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遗址
25°06′10″N 121°31′50″E / 25.1027651730783°N 121.530458098219°E
芝山岩遗址 |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小山 |
官方名称 | 芝山岩遗址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遗址 |
评定时间 | 1993年2月5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芝山岩遗址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附近。面积约10公顷的遗址范围除了包含芝山岩山麓及小丘顶部以外,并向山麓下方道路延伸。该遗址于西元一八九六年首度发现,它不但为台湾壹处相当重要的遗址,也是台湾地区发现的第壹个史前时代遗址。
1993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指定该遗迹为二级古迹,1997年《文化资产保存法》修订后,改制为直辖市定古迹。后来经过一连串考古探勘,2000年12月8日于挖掘墓葬过程里,在芝山公园旁的考古坑洞中,发现两具完整的史前时代人类骨骸。
2004年,台北市政府以官办民营方式委托台北市野鸟学会维护经营包含该遗迹的芝山岩,并定名为“芝山文化生态绿园”,简称“芝山绿园”。
遗址发掘过程简介
编辑芝山岩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带的独立小山丘,标高约51.5m,当地人也称此山为“圆山仔”。18世纪,大量中国福建漳州移民移居该山丘附近的台北八芝兰(今士林区),因其小山丘风景很像中国漳州芝山,故以芝山岩为名,除此,一般来说,该地名命名方式与山顶上的芝山岩庙宇也有很大关系。(岩与岩同音。)
数百万年前,芝山岩连同台北盆地仍为海底世界。直至数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台北盆地仍为一咸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时,芝山岩成为一小岛屿。自1896年至2000年的多次考古挖掘后,发现芝山岩遗址为台湾地区罕见的多文化层遗址。该遗址至少包含了汉人文化(清文化)植物园文化、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讯塘埔文化与大坌坑文化等一个历史文化与五个史前文化文化层。
1896年该遗迹初发现时,依照国际通行的办法,以最接近遗址的现代村落为该遗址命名的原则,因此将其遗址命名为“芝山岩遗址”。又因为1979年于该地地表下约两米深处,挖到一层含有史前文化的贝层,经过挖掘,芝山岩遗址中文化层,遗物内涵与已知的文化都不同,因此又用将最先发现的遗址名称为该文化命名的国际惯例,另给予一个“芝山岩文化”的名称。
芝山岩遗址的发掘过程如下:
- 1896年:台湾日治时期开始第二年,受台湾总督府之托,东京帝国大学派出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及人类学四门学科专家到台湾展开综合调查。同年,陪同伊能嘉矩的总督府国语学校(今老松国小)教谕粟野传之丞,前来台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芝山岩山麓发现了台湾第一个史前考古遗迹。
- 1979年:台北市雨农国小兴建教室时,在地表下约两米深处,挖到一层含有史前文化的贝层,经过挖掘,该文物和台北地区已知的文化都不同,因此另给予一个新文化的“芝山岩文化”名称。芝山岩文化,经碳十四侦测后,证实其年代约在3600年至3000年之间,年代比稍早证实的圆山文化更早。
- 1981年:2月至4月再度于附近系统挖掘,发现更多遗址文物。
- 1989年-1992年:陆续于芝山岩山麓附近地表下挖坑深掘。
- 1993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指定芝山岩遗迹为国家第二级古迹。同年,华梵大学建筑学系进行芝山岩文化史迹公园规划研究。
- 1996年:台北市政府就文化史迹公园进行相关植物、动物、地质、史前文化、历史、视觉景观等议题进行研究。
- 2000年12月: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益昌率领六名年轻考古队员进于芝山公园入口处旁挖出两具完整人体遗骸,可以肉眼清晰分辨出头骨、骨盆、脚骨等部位。两人遗骸呈现九十度排列,由骨盆推断,为一女一男,刘益昌推断,是属于圆山文化时期的人类,距今约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
- 2003年12月,官办民营的芝山文化史迹公园开幕。
芝山岩文化
编辑芝山岩文化有其两层定义,一则是指于芝山岩遗迹发现各史前时代文化层的总称,此定义下,于圆山遗址出土的现有圆山文化包含植物园文化、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讯塘浦文化,大坌坑文化。此文化层的分布为“垂直性重叠”。也就是于同一地点,依挖掘深度而有不同文化遗迹。
一般来说,芝山岩文化较普遍说法是指1979年,在地表下约两米深处,挖到的新文化层。
该文化层的年代约在3000年至3600年之间。该因为挖掘建筑基地所出现的遗址,出现在水平面以下,因此保存很多有机质遗物,如木制器具、绳索、稻谷及植物种子等。除此,还有充当农具的石器,陶器和骨角器。比较特殊的是,该遗址还出现罕见的掘棍与装饰品。
从遗址中出土人工栽培的带穗稻谷及大量农具,可知当时已有精熟稻作,另外,从该遗迹大量的鹿、猪、羌、鱼的食用残骸显示,可知当时人亦盛行狩猎与渔捞。这个文化于台湾史载上,找不出它的源起,也与之前发现的圆山文化等史前文化不太相同,因此于1979年发现时,依照国际惯例,特别命名为芝山岩文化。以通行文化区分来看,芝山岩文化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另外,于2000年12月发现的完整史前时代骨骸,属于芝山岩遗址多文化层中的圆山文化。
芝山岩文化的相关出土器物
编辑- 农作相关:木器、绳索、稻谷、植物种子
- 陶器:以灰黑色和红褐色的泥质陶为主,表面大多素面打磨。打造出来的作品为少见的黑皮陶和彩陶。器型以外高口的罐形器为多。
- 石器:主要为农工用具,也有少见的砾石砍器。
- 骨角器:以骨角尖器、骨锤、骨凿出现最多,可能是主要的渔猎具。
- 其他:掘棍、装饰品。
和“芝山岩遗址”相关的学术书目举隅
编辑(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陈得次,1980,芝山岩贝冢出土之史前时代原住民生活。史联杂志 1,no. 1:47-51。
- 黄士强,1981,芝山岩遗址发掘及所引起的问题,见刘宁颜,台湾史迹源流,页79-103。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黄士强,1982,第十九次“台湾研究研讨会”记录:芝山岩遗址发掘。台湾风物 32,no. 3:68-98。
- 黄士强,1984,台北芝山岩遗址发掘报告。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 黄台香,1981,芝山岩考古发掘。人类与文化,no. 16:83-86。
- 连照美,1980,芝山岩遗址第一次发掘。人类与文化,no. 14:72-74。
- 王强,1980,芝山岩遗址“抢救考古”田野日记。人类与文化,no. 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