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县人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自称汉民,意为不做满清臣民,做大汉之民。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的右派[1]代表人物之一。
胡汉民 | |
---|---|
![]() | |
![]() | |
任期 1928年10月8日-1931年3月2日 | |
继任 | 林森(未就任) 代理:邵元冲 |
![]() | |
任期 1925年3月12日-1925年7月1日 | |
前任 | 孙中山 |
继任 | 汪兆铭 |
![]() | |
任期 1927年4月12日-1928年3月7日 | |
前任 | 蒋中正 |
继任 | 蒋中正 |
![]() | |
任期 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 | |
前任 | 张静江 |
继任 | 蒋中正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79年12月9日 (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 |
逝世 | 1936年5月12日![]() | (56岁)
籍贯 | 江西吉安 |
国籍 | ![]() |
政党 | ![]() |
配偶 | 陈淑子 |
家族背景编辑
家族自祖父来广东做官,开始落籍番禺。父亲胡文照做过博罗、高州等处州县幕僚(师爷)。
早年编辑
光绪五年(1879年)12月9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胡幼年拜师学习经史。8岁全家迁回广州,居住仓边街。11岁父亲去世,两年后母亲去世,胡汉民16岁即以教书为生。20岁担任《岭海报》记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21岁中举人。1902年,胡汉民为代考枪手,获得酬劳六千多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赴日官费生”,公费留学日本,先就读于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回国在广西梧州和香山任教,1904年再赴日本,入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与汪精卫为同窗,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担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民国前曾与汪精卫合办中兴日报。
仕途经历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部长、总参议等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被孙中山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并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这次大会确定了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但遭到胡汉民反对,孙胡产生隔阂,胡汉民一度被外派至上海,后来蒋中正出面调停,孙胡关系缓和[2]。同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任胡代行大元帅留守广州。
自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后,到1925年孙去世,在孙领导下,胡汉民重在内部策划,汪精卫重在对外联络,蒋介石重在军事任务,三人大致分工合作[3]:2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此后中国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同年8月,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暗杀。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以控制局势和处理廖案。在审理廖案过程中,作为中国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被认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同月,胡汉民出国[4]:10,被派往苏联考察。
第一次胡蒋合,是从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清党,到8月“宁汉分裂”蒋下野[3]:21。1927年,宁汉分裂时,胡支持蒋介石,与其合作共组南京国民政府,主持南京工作,参与反共清党,后任立法院院长等职。
第二次胡蒋合,是从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到1931年2月“汤山事件”[3]:21。1928年1月,与孙科与伍朝枢赴英国、德国等地考察。1930年10月3日,蒋发表“江电”,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制定新约法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但遭到胡汉民强烈反对[5]:364。胡汉民坚持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为制定新约法就是在破坏孙文遗教;同时张学良在中原大战支持蒋,对蒋最终获胜贡献不可磨灭,蒋欲提拔张学良的部属为国府委员及部长,又遭胡反对[2]。
1931年2月,胡汉民对召开国民会议,独持异见[4]:22,反对在国民会议中讨论《约法》,与蒋发生矛盾。2月底,胡被蒋软禁于汤山,被迫辞去所有职务。4月底,中国国民党粤方四位监察院监察委员邓泽如、林森、萧佛成、古应芬以蒋非法扣留胡汉民为由,通电弹劾蒋,并例举他种种独裁事实。10月14日,蒋在张静江陪同下去见胡汉民,蒋说:“过去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请胡先生指教”。10月14日下午,胡到上海,结束软禁。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领袖,持“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并将蒋介石称为“新军阀”。
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对蒋抨击。1935年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中国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1936年1月,自欧洲返国,留在广州。
逝世编辑
1936年5月9日,在广州一场与朋友的象棋对弈中,突发脑溢血,5月12日病逝。蒋拨款60万治丧,定为国葬[6]:14。5月25日,在南京励志社举行追悼会,蒋出席并送挽联“沧海正横流,风雨同舟苦共济;中原谁砥柱,荆蓁满地哭元勋”祭悼[6]:363。其国葬于同年7月13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
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将广州市一条路命名为汉民路(今北京路) ,而广州市永汉区(今越秀区)亦曾易名为“汉民区”;在台湾,高雄市小港区及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
墓编辑
胡汉民墓 | |
---|---|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天河区龙眼洞银屏岭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36 |
登录 | 2002年7月 |
- 参见:广州被清拆史迹列表
胡汉民在广州去世后,原计划安葬在南京中山陵,陪葬孙中山,但其妻以不方便扫墓、祭祀为由,不同意,于是国民政府就在龙眼洞(龙洞)拨了800亩地来安葬。当时墓地在银屏岭狮山半山腰中兴建,建于1936年,混凝土结构,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接着又是国共内战,墓地并没有正式竣工,还剩下很多石料在该处。
1949年中共建政后,墓地被广东省林业学校占据,修墓石料均都占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毁,上面建成一房,把胡的墓穴压着。1981年,胡汉民女儿胡木兰托人嘱咐妹妹胡绮霞向当局提议重建。中共中央审查三年,断定胡汉民不是杀害廖仲恺的幕后黑手,重建计划方获批准。
当时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七万多元,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1985年8月7日竣工,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米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碑镌“胡汉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后来有人在新的墓地上开台赌博[7]。
海珠桥题字编辑
胡汉民以精于隶书著名,与篆书的吴稚晖、楷书的谭延闿、草书的于右任等人,并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
胡汉民曾为广州的海珠桥题写了两幅字稿,其中一幅由落成开始于桥上中跨钢梁上悬挂至1949年,另一幅由时任广州市长刘纪文收藏,胡刘私交甚笃。2012年,刘的后人把原件捐予广州市人民政府,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收到墨宝后就交给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作为馆藏。经过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鉴定,确为胡的亲笔所书,该墨宝目前的评级是国家一级品。胡的收藏版在大修后首次被挂上桥,但顺序被颠倒及没有署名。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职员对此回应称,排列顺序从左至右是为了“配合现代阅读习惯”。对于署名则“暂不考虑”,其声称“胡汉民本人是国民党元老,署在海珠桥上‘恐有不妥’,同时从美观上来说,‘海珠桥’三字下面再加落款也‘不太好看’。”[8][9]
家庭编辑
堂弟:胡毅生
参考文献编辑
- 冯春龙著,《国民党中常委的最后归宿》,华文出版社,2005年5月
- ^ 中国共产党党史将胡汉民划为“右派”,但国民党方面有人则认为中共对国民党进行“左派”“右派”一类划分的做法是从鲍罗廷那里学来对国民党进行分化的策略。
- ^ 2.0 2.1 蒋中正曾经十分尊重党内前辈胡汉民,为何两人最终却闹到翻脸决裂?
- ^ 3.0 3.1 3.2 蒋永敬. 《多難興邦: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及國共的分合興衰1925-1936》. 新锐文创. 2018.
- ^ 4.0 4.1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 ^ 罗敏. 吕芳上主编 , 编.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图书. 2014.
- ^ 6.0 6.1 安淑萍、王长生. 《蔣介石誄辭說屑》.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2009-05-15. ISBN 9789578506695.
- ^ 名門望族 胡漢民家族:煙雨蒼茫憶父輩 穗港情喚謫仙魂. 南方都市报. 2008-07-25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广州市民纠结:“海珠桥”还是“桥珠海”?. 南方都市报. 2013-08-28.[永久失效链接]
- ^ “海珠桥”该不该署名?. 羊城晚报.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胡汉民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官衔 | ||
---|---|---|
新头衔 立法院成立
|
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 第一任 1928年10月8日-1931年3月2日
|
继任: 林森(未就任) 邵元冲代理 |
政府职务 | ||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元首 | ||
前任: 孙文 |
陆海军大元帅 代理 1925年3月12日-1925年7月1日
|
继任: 汪兆铭 (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
中国国民党职务 | ||
前任: 孙中山 |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 第二任 1925年3月12日-1926年7月1日 |
继任: 汪兆铭 |
前任: 蒋中正 |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 第六任 1927年4月12日-1928年3月7日 |
继任: 蒋中正 |
前任: 张静江 |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第二任 1935年12月7日-1936年5月12日 |
继任: 蒋中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