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格及其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它只展示人们如何因心理力量而存在个体差异。[1]其重点领域包括:

  • 构建个人及其主要心理过程的连贯图像
  • 个体心理差异调查
  • 调查个人之间的人性和心理相似性

“人格”是个人拥有的一组动态的、有组织的特征,它独特地影响着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环境、认知情绪动机行为

人格还涉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表现出的思想感觉、社会适应(英语:Adjustment,心理学术语)和行为等方面的模式,这些模式强烈影响一个人的期望、自我概念价值观态度。个性还可以预测人类对其他人、问题和压力的反应。[2][3]在1937年,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描述了研究人格的两种主要方法:规范(英语:nomothetic)和具体(英语:idiographic)。规范心理学寻求适用于许多不同人的一般规律,例如自我实现原则或外向性特征。具体心理学则试图了解特定个人的独特方面。

人格研究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历史,具有丰富的理论传统。主要理论包括性格(特质)视角、心理动力学人文主义生物学行为主义演化社会学习视角。尽管如此,许多研究人员和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采取了折衷的方法。该领域的研究是经验驱动的—例如基于多变量统计的维度模型,例如因素分析—或强调理论发展,例如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性格测试的应用领域。在心理学教育和培训中,对人格本质及其心理发展的研究通常作为异常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课程的先决条件进行复习。

定义

编辑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理论

编辑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编辑

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编辑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编辑

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编辑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森克 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内向神经质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特质论

编辑

人格特征(trait)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五大模型(“Big Five”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人格五大模型 外向性 神经质 和善性 严谨自律性 开放性
和人格五大模型有关的特定特征 爱交朋友、亲切 焦虑、感情脆弱 信任、温厚的 自律、有组织的 丰富想象力、创意

这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从而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测验

编辑

人格特征可以从人格心理测验(personality test)中推断出来。这种测验是对个人行为样本的一种客观化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可分为客观与主观两大类。Objective test会以特定的问卷形式进行,而近期较为普及的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创立于1942年,并且在1989年发行修订版(MMPI-2),以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为对像。而投射测试就以动力心理学为基础,用抽象的方式去推测人的潜意识思想,例如Rorschach Inkblot test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两者都被广泛用于人格研究中。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riedman, Howard; Schustack, Miriam. Personality: Classic theories and modern research. USA: Pearson. 2016. ISBN 978-0-205-99793-0. 
  2. ^ Winne, John F.; Gittinger, John W.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system.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73, 1 (2): 99–163 [2022-01-08]. ISSN 1520-6629. doi:10.1002/1520-6629(197304)1:2<99::AID-JCOP2290010202>3.0.CO;2-U.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英语). 
  3. ^ Krauskopf, C.J. & Saunders, D.R, (1994)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h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Syste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Lanham, Maryland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