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希伯來語מן‎;英語:Manna),天主教思高本譯作瑪納,根據聖經古蘭經,是古代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40年的曠野生活中,上帝賜給他們的神奇食物。

伯納迪諾·盧伊尼英語Bernardino Luini繪製的《收集嗎哪》
根據聖經記載,嗎哪是夾雜著晨露在野地四周出現的
跟嗎哪很相似的芫荽種子

經文記載

編輯

嗎哪出現在聖經的出埃及記第16章、民數記第11章、古蘭經的第2章。

根據《出埃及記》第16章記載,嗎哪出現於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個月的15日,當時摩西領以色列人到達以琳西乃之間的汛的曠野沒有東西吃,於是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快要餓死。耶和華於是應許摩西將要賜食物予以色列人。當天晚上,耶和華開始降嗎哪給他們吃,從那一天開始,以色列民一連吃了40年,從不間斷。嗎哪夜間隨著露水降在營中,是有如白霜的小圓物。形狀彷佛芫荽子,又好像珍珠,是白色的。以色列人把嗎哪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1]。通常會一連降六天,只是在安息日停降一日,讓百姓遵守安息日,因此第六天所降的,會是雙倍分量。頭五天所降的,必須即日吃完,否則留到早上,便會生蟲變臭;第六天所降的,則可留至第二天也不變壞。直到約書亞帶領百姓過了約但河,到達迦南地,並且吃了迦南地的出產之後,才停止降下[2]

現代觀點

編輯
 
紅荊樹
 
螞蟻取食蚜蟲的蜜露
 
介殼蟲和分泌的蠟
 
Psilocybe cubensis

嗎哪可能和埃及語mennu同源,意思是食物[3]。20世紀初西奈半島的阿拉伯人會賣紅荊的樹脂,稱作man es-simma,意思是天上的嗎哪[4]。紅荊在曾經廣泛分佈在西奈半島的南方,其樹脂狀如黃蠟,在陽光下會融化,味道香甜,類似經文的描述[5][6]。不過此樹脂主要成份是糖,無法作為長期的糧食[5],也很難做成餅[6]

聖經說嗎哪的名稱來自「這是什麼」(man hu[7],這比較像是亞拉姆語而非希伯來語[6],而在亞拉姆語中,man hu的意思是「這是蚜蟲」[6]。也就是說,嗎哪可能是蚜蟲或介殼蟲排出蜜露的結晶[6][8]。在沙漠中因為乾燥,蜜露會快速蒸發乾燥,成為黏稠的固態[6],在西亞被視為一種美味的食物,也是良好的碳水化合物來源[8]。其中,有一種專門吸食紅荊汁液的蚜蟲,其蜜露常被認為最有可能是嗎哪[9][10]。另一個可能是來自土耳其櫟的蜜露,主要產於伊朗西部、伊拉克北部、以及土耳其東部。乾燥後變得堅硬,外觀像白色的石頭,可以磨碎後加入麵包裡。[11]

有些昆蟲真菌學家指出嗎哪的特徵和古巴裸蓋菇英語Psilocybe cubensis類似。這種菇時常長滿昆蟲,很快就會腐敗,生長初期小團的菌絲也和霜很像。古巴裸蓋菇含有賽洛西賓,是一種有致幻效果的分子,可以造成精神昇華的感覺;研究顯示使用賽洛西賓後14個月,受試者仍認為有個人精神上的意義[12],另一個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試者認為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體驗,三分之二認為是前五名[13]賽洛西賓的一個副作用是失去胃口[14]。對比於其他宗教,梨俱吠陀中的蘇摩阿茲特克文明的teonanácatl(墨西哥裸蓋菇英語Psilocybe mexicana),北美原住民教會(Native American Church)的烏羽玉、以及南美原住民用的死藤水,嗎哪確實有可能是宗教致幻劑[15]

其他猜測有潔食的蝗蟲[16]多肉植物的汁液(如Alhagi屬的植物,有抑制食慾的效果)[17]

嗎哪的屬靈含義

編輯

嗎哪,預表基督作神子民惟一,屬天的食物。嗎哪的特徵包括:

  • 細小的,指明基督是均勻,平衡的,並且成為微小,能讓我們吃;
  • 圓的,指明作我們食物的基督是永遠,完全,完滿的,沒有不足或殘缺;
  • 白色的,表明基督清淨又純潔,沒有任何攙雜;
  • 如霜,表徵基督作我們屬天的食物,不僅使我們清涼復甦,也殺死我們裡面消極的東西;
  • 像芫荽子,指明基督滿了生命,在我們裡面長大並繁增;
  • 堅實的(含示於百姓「或用磨碾,或用臼搗,在鍋里煮」),表徵我們收取作嗎哪的基督之後,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碾,搗並煮」他,將他預備來吃;
  • 好像珍珠,指明基督的光亮透明;
  • 滋味好像烤的油餅,表徵基督的味道有聖靈的馨香;
  • 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表徵基督甘甜的味道;
  • 適於做成餅,指明基督像細緻的餅,富有營養;[18]
  • 每早晨降下,必須每早晨收取,這指明我們不能貯存基督的供應,經歷基督作我們生命的供應,必須是每日的,每早晨的;[19]
  • 百姓所貯存的嗎哪生蟲變臭,留在烈日下的嗎哪則融化了。然而,第六天收取的嗎哪和保存在金罐里的嗎哪,既不變壞也不融化,這表明嗎哪的收取,享受並保存,都是照著神的規則,不是照著人的規則,我們經歷基督作我們生命的供應也是如此。[1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民數記》十一7~9
  2. ^ 約書亞記》五12
  3. ^ George Ebers, Durch Gosen zum Sinai, p. 236
  4. ^ Jewish Encyclopedia
  5. ^ 5.0 5.1 Cheyne and Black, Encyclopedia Biblica
  6. ^ 6.0 6.1 6.2 6.3 6.4 6.5 Peake's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7. ^ Exodus 16:15
  8. ^ 8.0 8.1 Manna Sinai.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9. ^ tamarisk manna scale - insect.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10. ^ 存档副本.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11. ^ "Sherbet&Spice: The complete story of Turkish sweets & deserts" by Mary Isin, publisher I.B.Tauris, ISBN 9781848858985
  12. ^ Griffiths, Roland R. Mystical-type experiences occasioned by psilocybin mediate the attribution of personal meaning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14 months later.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3. ^ R. R. Griffiths , W. A. Richards, U. McCann, R. Jesse. Psilocybin can occasion mystical-type experiences having substantial and sustained personal meaning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Psychopharmacology. August 2006, 187 (3): 268–283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14. ^ First, Safety. FACTS about DRUGS: PSILOCYBIN (PDF). [2015-12-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2). 
  15. ^ Terence McKenna, Food of the God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 84
  16. ^ Pancakes or Locusts. gottnotes.com.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17. ^ Alhagi mannifera.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1). 
  18. ^ 新舊約聖經恢復本《出埃及記》十六31注釋1
  19. ^ 19.0 19.1 新舊約聖經恢復本《出埃及記》十六19注釋1;20注釋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