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兖州行政区划
西晋兖州大体范围在今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东部一带。建兴元年(313年)以后兖州郡县除泰山郡外,各地相继被石勒攻陷。[参 1]
郡级行政区
编辑西晋兖州领陈留、东(后改名濮阳)、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后改名高平)、济阴、济阳、东燕10郡。
- 陈留国
- 曹魏旧郡,郡治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领陈留、浚仪、封丘、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济阳、酸枣、长垣、考城、圉、扶沟14县。西晋初郡治移往小黄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参 2]废陈留、圉、扶沟、考城4县,后复置扶沟(西晋末复置)、考城(晋惠帝时复置)2县,永宁元年(301年)济阳、考城、外黄等县移属济阳国。西晋末领小黄、浚仪、封丘、酸枣、长垣、雍丘、尉氏、襄邑、扶沟9县。
- 濮阳郡
- 曹魏为东郡,郡治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东),领濮阳、白马、廪丘、鄄城、燕、东阿、谷城、临邑、范9县。西晋时东阿、谷城、临邑3县移属济北国,范县移属东平国。咸宁三年(277年)晋武帝司马炎封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郡改称濮阳国,太康十年(289年)国废为东郡。[参 3]永宁元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郡改称濮阳国,不久司马臧被杀,国除为郡,郡名未再改回。[参 4]光熙元年(306年)白马、燕2县移属东燕国。西晋末领濮阳、廪丘、鄄城3县。
- 济阴国[注 1]
- 曹魏旧郡,郡治定陶县(今山东省定陶县),领定陶、乘氏、句阳、离狐、冤句、己氏、成武、单父、成阳9县。晋愍帝永嘉年间(307-312)封吴王司马晏之子司马衍为济阴王,郡改称济阴国。[参 5]
- 高平国
- 曹魏为山阳郡,泰始元年(265年)封陈骞为高平郡公,郡改称高平郡,[参 6]郡治昌邑县(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领昌邑、钜野、方与、金乡、湖陆、高平、南平阳、瑕丘、东缗9县。西晋时瑕丘县并入南平阳县,东缗县并入昌邑县。咸宁元年(275年)左右改为高平国。[参 7]西晋末领昌邑、钜野、方与、金乡、湖陆、高平、南平阳7县。
- 东平郡
-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楙为东平王。郡治寿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南),领寿张、无盐、东平陆、富城、须昌、宁阳、刚7县。西晋初废宁阳县,东郡范县来隶,刚县改名刚平县。永嘉元年(307年)东平王司马楙徙封竟陵王,国废为东平郡。西晋末领寿张、须昌、无盐、富城、东平陆、刚平、范7县。
- 济北国
-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荀勖为济北郡公,[参 9]咸宁元年(275年)左右改为济北国。[参 7]郡治卢县(今山东省平阴县西),领卢、蛇丘、肥城3县。西晋初废肥城县,东郡东阿、谷城、临邑3县来隶。西晋末领卢、蛇丘、临邑、东阿、谷城5县。
- 泰山郡
- 曹魏旧郡,郡治奉高县(今山东省泰安市东),领奉高、博、矩平、山茌、梁父、嬴、莱芜、南武阳、南城、牟、盖、华、蒙阴、平阳14县。晋初盖、蒙阴2县移属徐州东莞国(约266年),华县移属徐州琅邪国(约266年),平阳县改名新泰县(280年前后)并移属东安郡(297年)。[参 10]西晋末领奉高、博、嬴、南城、梁父、山茌、南武阳、莱芜、牟、矩平10县。
县级行政区
编辑兖州(州治:廪丘县) | |||||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兖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陈留国 (9) |
小黄县 | 小黄县 | 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 | 陈留国(265-316) | |
浚仪县 | 今河南省开封市 | 陈留国(265-316) | |||
封丘县 | 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 陈留国(265-316) | |||
酸枣县 | 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 | 陈留国(265-316) | |||
长垣县 | 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 | 陈留国(265-316) | |||
雍丘县 | 今河南省杞县 | 陈留国(265-316) | |||
尉氏县 | 今河南省尉氏县 | 陈留国(265-316) | |||
襄邑县 | 今河南省睢县 | 陈留国(265-316) | |||
扶沟县[注 6] | 今河南省扶沟县 | 陈留国(265-280前,中间暂废县,290后-316) | 西晋时废县,西晋末复立县。[注 7] | ||
陈留县 | 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 陈留国(265-?) | 西晋时废县。[参 2] | ||
圉县 | 今河南省杞县南 | 陈留国(265-280前) | 西晋时废县。[参 15] | ||
濮阳郡 (3) |
濮阳县 | 濮阳县 | 今河南省濮阳县西 | 濮阳郡(265-316,东郡265-277、289-300,濮阳国277-289、301) | |
廪丘县 | 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 | 濮阳郡(265-316,东郡265-277、289-300,濮阳国277-289、301) | |||
鄄城县 | 今山东省鄄城县北 | 濮阳郡(265-316,东郡265-277、289-300,濮阳国277-289、301) | |||
济阴郡 (9) |
定陶县 | 定陶县 | 今山东省定陶县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乘氏县 | 今山东省菏泽市东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句阳县 | 今山东省菏泽市北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离狐县 | 今山东省东明县北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冤句县[注 8] | 今山东省定陶县西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己氏县 | 今山东省单县西南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城武县[注 9] | 今山东省成武县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单父县 | 今山东省单县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成阳县[注 10] | 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 | 济阴郡(265-316,济阳国301-302) | |||
高平国 (7) |
昌邑县 | 昌邑县 | 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钜野县 | 今山东省巨野县北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方与县 | 今山东省鱼台县西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金乡县 | 今山东省金乡县北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湖陆县 | 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高平县 | 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南平阳县 | 今山东省邹城市 | 高平国(265-316,山阳郡265,高平郡266-275) | |||
瑕丘县 | 今山东省兖州市北 | 高平郡(265-?,山阳郡265) | 晋时废县并入南平阳县。[参 16] | ||
东缗县 | 今山东省金乡县 | 高平郡(265-?,山阳郡265) | 晋时废县。(不详何时) | ||
任城国 (3) |
任城县 | 任城县 | 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 | 任城国(265-316,任城郡265-277) | |
亢父县 | 今山东省济宁市南 | 任城国(265-316,任城郡265-277) | |||
樊县 | 今山东省济宁市东 | 任城国(265-316,任城郡265-277) | |||
东平郡 (7) |
寿张县 | 寿张县 | 今山东省东平县南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
须昌县 | 今山东省东平县西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
无盐县 | 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
富城县 | 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南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
东平陆县 | 今山东省汶上县北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
刚平县 | 今山东省宁阳县北 | 东平郡(265-316,东平国265-307) | 曹魏为刚县,西晋时改名。[参 17] | ||
范县 | 今山东省梁山县西 | 东郡(265-?)→东平郡(?-316,东平国?-307) | |||
宁阳县 | 今山东省宁阳县南 | 东平国(265-?) | 西晋时废县。[参 18] | ||
济北国 (5) |
卢县 | 卢县 | 今山东省平阴县西 | 济北国(265-316) | |
蛇丘县 | 今山东省宁阳县北 | 济北国(265-316) | |||
临邑县 | 今山东省东阿县 | 东郡(265-?)→济北国(?-316) | |||
东阿县 | 今山东省东阿县 | 东郡(265-?)→济北国(?-316) | |||
谷城县 | 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 | 东郡(265-?)→济北国(?-316) | |||
肥城县 | 今山东省肥城县 | 济北国(265-?) | 西晋初废县。[参 19] | ||
泰山郡 (10) |
奉高县 | 奉高县 | 今山东省泰安市东 | 泰山郡(265-316) | |
博县 | 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 | 泰山郡(265-316) | |||
嬴县 | 今山东省莱芜市西北 | 泰山郡(265-316) | |||
南城县 | 今山东省枣庄市北 | 泰山郡(265-316) | |||
梁父县 | 今山东省新泰市西 | 泰山郡(265-316) | |||
山茌县 | 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北 | 泰山郡(265-316) | |||
南武阳县 | 今山东省平邑县 | 泰山郡(265-316) | |||
莱芜县 | 今山东省淄博市南 | 泰山郡(265-316) | |||
牟县 | 今山东省莱芜市东 | 泰山郡(265-316) | |||
矩平县 | 今山东省泰安市南 | 泰山郡(265-316) | |||
济阳郡 (3) |
济阳县 | 济阳县 | 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 陈留国(265-300)→济阳郡(300-316,300-302济阳国) | |
外黄县 | 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 陈留国(265-300)→济阳郡(300-316,300-302济阳国) | |||
考城县 | 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 | 陈留国(265-280前)→(废县)→济阳郡(300-316,300-302济阳国) | 西晋时废县,晋惠帝时复置县。[注 11] | ||
东燕郡 (2) |
白马县 | 白马县 | 今河南省滑县 | 濮阳郡(265-306,东郡265-277、289-300,濮阳国277-289、301)→东燕郡(306-316,东燕国306-307) | |
燕县[注 12] | 今山东省延津县东北 | 濮阳郡(265-306,东郡265-277、289-300,濮阳国277-289、301)→东燕郡(306-316,东燕国306-307) |
注释
编辑- ^ 孔祥军考证认为西晋改济阴郡为济阳郡在太康四年(283年)以后。(《晋书地理志校注》第39-4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吴士鉴《晋书斠注》皆谓《晋书·地理志》“济阳郡”为“济阴郡”之误,是。
- ^ 据济阳郡名及《宋书·州郡志》济阳郡领县、《晋书》各传,可考者为济阳、考城、外黄三县。
- ^ 胡阿祥从《宋志》认为东晋初设立东燕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17-818页)牟发松等以司马腾曾封东燕王之事,认为西晋末已设立东燕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86页)
- ^ 《宋志》此条记载的东燕郡,实际上是侨郡,并非实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17-818页)
- ^ 5.0 5.1 《宋志》及《魏志》记载的东郡,前身实际上是东燕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86页)
- ^ 《晋书·地理志》无扶沟县。
-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36页。
- ^ 《晋书·地理志》作“苑句”。
- ^ 《晋书·地理志》作“成武”。
- ^ 《晋书·地理志》作“城阳”。
- ^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志》无此县,盖晋太康元年(280年)前已废县。又《晋书·刘乔传》有“〔刘乔〕据考城以距〔范阳王司马〕虓”,《蔡谟传》有“陈留考城人”,刘乔据考城事在永兴二年(305年)时,蔡谟出生于太康二年(281年),卒于永和十二年(356年),虽东晋世考城县失陷于五胡,但从蔡谟籍贯可知,西晋后期考城已复置县,置县时间当在晋惠帝时期。
- ^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
出处
编辑- ^ 《晋书》卷5〈孝愍帝纪〉:“〔建兴元年〕六月,石勒害兖州刺史田徽。是时,山东郡邑相继陷于勒。”
- ^ 2.0 2.1 《舆地广记》卷5〈东京·开封府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置陈留郡,晋为陈留国,治小黄,而省陈留县。”
- ^ 《晋书》卷64〈武十三王传〉:“淮南忠壮王允,字钦度,咸宁三年,封濮阳王,拜越骑校尉。太康十年,徙封淮南。”
-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南濮阳太守,本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东郡有濮阳县,故曰濮阳国。濮阳,汉旧名也,允改封淮南,还曰东郡。赵王伦篡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王寻废,郡名遂不改。”
- ^ 《晋书》卷64〈吴敬王晏传〉:“邺即湣帝。固初封汉王,改封济南。衍初封新都王,改封济阴,为散骑常侍。皆没于贼。”
-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以……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
- ^ 7.0 7.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並為王公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十二月封皇从叔父司马〕陵为北海王。”;卷37〈任城景王陵传〉:“任城景王陵,字子山,宣帝弟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通之子也。初拜议郎。泰始元年封北海王,邑四千七百户。〔咸宁〕三年,转封任城王。”
-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以……侍中荀勖为济北公。”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新泰縣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济阳太守,晋惠分陈留为济阳国。”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司馬鑒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晋书》卷4〈惠帝纪〉:“〔光熙元年九月〕进东嬴公腾爵为车燕王。”卷5〈怀帝纪〉:“〔永嘉元年三月庚辰〕改封安北将军、东燕王腾为新蔡王。”
- ^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阳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后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凡四县。[注 4]……东郡领白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此是。)东燕(别见。)三县。[注 5]”;《魏书》卷106〈地形志上〉:“东郡,秦置,治滑台城。”[注 5]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圉县令,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魏书》卷106中〈地形志中〉:“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罢。”
- ^ 《舆地广记》卷7〈京东西路·兖州瑕丘县〉:“瑕丘县……二汉属山阳郡,晋省入南平阳,属高阳国。”
- ^ 《舆地广记》卷7〈京东西路·兖州龚丘县〉:“汉刚县……后汉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属东平国。”
- ^ 《舆地广记》卷7〈京东西路·兖州龚丘县〉:“龚丘县本汉宁阳县,属泰山郡,后汉属东平国,晋省之。”
- ^ 《魏书》卷106中〈地形志〉:“肥城,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罢。”
参考资料
编辑书籍
编辑-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