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中国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部分人誉为中国文化中的故事爱情经典。[1][2]七夕传统节日便是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的。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3]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4]

牛郎织女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和顺县
山东省沂源县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分类民间文学
序号523
编号项目Ⅰ-36
登录2008年6月7日(和顺县、沂源县)
2011年5月23日(长安区)
银河月,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故事摘要

编辑
 
银河月,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

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很早。[5]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边。[6]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边。两个星宿隔着银河遥相对望。到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提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时牛郎织女才开始有了人格。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中则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为桥。”的记载,可知当时民间已有牛郎织女度银河相会并有鹊桥的传说。七夕也起于汉初武帝之时,因为武帝出生于七月七日。[7]三国魏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这时两人已成为夫妇。

汉代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同时遇到了董永传说,从而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传说互相影响的现象,主要的因素是女主角都是天上的织女。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这两个故事。

南朝梁殷芸《小说》提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机杼。天帝怒,责另归东西,但使一年一度相会。”[8]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然成形。

最早记载天上仙女洗澡被偷仙衣的情节,是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故事,“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类故事被称为“羽衣仙女”,又称“天鹅处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是世界级的故事情节。[9]董永传说吸收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仙女沐浴母题,同时吸收了《田昆仑》故事中的寻母母题。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宋代张耒的《七夕歌》将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整合,但剧情仍未提及偷衣娶妻之事。[10]明朝万历年间朱名世的小说《牛郎织女传》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织女洗澡偷衣的情节。

目前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是结合了“董永与织女”、“毛衣女”、“两兄弟”等情节,并且加入鹊桥相会,七夕等民俗。如于长敏所说:“文学家从牛女两星座联想到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人间已有飞鸟化女洗浴说(如〈田昆仑〉),有织女下凡说(如〈董永与织女〉),有人鸟结婚生子说(如〈毛衣女〉),将这几个传说综合起来,并与文学家创造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便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11]

起源地

编辑

起源地有多种说法 [12],如山西和顺山东沂源河南南阳陕西西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牛郎织女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的申报地区为山西和顺山东沂源陕西西安长安区[13][14]

故事内涵

编辑

讽刺说

编辑

古人对“牛郎”与“织女”早期的形象,都颇有现实讽刺意义:织女不织布、牛郎不驾车,强调牵牛与织女的徒有虚名,从而讽剌古时贵族不劳而获的行径。

西汉以后的民间传说充满了贵贱有别的味道,织女嫁牛郎也是无奈之举,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返回天国

迁徙说

编辑

有说法称牛郎织女的故事指的是炎黄大战后,炎帝部落遭到黄帝驱逐而南迁的历史故事,但也有很多其他说法。[15]

文化艺术

编辑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北宋秦观所填之鹊桥仙一词更浪漫: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2. ^ 中国民间有四大爱情传说.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7). 
  3. ^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𨱎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4. ^ 《说郛》卷六十引《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5. ^ 春秋时期,古人已观察织女星。《夏小正》七月记事:“七月,秀雚苇。狸子肇肆。湟潦生苹。爽死。荓秀。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可见牵牛星与织女星在西周就被命名了。
  6. ^ 牵牛星常将牛宿混淆。据《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天官书所谓牵牛,并非银河边的牵牛星,而是指二十八宿中的牵牛,即牛宿;河鼓,才是银河边的牵牛。有些地方把牛郎称做黄姑,按《荆楚岁时记》:“黄姑者,河鼓也。牵牛谓之河鼓。后人讹其声为黄姑。”
  7. ^ 《汉武内传》中有:“西王母七夕降武帝阙庭。东方朔于朱雀窗中窥之,时王母以桃七枚献帝,帝欲留核种之……”。
  8. ^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殷芸《小说》。1926年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注明引自《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段文字不见于《荆楚岁时记》。
  9. ^ 曾永义《俗文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6月初版,页 379
  10. ^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张文潜作《七夕歌》,为东坡所称。词云:‘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横作桥。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夕河边渡。别多会少知奈何,却悔从前恩爱多。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寄言织女君休叹,天地无穷会相见。犹胜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11. ^ 于长敏〈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中国原型的比较〉,《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页19。
  12. ^ 牛郎织女故里在哪里 南阳西安争七夕起源地.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8). 
  1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201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中文(简体)). 
  14.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15. ^ 七夕:炎黄二族通婚的故事. 四川成都《文史杂志》2003年4期发表. 2002-08-02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 Mao, Xian. Cowherd and Weaver and other most popular love legends in China. eBook: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