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九六式軽機関銃,きゅうろく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日本帝国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1]。因在大正十一式基础上借鉴捷克制式轻机枪升级换代的轻机枪,故在中国俗称“拐把子”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軽機関銃
类型轻机枪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6—1945年
使用方大日本帝国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满洲国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苏国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日苏战争
印尼独立战争
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南部麒次郎
研发日期1936年
生产日期1936—1945年
基本规格
重量9千克
长度1,070毫米
枪管长度550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子弹
枪机气动式
开膛待击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500发/分钟
枪口初速735米/秒(2,400呎/秒)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瞄具机械瞄具
不含30发弹匣的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圆形物为标尺转轮。
装上30发弹匣的九六式轻机枪

历史与发展

编辑

日俄战争攻坚战役时遭受机枪痛击起,日本引进各式机枪一直未曾间断,日军得到的战斗经验使他们更加确信了机关枪可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功能[2];1922年日本帝国陆军开始配发给步兵班可由单兵携行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武器设计与菲亚特M1914中型机枪类似,均由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为基本衍生。日本的轻机枪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在满州国华北地区的后续战役中陆续取得前线的战斗检验,然而十一式设计上的开放式弹斗容易使沙土与污垢进入枪身,而且由于设计上不良的空间容忍度,使其在泥泞或脏乱的环境下容易卡弹。这使日军出现了要取代它们的呼声[3]

陆军的小仓兵工厂测试了自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掳获的一些捷克斯洛伐克ZB26式轻机枪机枪样本,并且(在借用了一些设计特色后)在1936年发布了命名为九六式的新型轻机枪,在1945年至1949的印尼独立战争中此枪也被采用。

设计

编辑

九六式轻机枪由于在建造上采用了以法国制的哈奇开斯轻机枪为基础的气冷式、气动式设计,几乎可说与十一式轻机枪相同。虽然较强大的7.7×58mm有坂子弹已被采纳并开始送往前线使用,但九六式轻机枪仍与十一式轻机枪一样,采用三八式步枪6.5×50毫米有坂子弹[4]

与十一式最大的差异在于装在上方,容纳30发子弹的曲型可卸式盒状弹匣。这设计些许增加了可靠性,也减轻了此枪的重量。其拥有侧翼的枪管也可快速替换,以避免过热。九六式拥有刀锋状前准星以及叶片状后准星,上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向修正。在枪的右侧可安装一支有10度角视野的2.5倍放大望远瞄准镜[4]

九六式有着装在下的折叠式双脚架,也可在枪管下的气动装置接上标准的步兵刺刀。此枪只能全自动射击,不过也可经由短暂地扣动扳机而发射单发[5]

虽然如此,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并没设法解决枪机与枪管之间的大小容忍度问题,导致此枪经常因使用后的弹壳卡在膛室中而故障。为了确保(理论上)可靠的填弹,南部只好以装在弹匣装填器中的油泵为子弹上油。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上了油的子弹容易黏上沙尘,反而使问题恶化[6]。这特色以及它本身带有的问题在九九式轻机枪问世后获得解决。

战斗纪录

编辑

九六式在1936年开始被广泛使用。原本是要以其取代较旧的十一式,不过由于当时十一式已有大量生产,因此这两种武器直到战争结束仍都有使用。九六式被认定为既耐用又可靠,不过由于使用的6.5毫米子弹缺乏穿透掩护体的能力,在1937年后即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子弹的九九式轻机枪作为辅助。

另外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注明

编辑
  1. ^ Bishop,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2. ^ Meyer,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Japan. pg.53.
  3. ^ Meyer,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Japan. pg.55
  4. ^ 4.0 4.1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M-E 30-480 (1945)
  5. ^ 存档副本. [200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3).  Modern Firearms
  6. ^ Morse, Japanese Small Arms of WW2; Light Machine Guns Models 11, 96, 99 97 & 9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