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協

中華民國第三任亞聖奉祀官

孟祥協(1933年—2014年),祖籍山東鄒縣孟子七十五代嫡長孫,中華民國第三任亞聖奉祀官。為中國圍棋會成員、圍棋七段棋士,曾擔任圍棋導師。

孟祥協
第三任亞聖奉祀官
任期
1990年—2014年
前任孟繁驥
個人資料
籍貫山東鄒縣
國籍 中華民國
父母孟繁驥(父親)
王淑芬(母親)
親屬孟祥肅(二弟)
孟祥孚(三弟)
孟令繼(姪兒)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孟祥協是第二任亞聖奉祀官孟繁驥的長子,母親王淑芬,外祖父王景禧曾在清朝末年擔任山東諮議局副議長[1][2];童年與少年時代在鄒縣孟府度過,曾接受祖父孟慶棠嚴格的儒學教育,在三、四年間背誦《孟子》等四書五經[3][4]。日本漢學家鹽谷溫中國抗日戰爭訪華期間,曾在孟府拜會孟繁驥與時年八歲的「少爺」孟祥協。[5]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孟祥協在1945年隨父母家人到南京市避難,然後在1949年春從中國大陸遷居台灣,就讀省立台中第一中學;儘管孟繁驥身為簡任奉祀官應享部長職級待遇,但是孟家經濟仍不寬裕[6][7]。孟祥協住台中一中的第八宿舍,與張光錦李敖、程國強等人是同屆同學;同學四十餘人來自台灣各縣市,也有少數來自韓國僑生[8][9]。抽籤選鋪時孟祥協與程國強睡在隔床,程國強因其家世年紀稱呼他為「孟大哥」、孟祥協也恭維他是「程門之後」,其他同學則以「老孟」、「孟子」稱呼;由於兩人都精於國學,見面喜談《三遷志》等古書[8][10]。在1952年的「國父誕辰暨四十一年度社會教育擴大運動週」頒獎典禮中,李敖以短篇小說《碧血青天夜之心》得高中組第二名、獎金新臺幣四百元,孟祥協則以散文《無法投遞的書簡》得高中組第三名、獎金二百元。[11]

在高二時,孟祥協投入圍棋領域,逐漸培養成他的終生志業[10];讀高三時時常參與台中棋社活動,奠定日後在台灣圍棋界的基礎[7]。高中畢業後轉往臺北市肄業臺灣省立法商學院陸軍財務學校,曾在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任職[1][6]。孟祥協除了擅長下棋之外,也是麻將高手;其為人與棋風被形容為「瀟灑不羈」、「文士風采」,也不離。有次與四川人蘇成章抬槓,孟祥協雖然比他年長,但由於長於山東,認為「大爺」稱謂影射《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因此「二爺」暱稱不脛而走。[12][13]

棋界生涯

編輯

臺灣戰後時期的大宗新聞媒體如《聯合報》、《自立晚報》、《大華晚報》、《台灣新生報》透過舉辦職業及業餘棋賽,或者設圍棋專欄刊登賽事棋譜,讓台灣圍棋進入「無棋不成報」的新聞棋時代;此時在年輕棋士之中,曹澤霖、蔡信雄、陳延澤、葉重基、孟祥協五人嶄露頭角,號稱「五新銳」[14][15]1960年代前後的台灣圍棋高手多在日本培養,而孟祥協屬於一直留在台灣的「本土派」[7];他以台中圍棋名手出道,在臺北縣永和的金銀棋社擔任首席導師[1][16]。1959年以降,孟祥協曾在台北新公園以西的懷寧街奕園圍棋社等處,多次與林海峰對弈[16];幾次賽事包括後來的指導棋賽在內,都是林海峰勝出[17][18]。林海峰前往日本拜職業棋士吳清源為師,晉級為圍棋七段棋士,1963年曾回台北陸續與孟祥協等作九局指導棋比賽。[19]

中國圍棋會在1965年舉辦全省圍棋升段賽,孟祥協以亞軍從初段升至二段棋士,獲獎金新台幣三千元[20]。此時,台灣的職業棋賽皆由中國圍棋會主辦[21];原本依照慣例,圍棋國手從國外回台灣後由圍棋會指定國內棋手下指導棋,不過曹澤霖、孟祥協、張子建等棋士對此不滿,1968年在《聯合報》登報聲明退出圍棋會,而圍棋會也撤銷他們在第三屆「中華第一名位賽」的參賽資格。後來在棋界前輩斡旋之下,兩年後曹澤霖等人登報致歉,而圍棋會為避免糾紛也不再指定棋手,而是透過舉辦選拔賽,較公平、民主地決定國手的指導棋人選。南投市王立誠早年因為圍棋天分北上深造,先後接受張恆甫、張子建、孟祥協等人指導[22];王立誠在1972年底自東京返台,圍棋會安排他和當時的四段棋士孟祥協下一局友誼賽[23]。第二屆全國圍棋冠軍賽在1973年1月舉行,孟祥協挑戰前屆冠軍蔡登閣,然而蔡登閣以五比二成績成功衛冕[24]臺南市王銘琬經中國圍棋會栽培,先與蔡登閣、沈君山等人對弈以磨練戰力,在1974年「全國冠軍賽」中戰勝曹澤霖、孟祥協,幾乎成為「挑戰者」(第二名),隨後到日本深造[25]。1978年「第一屆全國圍棋棋王賽」種子隊棋士選舉中,孟祥協曾獲提名候選棋士。[26]

此外,孟祥協在棋界與業餘三段棋士楊泰雄頗有交情。有一次楊泰雄引用《孟子》章句調侃:「尊祖孟子曾說『不可博弈』,怎麼你又博又弈?」孟祥協不悅回應:「你小孩子哪懂這句話真正的意思。」[12][27]應昌期在接任中國圍棋會會長之後,在一次賽事後開除楊泰雄的段位資格,因而在1981年對簿公堂,是為「撤銷段位證書官司事件」。楊泰雄敗訴後,決定辦一本《圍棋天地》雜誌批判中國圍棋會與應昌期;他負責蒐羅及解說棋譜、李基庶負責撰稿及編務,設址於遠東棋橋中心,由張子建擔任社長。孟祥協原本「惜字如金」,在這時候一度將下棋、打牌的時間,用於投入為雜誌撰寫文字稿,直到不久之後雜誌創刊人馬紛紛退出、資金不繼停辦為止[21][28]。沈君山擔任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時,孟祥協已成為七段棋士,是當時台灣最高段位的業餘棋手;1983年兩人比賽過四局,各為二勝二負,旗鼓相當,因此在台北市南京東路的南京棋社舉行五局對抗賽[29]。1984年第八屆棋聖賽中,國手林海峰在東京對弈韓國旅日棋士趙治勳,雙⽅在兩天內「死鬥」,林海峰連輸三局後贏第四局,翌日孟祥協在南京棋社講解這局勝棋;翌月民生報主辦的第六屆棋王挑戰賽移師彰化縣,孟祥協也留在台北同步作大棋盤講解。[30][31]

晚年

編輯

1990年父親孟繁驥病逝後,孟祥協依法繼承第三任亞聖奉祀官[1][7];此後教師節臺北孔子廟舉行的釋奠禮中,孟祥協於崇聖祠祭祀典禮擔任分獻官[32]。孟祥協原本年輕時會打桌球,但在年老健康衰退之後放棄運動,在臺北縣永和市一棟四層公寓的三樓低調獨居。此時,孔德成身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在報章雜誌可見記載,在新店市的鄰居也對孔家略知一二;而關於孟祥協的報導則非常少,1996年他在家接受時任日本電視台香港支局長高橋茂男訪問時,附近的永和住戶不知道他的孟子家世,更接近台灣公寓住戶不相往來的常態。據稱,在台灣的孟子後裔有大約一千多戶,且孟氏宗親一直有為孟子建廟的呼籲,但是由於地價飛漲難以取得土地,因此台灣一直沒有孟子廟,而是在台北孔廟放孟子的牌位。此前不久是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孟祥協雖然身體不適,但是還是去投票參與這次首次總統直選陳水扁時任臺北市市長,當孟祥協被問及對其台灣獨立立場的看法,他回應身為公務員無權表達政治立場。[33]

山東省人民政府在1991年5月撥款修葺汶上文廟大成殿,孔德成應邀寄去匾額題字,孟祥協也送去題字「戰國柢柱」[34]開放兩岸探親之後,孟祥協的姐姐蓮君與兩個弟弟祥肅、祥孚在1992年首次返鄉,三姐弟此後常回鄒縣旅遊;中國共產黨統戰部門表示歡迎孟祥協返鄉,以至於允諾讓他回到孟府居住。由於中華民國公務員中國大陸需要申報核准,孔德成與孟祥協揣測政府不會答應、申請赴陸也可能會讓台灣媒體解讀有意放棄台灣過去生活,因此就一直沒回去;他們不願多談共產黨,也不願在海峽兩岸關係中遭政治力利用[35][36]。2001年,第七屆世界顏氏宗親聯誼大會在曲阜市舉行,台灣的顏氏宗親代表團帶去孔德成、孟祥協、曾憲禕三位奉祀官的題詞[37]濟寧市市長周齊率經濟文化考察團訪問台灣,山東同鄉會理事長、時任立法委員秦慧珠倡議在孟子誕辰組團返鄉祭祖,孟祥協雖表示支持但是不親自前往,而是在2002年讓孟蓮君姐弟、山東同鄉會與孟氏宗親會等二十六人代表,由宗親會榮譽理事孟昭熙率宗親在孟廟舉行祭祀大典[38]。同年曲阜《新編陋巷志》修成,孔、孟、曾三位奉祀官都不克與會,由出席的台灣顏氏宗親會創始人顏山祜帶回台灣分贈。[39]

亞聖奉祀官依簡任編制的薪俸為月薪十三萬新臺幣內政部民政司在2007年宣布將檢討世襲及支薪規定[40];隨後內政部在2009年通過「奉祀官制度修正案」,除了保留孔家無給職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之外,其他有給職的「從祀」奉祀官未來皆不再繼承[41]。後來,因為孟祥協年事已高,亞聖奉祀官的祭祀職務由孟祥協的姪兒(二弟孟祥肅之子)孟令繼代理[42][43]。《孟子世家譜》從同治四年(1865年)修譜後,因戰亂中斷超過一百年未再大修,2010年經孟祥協首肯之後,孟氏後人在鄒城市開始續修族譜,也在濟南市臨沂市瀋陽市等地宗親會分會及海外陸續啟動修譜作業[44]。孟祥協在2014年5月3日逝世,此後亞聖奉祀官不再世襲,不過台北孔廟每年在崇聖祠舉行的孔氏家祭中,儒家四配後裔依然受邀參祭[45][46]。翌月22日,楊泰雄、張子建在台北大安區棋聖棋院舉行追思會,門生王立誠、林海峰也出席致哀;他的老同學程國強撰文,追憶孟祥協生前瀟灑自若,以其博覽群書的家學本可能有傳世之作,然而終身未娶,李敖也戲稱他「為圍棋所誤」,以其棋藝與國學根底著稱。[13][47]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國史館(1991年),第139頁
  2. ^ 張玉法(1982年),第288、436頁
  3. ^ 顧梅. 流苏花里的乡愁. 鄒城外宣網. 2015-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22). 
  4. ^ 高橋茂男(1999年),第74頁
  5. ^ 鹽谷溫(1940年),第33頁
  6. ^ 6.0 6.1 高橋茂男(1999年),第92頁
  7. ^ 7.0 7.1 7.2 7.3 程國強(2017年5月21日)
  8. ^ 8.0 8.1 程國強(2017年5月20日)
  9. ^ 李敖(1997年),第109頁
  10. ^ 10.0 10.1 李敖(2000年),第55頁
  11. ^ 「紀念國父誕辰社教運動週今展開活動 上午舉行開幕式頒發遊藝優勝獎」. 《聯合報》. 1952-11-12. 
  12. ^ 12.0 12.1 楊泰雄(2022年),第95、96頁
  13. ^ 13.0 13.1 程國強(2015年)
  14. ^ 林英喆(2003年),第82、83頁
  15. ^ 楊泰雄(2022年),第62、391頁
  16. ^ 16.0 16.1 「林海峰四勝 又敗孟祥協」. 《聯合報》. 1959-08-03. 
  17. ^ 「棋逢對手 鏖戰一局 林海峰勝吳滌生」. 《聯合報》. 1961-08-14. 
  18. ^ 「林海峰戰孟祥協 局中授三子又贏一盤棋 今與張恆甫對弈」. 《聯合報》. 1961-08-17. 
  19. ^ 「旅日天才棋士林海峰昨返國 下定決心邁向九段 生活平靜尚無女友」. 《聯合報》. 1963-07-19. 
  20. ^ 「圍棋升段賽張恆甫冠軍 獲獎金五千元」. 《聯合報》. 1965-11-08. 
  21. ^ 21.0 21.1 許饒和(2012年)
  22. ^ 楊泰雄(2022年),第54、55、57頁
  23. ^ 「小棋士王立誠昨回國」. 《聯合報》. 1972-12-22. 
  24. ^ 倪炯聲(1974年),第656頁
  25. ^ 楊泰雄(2022年),第60、84、85頁
  26. ^ 「首屆圍棋棋王賽 種子隊增為十人」. 《民生報》. 1978-05-03. 
  27. ^   《孟子·離婁下》. 維基文庫 (中文). 
  28. ^ 楊泰雄(2022年),第132-134、136、149頁
  29. ^ 「沈君山挑戰孟祥協 今起每逢周末下午舉行五局圍棋對抗」. 《民生報》. 1978-05-03. 
  30. ^ 「一局棋下得兩高手力盡 林海峰贏得頭髮蓬亂 趙治勳輸得挽袖脫襪」. 《民生報》. 1984-02-18. 
  31. ^ 「棋王挑戰賽第三局 今移師彰化舉行」. 《民生報》. 1984-03-20. 
  32. ^ 施淑梨(2007年),第19、20、64頁
  33. ^ 高橋茂男(1999年),第57-59、70-75、88-89頁
  34. ^ 穆易(1996年),第43頁
  35. ^ 高橋茂男(1999年),第84-85頁
  36. ^ 高橋茂男(2006年),第9頁
  37. ^ 國偉 & 顏景琴(2002年),第239、240頁
  38. ^ 孟昭熙(2003年),第45-48頁
  39. ^ 李江,馮松 & 陳穎(2010年),第1474頁
  40. ^ 陳威遠(2007年),第365、366頁
  41. ^ 李順德. 「奉祀官改無給職 留主祀取消從祀」. 《聯合報》. 2009-07-23. 
  42. ^ 施淑梨(2009年),第63頁
  43. ^ 郭安家. 「祭孔後 孟、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 聯合新聞網. 2011-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4). 
  44. ^ 張璐. 「孟氏重修世家譜 籲後人飲水思源」. 香港文匯報. 201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4). 
  45. ^ 李順德. 「曾子74代孫 唯一有給奉祀官」. 《聯合報》. 2014-07-13. 
  46. ^ 李順德. 「制度變革∕奉祀官改無給職 可有女官」. 聯合新聞網. 2009-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5). 
  47. ^ 楊泰雄. 孟祥協追思會. 棋城. 2014-06-16. 

參考文獻

編輯
  1. 鹽谷溫. 『燕齊遊記(中)』. 《斯文》. 斯文會日語斯文会. 1940-12-01, 22 (20). ISSN 0286-8628 (日語). 
  2. 倪炯聲 (編). 《中華民國年鑑》(中華民國六十三年). 正中書局. 1974. 
  3. 張玉法.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2. ISBN 978-986-045-959-3. 
  4. 國史館 (編).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 1991-02-01. ISBN 978-669-042-028-1. 
  5. 穆易 (編). 《汶上縣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ISBN 7-5348-1470-7. 
  6. 李敖. 《李敖回憶錄》. 商業周刊. 1997-05-20. ISBN 957-8420-07-2. 
  7. 高橋茂男. 『大陸・台湾・香港——両岸三地を行く』. 露満堂. 1999-11-26. ISBN 4-7952-1049-7 (日語). 
  8. 李敖. 《李敖快意恩仇錄》. 2000-01-01. ISBN 957-510-075-1. 
  9. 國偉; 顏景琴 (編). 《新編陋巷志》. 齊魯書社. 2002. ISBN 7-5333-1093-4. 
  10. 孟昭熙. 「返鄉祭亞聖孟子二三七四年記述」. 《山東同鄉會會刊》. 台北市山東同鄉會. 2003-02-01. 
  11. 林英喆. 「談台灣圍棋發展的關鍵人物應昌期」. 《歷史》. 聯合報系. 2003-10-05, 189 (10). ISSN 1019-9144. 
  12. 高橋茂男. 『孔子孟子の末裔を訪ねた頃——中国・山東省と台湾』 (PDF) 438. 日本記者クラブ会報. 2006-08-10 (日語). 
  13. 施淑梨 (編). 《臺北市孔廟2007年大龍峒文化季成果特輯》 (PDF).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2007. 
  14. 陳威遠 (編). 「臺北市民國96年7月至9月大事記」. 《臺北文獻》(直字). 國家圖書館. 2007-12-25, 162. 
  15. 施淑梨 (編). 《2009年臺北孔廟文化季成果特輯》.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 2009. ISBN 978-986-02-2243-2. 
  16. 李江; 馮松; 陳穎 (編). 《中國方志通鑑》 2. 方志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38-525-2. 
  17. 許饒和. 「圍棋官司」. 《圍棋天地》(北京市). 中國圍棋協會. 2012-02-15, (4): 105. ISSN 1002-8706. 
  18. 程國強. 「百年樹人的台中一中」. 《世界日報》. 2015-04-28. 
  19. 程國強. 「追憶好友孟祥協(上)」. 《世界日報》. 2017-05-20. 
  20. 程國強. 「追憶好友孟祥協(下)」. 《世界日報》. 2017-05-21. 
  21. 楊泰雄. 《棋路一甲子:楊泰雄回憶錄》. 五南文化. 2022-10-17. ISBN 978-626-343-187-4. 

參見

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前任:
孟繁驥
父親
亞聖奉祀官
第三任

1990年-2014年
末任
原因:依內政部制度改革,
停止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