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閣通稱雞籠山,是江蘇省南京市城北的一座丘陵,北依玄武湖明城牆,西鄰鼓樓崗,東接覆舟山,是鍾山延伸入南京城的余脈之一。山高約62米,周長5.3公里,因形似雞籠,自六朝以來多稱「雞籠山」。因有雞鳴寺,故又稱雞鳴山。清康熙年間在山頂建北極閣,民間常以閣名指代山名,1930年北極閣拆除改建為氣象台後,北極閣專指雞籠山。

北極閣
自東南大學榴園賓館遠眺北極閣全景,中部為氣象台舊址,東側為雞鳴寺,近處建築為東南大學體育館。
最高點
海拔62m
地理
位置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清乾隆年間雞籠山曾以「雞籠雲樹」列入「金陵四十八景」。

歷史

編輯
北極閣氣象台舊址
 
氣象觀測台南側,2014年4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8年
編號7-1711-5-104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據記載,南朝劉宋初年在山上建立「日觀台」,又稱「司天台」,專設官員觀測天象氣候,是南京有歷史記錄的第一座氣象台。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郭守敬製作的天文儀器簡儀印儀分發全國13行省各一套,其中一套即安放在由雞籠山日觀台舊址改建的觀象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觀象台擴建為欽天台,從元大都運來宋元兩代的天文儀器,並增添渾天儀等新鑄儀器,雞籠山此時改稱欽天山永樂遷都北京後,欽天台逐漸荒廢。清軍攻陷南京後,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將欽天台天文儀器全部運往北京。[1][2]

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下江南時在雞籠山頂眺望後湖,題寫「曠觀」二字。次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人在山頂建造萬壽閣和御碑亭(曠觀亭),並立碑記錄經過。由於萬壽閣位於明代北極真武廟後上方,因此又稱北極閣。[2]此後雞籠山上又新添望湖、涵虛、閬風、齊雲四樓,乾隆年間以「雞籠雲樹」列入金陵四十八景。咸豐三年(1853年),北極閣等建築毀於太平天國戰爭,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時,北極閣是清江南提督張勳的指揮部,被江浙聯軍炮轟嚴重受損。[3]

1927年,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30年經蔡元培、竺可楨建議,將北極閣拆除改建為氣象台,主要建築包括一座由楊廷寶設計的兩層磚木結構的仿古建築,以及一座三層、六角形、高14米的鋼筋水泥結構的氣象觀測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此設立江蘇省氣象台和江蘇省氣象研究所。2002年,「北極閣氣象台舊址」登錄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中國氣象局與江蘇省在北極閣設立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4]

周邊

編輯
 
北極閣公園大門。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南京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 (編). 百里秦淮话沧桑. : 181. 
  2. ^ 2.0 2.1 楊新華,盧海鳴 (編). 南京明清建筑. 2001. 
  3. ^ 南京之战. [201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7). 
  4. ^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在苏开馆 梁保华郑国光揭牌.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10-03-29 [201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