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克·科穆寧 (阿歷克塞一世之子)

拜占庭帝国的至尊者

伊薩克·科穆寧希臘語Ἰσαάκιος Κομνηνός羅馬化Isaakios Komnēnos;1093年1月16日—1152年之後),是拜占庭(東羅馬)皇帝阿歷克塞一世與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的第三子,他被哥哥約翰二世皇帝授予「至尊者英語Sebastokrator」的尊貴頭銜,以報答他在爭奪皇位時的支持,但後來伊薩克自己也開始覬覦皇位。

伊薩克·科穆寧
拜占庭帝國至尊者英語Sebastokrator
科拉教堂中「紫衣貴族」伊薩克·科穆寧的馬賽克鑲嵌畫像
出生1093年1月16日
 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
逝世1152年以後
配偶伊琳娜(Irene)
子嗣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
佚名女兒
安娜·科穆寧娜(Anna Komnene)
安德洛尼卡·科穆寧
皇朝科穆寧
父親阿歷克塞一世
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

1130年,伊薩克與他的兒子在捲入反對約翰皇帝的陰謀後逃出帝國,之後的幾年裡,他們在小亞細亞黎凡特各處流亡,謀求當地統治者的支持,但最終還是徒勞。1138年,約翰二世的軍事勝利迫使伊薩克嘗試與哥哥和解,但他仍沒有放棄對皇位的追求。1139年,他的長子叛逃到塞爾柱突厥那裡,他本人隨即被流放到赫拉克利亞·龐蒂卡英語Heraclea Pontica。在1143年約翰死後的繼位鬥爭中,他支持他的較年長的侄子,與他同名的伊薩克·科穆寧,而不是後來成功繼位的較年輕的侄子曼努埃爾

1150年,疾病發作使伊薩克變得虛弱,曼努埃爾一世逼迫他退出公共生活。隨後他潛心在色雷斯西部的貝拉(Bera,今費雷斯英語Feres, Evros)建造救世誕神女修道院英語Theotokos Kosmosoteira,他死後就葬在這裡。伊薩克還因好學而聞名,可能創作了一些學術、詩歌作品。他還參與了君士坦丁堡科拉教堂的重建,他的贊助者像英語donor portrait在那裡留存至今。他的幼子安德洛尼卡·科穆寧後篡奪了曼努埃爾一世之子阿歷克塞二世的皇位,成為科穆寧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1183年-1185年在位)。

早年生涯

編輯

伊薩克·科穆寧生於1093年1月16日,是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081年-1118年在位)與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之子,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兄弟中則是第三,次於約翰安德洛尼卡英語Andronikos Komnenos (son of Alexios I)[1]。因為他出生時父親正在位,伊薩克生下來就獲得了「紫衣貴族」這個與他相伴一生的稱號[2][3][4]

伊薩克的姑父尼基弗魯斯·梅利森諾斯英語Nikephoros Melissenos於1104年去世後,父親授予他「凱撒」的頭銜[1],而在父親死後(1118年)的爭位鬥爭中,他站在哥哥約翰一邊,反對母親伊琳娜和姐姐安娜·科穆寧娜擁立姐夫小尼基弗魯斯·布林尼烏斯的陰謀。作為回報。約翰二世(1118年-1143年在位)授予伊薩克「至尊者英語Sebastokrator」的頭銜(他的次兄安德洛尼卡英語Andronikos Komnenos (son of Alexios I)已擁有這一頭銜)[4][5]。這個高級頭銜是阿歷克塞一世為哥哥伊薩克英語Isaac Komnenos (brother of Alexios I)而設立的,名義上地位幾乎與皇帝相同[6]。然而,在伊薩克的一生中,無論是文件、作品、捐贈物上,他都使用「紫衣貴族」而不是「至尊者」來標識自己的身份,還經常提到父親阿歷克塞,而不是按習慣提到當朝皇帝的名字。這種對他出身的強調,體現了伊薩克的心理,也是他的皇位野心的展現[7]

流亡

編輯
 
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約翰二世馬賽克鑲嵌像

伊薩克和約翰一開始關係還算不錯,但逐漸惡化,到1130年就變得疏遠了。記載中沒有指出這一變化發生的具體原因,拜占庭史家約翰·金納莫斯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只是表示「伊薩克的目光瞄準了寶座」[8][9]。兄弟間的嫌隙可能開始於1122年,當時約翰立自己的長子阿歷克塞為共治皇帝,替代了伊薩克[10]。1130年,伊薩克捲入了一場反對約翰二世的陰謀,當時約翰二世正離開君士坦丁堡塞爾柱突厥魯姆蘇丹國作戰。陰謀敗露之後,伊薩克與兩個兒子設法逃離君士坦丁堡,到達尼什曼德王朝統治者埃米爾·加齊英語Emir Gazi(1104年-1134年在位)位於馬拉蒂亞的宮廷尋求庇護[8]

伊薩克過了六年的流亡生活,期間他輾轉小亞細亞黎凡特各地的宮廷,無論統治者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他都試圖與他們建立聯盟,對抗自己的哥哥。關於他在這一時期的生涯的主要資料是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宮廷詩人狄奧多爾·普羅茲羅莫斯英語Theodore Prodromos以及敘利亞的米海爾的記載[9][11]。離開馬拉蒂亞後,伊薩克又到了特拉布宗,當地的總督君士坦丁·伽布拉斯英語Constantine Gabras本是拜占庭帝國的官員,自1126年起,成為了一個統治查爾迪亞英語Chaldia的獨立君主[12]。1130年冬季至次年初,據敘利亞的米海爾記載,伊薩克再次與君士坦丁會面,伊薩克、埃米爾·加齊、魯姆蘇丹梅蘇德一世(1116年-1156年在位)結成了同盟[13]。之後伊薩克又前往奇里乞亞,遊說其君主萊翁一世加入同盟;他在奇里乞亞很受歡迎,在那裡呆了一段時間,他的長子約翰與萊翁的女兒結婚,得到了作為嫁妝的摩普綏提亞英語Mopsuestia阿達納兩座城市。但不久之後,伊薩克與萊翁的關係破裂,被迫放棄領地,逃到魯姆蘇丹梅蘇德一世那裡[13]

敘利亞的米海爾記載,伊薩克的這些陰謀詭計讓約翰二世感到憤怒,1132年,他發起了進攻突厥人、亞美尼亞人的戰爭,奪取了黑海海岸的兩座要塞,然而,皇帝收到了伊薩克的支持者試圖在君士坦丁堡發動政變的消息,於是返回首都,挫敗了陰謀;但突厥人藉機發動反擊,進入拜占庭領土襲擊,威脅齊寧(Zinin)和索佐波利斯(Sozopolis)兩座要塞[14]。1132年後,伊薩克不再見於敘利亞的米海爾的記載。這一時期,他去聖地朝聖,為約旦河附近的施洗約翰修道院捐助了一條新的高架渠[14]。雖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他的這次旅行無疑也有尋求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1131年-1143年在位)幫助的目的[15]

返回拜占庭

編輯

伊薩克的努力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聯盟未能實現,約翰二世的地位日漸穩固。皇帝取得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尤其是在1137年-1138年的敘利亞戰鬥中,迫使安條克公國臣服帝國,大大提高了他在貴族、官僚和人民心中的地位;結果伊薩克在國內的支持者越來越少[15]。因此伊薩克只能尋求與哥哥和解,1138年春天,伊薩克與長子約翰來到正從安條克返回的帝國軍隊中,見到了約翰二世。皇帝欣然原諒了他,與他一起回到君士坦丁堡,尼基塔斯·霍尼亞提斯記載「兄弟和解比戰爭勝利更讓皇帝高興」[16]。但1139年,伊薩克的長子約翰叛逃到突厥人那裡,不久之後,伊薩克被流放到赫拉克利亞·龐蒂卡英語Heraclea Pontica以加防備[4][17]

1143年4月,約翰二世去世,他指定幼子曼努埃爾繼位,而不是存活的第三子(長、次子已去世),「至尊者英語Sebastokrator伊薩克·科穆寧。因此,曼努埃爾未能立即穩固地位,宮廷內部產生了爭鬥[18][19],老伊薩克·科穆寧在鬥爭中決定支持年長的同名侄子,但掌握軍隊的約翰·阿克蘇赫英語John Axouch支持曼努埃爾,幫助他穩定了局面。約翰下令逮捕過著流放生活的老伊薩克[4][9][20]。局面穩定後,曼努埃爾決定釋放他的叔叔和哥哥,二人參加了1143年11月28日舉辦的曼努埃爾的加冕典禮[21][22]。即使在此之後,老伊薩克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野心,約翰·金納莫斯記載,在1146年與突厥人的戰鬥中,曼努埃爾被敵軍包圍,身在營帳的伊薩克立即衝向皇帝的帳篷,準備自己稱帝[23][24]

晚年與死亡

編輯
 
救世誕神女修道院英語Theotokos Kosmosoteira的主教堂

1150年,曼努埃爾一世強迫伊薩克從公共事務中退休[4],這可能與他身患慢性病有關[23]。伊薩克歸隱於色雷斯的莊園,並在1151年-1152年之間,建立位於貝拉(Bera,今費雷斯英語Feres, Evros)的救世誕神女修道院英語Theotokos Kosmosoteira。這座修道院也是他的住所與預備的墓地,在情感上對他很重要,所以伊薩克為其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儘管他病得很重,他仍幾乎每天都去監督建設,並於1152年親自撰寫了其「提皮孔英語typikon」(規章),對其管理做出了細緻的規定,並撥給它許多財產,包括他在艾諾斯英語Enez的莊園。他還在修道院牆內修建了醫院,可能是在模仿他哥哥修建的基督全能者修道院[25][26]。這一「提皮孔」也帶有遺囑性質,伊薩克也寫明了自己的家事——其中提及的包括他的隨從首領利奧·卡斯塔莫尼特斯(Leo Kastamonites)、他的秘書米海爾、他的斟酒人(Pinkernes英語Pinkernes)君士坦丁、他的私人牧師兼財務總管(Protovestiarios英語Protovestiarios)君士坦丁以及他的家人及依附者(如一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夫婦,伊薩克以自己父母的名字為其施洗)。伊薩克可能在寫完提皮孔後不久就去世了[27]

約翰·金納莫斯稱:「(伊薩克的皇位野心)作為遺產傳給了他的孩子們」[28],而最終將其變成現實的是他的次子安德洛尼卡。安德洛尼卡是個有能力也有魅力的人,但他也是個無情而暴力的人,曼努埃爾一世死後,他於1182年推翻了攝政太后安條克的瑪麗的統治,次年又殺死了年幼的皇帝阿歷克塞二世(1180年-1183年在位)。他試圖進行改革,但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1185年諾曼人入侵,他被推翻且被殺害,拜占庭帝國的科穆寧王朝也就此結束[29][30]。但安德洛尼卡的長子曼努埃爾的兩個兒子日後創建了特拉比松帝國,該支科穆寧家族成員自稱大科穆寧(Μεγαλοκομνηνοί,Megalokomnenoi)家族[31]

文學與建築

編輯

不同於忙於戰爭的約翰二世,伊薩克是個學術與藝術的贊助者,自己也是個學者[32][33]。除了建立救世誕神女修道院英語Theotokos Kosmosoteira外,他還幫助修復了君士坦丁堡的聖司提反修道院,後將其附屬於救世誕神女修道院,作為僧侶們到首都時休息的場所[34][35]

約1120年時,他重建了科拉教堂,這座教堂原本是由他的外祖母保加利亞的瑪利亞英語Maria of Bulgaria修復的。這座教堂原本預定作他的墓地,後來他又改用救世誕神女修道院為長眠之地[4][36]。科拉教堂保留了唯一一幅可確定的伊薩克像,即一幅馬賽克鑲嵌作品,可以確定為14世紀初狄奧多爾·梅托基特斯英語Theodore Metochites修復教堂時重新製作的,雖不是原作品,但這次修復可能忠實的恢復了伊薩克修復時的教堂原貌。歷史學家卡里羅依·利納爾達托(Kallirroe Linardatou)指出,在這幅馬賽克中,伊薩克帶著王冠,且裝飾華麗,且有圓頂,超出了一般的「至尊者英語Sebastokrator」只用一圈圓環的形式,這可能也是他皇位野心的展現[37]。他還捐助了一些聖像畫,在他寫的「提皮孔英語typikon」和與他有關的題詞英語epigraph (literature)中有提到[38]

宮廷詩人狄奧多爾·普羅茲羅莫斯英語Theodore Prodromos寫了一篇頌詞英語encomium以及一篇用六音步詩行英語hexameter的讚頌伊薩克的作品,讚揚了他的學識和才華[4][39]。一篇用十五音節體英語politic verse改寫《阿里斯提阿書英語Letter of Aristeas》的作品可被確定是伊薩克的作品,此作品保存在手抄本《塞拉格里奧的前八書英語Seraglio Octateuch》中,這部豪華的手抄本就是由伊薩克贊助的[4][40][41]。在他為修道院寫的「提皮孔英語typikon」中,伊薩克稱自己曾創作詩歌並編了一本詩集[4][42]。另外有一位署名「紫衣貴族伊薩克·科穆寧」的作家,創作了兩篇關於荷馬的評論作品,此人可能就是他[43]

家庭

編輯

約1110年,伊薩克與伊琳娜(Irene)結婚[44],這位新娘身份不定,斯拉夫人的《往年紀事》記載,普熱梅希爾的沃洛達爾英語Volodar of Peremyshl(1085年-1124年在位)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阿歷克塞皇帝的兒子,可能指的就是伊薩克[45];她也可能是喬治亞的大衛四世(1089年-1125年在位)的女兒卡塔英語Kata of Georgia[46]。伊薩克共有四個孩子:

  1. 約翰·策萊佩斯·科穆寧(生於約1112年),策萊佩斯(Tzelepes)是他的綽號,即突厥人的切萊比,他在跟隨父親流亡的過程中,與奇里乞亞萊翁一世之女結婚。1139年,他叛逃到魯姆蘇丹國,皈依伊斯蘭教,在以哥念定居,娶了蘇丹梅蘇德一世的女兒[47]
  2. 一個女兒(生於約1114年),可能叫瑪利亞,與一位名叫約瑟夫·布里恩尼奧斯(Joseph Bryennios)的軍官結婚[48]
  3. 安娜·科穆寧娜(生於約1116年),與一位廷臣、大使約翰·阿爾班特諾斯(John Arbantenos)結婚[49]
  4. 安德洛尼卡·科穆寧(約1118年-1185年)一個冒險者,最終成為拜占庭皇帝,稱安德洛尼卡一世(1183年-1185年在位),他的後裔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國[50]

伊薩克還有個名叫君士坦丁的養子,人稱「君士丁察斯」(Kostintzes)[44]

腳註

編輯
  1. ^ 1.0 1.1 Varzos 1984,第238頁.
  2. ^ ODB,"Porphyrogennetos" (M. McCormack), p. 1701.
  3. ^ Linardou 2016,第157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ODB,"Komnenos, Isaac the Porphyrogennetos" (A. Kazhdan), p. 1146
  5. ^ Varzos 1984,第238–239頁.
  6. ^ ODB,"Sebastokrator" (A. Kazhdan), p. 1862.
  7. ^ Linardou 2016,第156–158, 162頁.
  8. ^ 8.0 8.1 Varzos 1984,第239頁.
  9. ^ 9.0 9.1 9.2 Magdalino 2002,第193頁.
  10. ^ Linardou 2016,第158頁.
  11. ^ Varzos 1984,第240–241頁.
  12. ^ Varzos 1984,第239–241頁.
  13. ^ 13.0 13.1 Varzos 1984,第241頁.
  14. ^ 14.0 14.1 Varzos 1984,第242頁.
  15. ^ 15.0 15.1 Varzos 1984,第243頁.
  16. ^ Varzos 1984,第243–244頁.
  17. ^ Varzos 1984,第244頁.
  18. ^ ODB,"Manuel I Komnenos" (C. M. Brand, A. Kazhdan, A. Cutler), pp. 1289–1290.
  19. ^ Magdalino 2002,第195頁.
  20. ^ Varzos 1984,第244–245頁.
  21. ^ Varzos 1984,第245–246頁.
  22. ^ Brand 1976,第34頁.
  23. ^ 23.0 23.1 Varzos 1984,第246頁.
  24. ^ Brand 1976,第48–49頁.
  25. ^ Varzos 1984,第246–252頁.
  26. ^ ODB,"Bera" (A.-M. Talbot, N. P. Ševcenko), pp. 282–283.
  27. ^ Varzos 1984,第251–252頁.
  28. ^ Brand 1976,第49頁.
  29. ^ Varzos 1984,第493–637頁.
  30. ^ ODB,"Andronikos I Komnenos" (C. M. Brand, A. Cutler), p. 94.
  31. ^ Varzos 1984,第637–638頁.
  32. ^ Magdalino 2002,第194頁.
  33. ^ Linardou 2016,第155–156, 182頁.
  34. ^ Varzos 1984,第250頁.
  35. ^ Linardou 2016,第169頁.
  36. ^ Linardou 2016,第156, 159頁.
  37. ^ Linardou 2016,第159–163頁.
  38. ^ Linardou 2016,第156頁.
  39. ^ Varzos 1984,第252–253頁.
  40. ^ Varzos 1984,第253頁.
  41. ^ Linardou 2016,第173–176頁.
  42. ^ Varzos 1984,第252頁.
  43. ^ ODB,"Komnenos, Isaac" (A. Kazhdan), pp. 1144, 1146; "Komnenos, Isaac the Porphyrogennetos" (A. Kazhdan), p. 1146.
  44. ^ 44.0 44.1 Varzos 1984,第254頁.
  45. ^ Magdalino 2002,第205頁.
  46. ^ Suny 1994,第36頁.
  47. ^ Varzos 1984,第254, 480–485頁.
  48. ^ Varzos 1984,第254, 486–488頁.
  49. ^ Varzos 1984,第254, 489–492頁.
  50. ^ Varzos 1984,第254, 493–638頁.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