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學
劉積學(1880年—1960年11月12日),號群士(自傳中又號群式),河南省新蔡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
生平
編輯1903年,劉積學中癸卯科舉人。1904年至1905年,在河南武備學堂學習。[2]1906年2月,被派赴日本留學。原擬學習軍事,但因體弱而改學法政。起初入宏文學院,後入小石川區實科學校理化專修班。學習期滿後,考入東京法政大學專門部政治科,畢業於1911年6月。在日本留學期間,經曾昭文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在東京成立,曾昭文任支部長,劉積學任支部書記,負責會議記錄及文件保管等。後來接替曾昭文任支部長。1906年11月,河南留日學生以同鄉會的名義創辦《豫報》雜誌,主持人包括了立憲派和革命派,劉積學是該雜誌的發起人、組織者、股東之一,並曾在該雜誌發表宣傳革命的文章。後來中國同盟會河南分會派曾昭文、劉積學進行調查之後,決定停辦《豫報》,創刊《河南》雜誌。1907年12月,在河南旅日女士劉青霞的資助下,《河南》雜誌創刊,劉積學任總編輯,張鍾端任總經理。該雜誌鼓吹革命,反對立憲,影響很大。清政府嚴令在中國國內查禁該雜誌,並令駐日本使館同日本警署交涉,封閉了該雜誌社,並扣壓了該雜誌第十期。[1]他還曾在東京同盟會出版的《天討》專號上發表了《河南留日學生討滿清政府檄》。1908年,劉積學受同盟會派遣,回開封策動中國北方起義。[2]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中國同盟會總部決定在日本的河南、山東、陝西、甘肅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四省協會,以策動中國北方舉行起義。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派劉積學、杜潛、張鍾端等人到河南開封。他們到達開封後,召集會議,傳達中國同盟會總部的起義指示。他們企圖策動河南省城開封的新軍起義,但因所聯絡的新軍協統應龍翔遲疑不決,後來又遭河南巡撫寶棻扣押,策動新軍終告失敗。此後,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決定仍在開封起義,並將河南省分為四路,準備四路共同起義。劉積學負責新鄭、密縣、葉縣、南陽一路的聯絡。他和孫豪、魏士騤、趙伯階等人在汝州、魯山、寶豐、郟縣、襄城、密縣等縣發動農民武裝,以策應南陽的起義軍,企圖控制豫西南。但派赴開封購買槍枝彈藥的魏士騤將槍彈運至葉縣後,當即被縣官沒收。此後,劉積學、孫豪、趙伯階等人決定孫豪任司令,趙伯階任參謀攻打寶豐縣。此時,劉積學收到同盟會河南支部的通知而趕赴開封。孫豪、趙伯階率農民武裝攻打寶豐縣,孫豪受騙進城談判和平光復時被殺害,趙伯階指揮攻打寶豐縣城時陣亡,起義軍撤退到臨汝山區,後來成了白朗起義的核心力量。[1]
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決定仍按原計劃組織起義。但袁世凱調清軍開赴河南,寶棻也調重兵進行防守,起義難以開展。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遂派劉積學到上海向上海軍政府都督陳其美請求援軍。當時上海軍政府中河南籍同盟會員很多,劉基炎還出任了上海軍政府的參謀長。11月下旬劉積學抵達上海後,即與河南籍的同盟會員劉基炎、陳伯昂、賀昇平等人取得聯絡,在陳其美、黃興的支持下,準備在上海組成北伐軍開赴河南。南京臨時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北伐軍,分為兩路,一路以張國威為司令,經長江至河南,一路以劉基炎為司令,渡海到山東煙臺登陸,然後轉赴河南。長江的一路最後到達了河南光州,同閻子固、任芝銘的淮上軍會師,煙臺的一路則未能開入河南。後來南北議和,這兩路軍隊都停止活動。[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同年劉積學當選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同年8月25日,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該黨隨即在中國各省組織支部,河南支部以曾昭文為支部長,杜潛和劉積學各為該支部籌到了數萬元的經費。1913年3月,劉積學被河南省議會選舉為民元國會參議院議員。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劉積學首先加入該黨。袁世凱去世後,段祺瑞拋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遭到劉積學反對。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劉積學遂赴廣州參加非常國會,直至1921年。[1]
1922年,劉積學任河南自治籌備處處長。1925年2月6日,署河南省政務廳廳長[3]。1928年,隨北伐軍到達湖北漢口,任河南宣撫使。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清黨。1929年至1939年,因是老同盟會員,又和胡漢民有深交,劉積學獲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30年10月7日,劉積學任河南省政府委員[4],1932年7月28日免[5]。1939年至1949年,劉積學任河南省臨時參議會、河南省參議會議長。[1]
1941年,任芝銘被湯恩伯逮捕,劉積學在營救任芝銘的過程中,開始靠攏中國共產黨。1948年初,他在讀了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之後對中共黨員郭海長稱:「如有必要,願為效力。決意投靠共產黨。」1948年5月,中國共產黨決定策動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張軫舉行起義。劉積學受委託同張軫聯絡,在促成張軫起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12月下旬,白崇禧召集了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五省的議長在漢口舉行會議,要五省議長聯名發電,請蔣介石暫回奉化,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劉積學對此堅決反對,聲稱「蔣介石為內戰的罪魁禍首,必迫使其下野」,遂拒不在白崇禧的電稿上簽字。12月31日他在信陽單獨發出了迫使蔣介石下野的通電,即「亥世電」,轟動一時。1949年4月,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軍,信陽的中國國民黨軍政人員紛紛逃往南方,劉積學率河南省參議會單獨留在信陽,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2]
1949年9月,劉積學作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民革河南省籌備委員會召集人、民革河南省委員會副主委等職。[1]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6][7]
家庭
編輯- 兄:劉積勛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劉積學,辛亥革命網上博物館,於2012-4-17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2.3 新蔡刘氏兄弟刘积学、刘积勋,辛亥革命网,2011年09月13日. [2012年4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政府公報》1925年2月7日第3181號
- ^ 《國民政府公報》第593號
- ^ 《國民政府公報》洛字第15號
- ^ 地主階級的思想還沒有死 劉積學一貫反動妄圖復辟,人民日報1957年7月13日,第2版
- ^ 群眾揭穿「黃世仁」的老底 「窮沾富光」謬論徹底破產 劉積學理屈向人民認錯請罪,人民日報1957年9月3日,第3版
- ^ 新中國名人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