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邊疆地區的一個省份,省會是昆明。歷史上東亞多民族在此建立過各種輝煌的文明。

滇國的青銅雕塑

雲南史前時代

編輯

舊石器時代早期,約一百八十萬年前,省內的元謀縣已經有元謀猿人活動和生息。雲南產生過有地域特色的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文化。

上古時代(前221-738)

編輯
  •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李壽率兵攻占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
  • 南朝梁在雲南設立南寧州
  • 隋朝開皇十七年(597年),在雲南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擊敗攻打洱海的吐蕃士兵。

中古時代(738-1253)

編輯
 
大理崇聖寺三塔
  • 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 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國。
  • 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改國號大義寧。
  •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蒙古帝國時代

編輯

明帝國時代

編輯
  •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占雲南,滅元朝梁王並統治雲南。次年改中慶路為雲南府[3],並築磚城,周長九里三分(約合今4443米),高二丈九尺二寸(約合今9米),設六門。此後,沐英負責鎮守雲南。為加強對雲南地區的控制,朱元璋實行改土歸流,大批漢族軍民向雲南移民,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從明初到明末,雲南人口由20餘萬增加到140餘萬[3]。隨著大批漢族人口移民雲南,使雲南的經濟和文化納入中原,而原有的土著文化則受到破壞。
  • 明朝末年,南明永曆皇帝一度逃亡入滇,昆明稱滇都,繼續抗清。

清帝國時代

編輯
  •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在昆明出兵反清。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失敗。
  • 1816年受到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嚴重反常,雲南全省嚴重饑荒[4]。是雲南近代有記載以來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云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大飢,路死枕籍」。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被迫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嘆》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飢,忍被鬼伯同時錄……」(無夏之年
  •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衝蒙自思茅。1910年,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從此昆明可以通過越南轉經海路,到達中國其他省份。同年,商辦耀龍電燈公司引進德國水輪發電機2台共480千瓦,聘請德國工程師,在滇池惟一出水口螳螂川石龍壩,修建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石龍壩水電站
  • 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雲南陸軍講武堂

杜文秀政權

編輯
  • 1856年-1873年,雲南回民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穆斯林政權,幾乎占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大理國杜文秀曾經數次圍困昆明孤城。後來清廷鎮壓了各地回亂,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中華民國時代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

編輯
  • 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修通了聯繫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年3月貴昆鐵路建成(1970年12月交付運營),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竣工運營。
  • 1970年通海縣發生7.5級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受傷人數超過32431人,500萬至25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受災面積達到8781多平方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三大地震。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後漢書·西南夷》:「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豪(莊蹻)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滇王者,莊蹻之後也。」
  2. ^ Tan Chung (1998). A Sino-Indian Perspective for India-China Understand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明史·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4. ^ 1816年的低温如何影响全世界 - 先锋话题 - 中国经营网_中国经营报. www.cb.com.cn. [202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