。其中克伦族的诗歌(克伦语:“hta”),多以七言诗的形式呈现,格式上好排偶、对仗。
克伦族文学系统分别为斯高克伦文(雷三恢)和波克伦文(卡里博)两种文字系统。其中斯高克伦文是1832年时,由美国籍传教士乔纳森•韦德博以缅甸文为基础所创造的;波克伦文则是18世纪末时,由大法师傅达眉依孟加拉文来创造并用于编撰佛教经典。 除了上述两者外,19世纪初期还出现过其它8种不同版本的克伦文流传于世。 [14] 尔后,克伦文学的发展因为自身民族的发展局势,呈现分裂发展的情况。因此克伦文学记载的内容多偏重宗教信仰,导致与民间习俗有关的纪录相当稀少。 1962年,缅甸政府曾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系统混乱的状况,成立“克伦文字抢救整理委员会”,并发表《克伦民族音韵表》试图一统克伦文字,但至今仍没有达到成效。
现况
编辑自2015年缅甸首个民主选举的政府上台后,泰国-缅甸边境一带难民营里的难民以及流离失所的人们获得的国际援助已经大幅减少。 但是,很多缅甸克伦族难民以及失去家园的人们在选举后回到他们的家乡,但却因政府和军方掠夺土地而生活困苦不堪。在过去日子里,缅甸东南地区的武装冲突不断上升,迫使数千名返乡的村民再次逃离家园。 在缅甸军方与克伦民族解放军之间的军事冲突持续了超过70年。任何与克伦民族解放军有关联的克伦族平民都被杀害,直至2012年达成停火协议。据人权组织资料显示,当地的妇女被蹂躏,儿童们当着父母的面被杀,村民们被逼充当人肉扫雷机。 联合国人权特别报告员表示,截至2019年1月,缅甸东南地区大约有16.2万名流离失所,居住在营地或者分散在农村地区。在泰国边境地区,联合国难民署表示另外有约9.74万名难民,主要是克伦族人。
注解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878-The Karen people of Burma: a study i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Marshall, Harry Ignatius,1910~1922
- ^ Ethnic group, category, and identity: Karen in northern Thailand, Kunstadter, Peter,1830~1979
- ^ Remaining Karen: a study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identity, Rajah, Ananda, 1850~1982
- ^ 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之互动探析──以克钦族、掸族、克伦族、罗兴亚族为例,司徒宇、顾长永,2015‧09
- ^ 5.0 5.1 5.2 5.3 5.4 5.5 Karen.
-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Education.
-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Health.
- ^ Karen Organization of Minnesota –Family & Relationships.
- ^ 9.0 9.1 The Karen people – culture, faith and history (PDF).
- ^ 王晓飞(2015)。论缅甸民族问题与昂山的民族和解思想 ———以克伦族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32(3),16。
- ^ 11.0 11.1 11.2 11.3 [缅甸之族群冲─克伦族个案研究,徐鸿馨 ,90年1月]
- ^ Pwo Karen: at the edge of mountain and plain, Hamilton, James W, 1826~1976
- ^ In the mosaic: the cognitive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Karen-other relationships, Marlowe, David H, 1830-1979
- ^ 《缅甸文化概论》,锺智翔,2014,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P212~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