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寶

清政府在清圣祖玄烨在位期间(即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铸行的制钱

康熙通寶清政府清聖祖玄燁在位期間(即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至1722年)鑄行的制錢。康熙通寶分別由全國的20多個鑄錢局生產[1]

康熙通寶背滿漢「河」字錢

歷史

編輯

順治十八年正月(1661年2月),順治帝去世,其八歲的第三子玄燁繼位為康熙帝,開鑄「康熙通寶」錢[2]:序。次年(1662年)正式改元「康熙」,但除寶泉局江寧府局二局之外的其他各錢局均停鑄[3]:34-35。康熙六年(1667年),戶部題准復開各省錢局,並增設湖南、蘇州、鞏昌、福建等局[2]:序[4]:58-59。康熙九年(1670年),江寧、蘇州等多個地方錢局停鑄[3]:36,其後各局多有停鑄、復鑄[2]:序

開鑄之初,康熙通寶每文重一。正面錢文為以楷書寫「康熙通寶」四字[a],按上至下、右至左的順序直讀。背面錢文與順治末年的相同,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鑄造的,仿順治十四年始鑄的順治四式,背面以滿文寫「寶泉」(ᠪᠣᠣ
ᠴᡳᠣᠸᠠᠨ
)、「寶源」(ᠪᠣᠣ
ᠶᡠᠸᠠᠨ
);各地方錢局鑄造的,仿順治十七年始鑄的順治五式,背面穿左以滿文記局名,穿右以漢字記局名[5]:487-488

康熙通寶的錢重在鑄行之初與順治末年的制錢相同,為每文一,材質為銅七鉛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錢重減為每文一錢,材質為銅六鉛四。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恢復為每文一錢四分[5]:486-488

輕錢爭議

編輯

彭信威所著《中國貨幣史》、王健等人合著的《中國通寶幣制史稿》、塙史朗《清朝錢譜》[6]:29等錢幣學著作,汪有民文章《戶部「康熙通寶」的分期與版別初探》、張國民文章《康熙通寶輕錢初探》等研究文章中都稱康熙四十一年重鑄一錢四分康熙通寶時,曾另鑄有重七分的「輕錢」。王祖遠文章《康熙通寶錢概述》中也稱康熙通寶依照重量有三種形制,大的每枚重一錢四分,中的一錢,小的七分[1]

根據吳進《康熙四十一年未鑄七分「輕錢」康熙通寶》考證,並不存在法定重量為每文七分的輕錢,傳世的輕薄小錢應當是偷工減料的一錢康熙通寶[7]

鑄錢局

編輯

京城錢局

編輯
錢局 所屬部 背文 圖片 簡介
寶泉局 戶部 ᠪᠣᠣ
ᠴᡳᠣᠸᠠᠨ
  沿自明朝,其鑄錢供官民流通使用[8]
寶源局 工部 ᠪᠣᠣ
ᠶᡠᠸᠠᠨ
  沿自明朝,其鑄錢用於工部所管的各項工程[8]

地方錢局

編輯

最初,康熙朝在各地省鎮設鑄錢局共十四所,後陸續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1722年),清廷規定一省一局原則,裁減七局[5]:487。後人將其中二十個地方錢局的名字聯字成詩,也就是康熙通寶背文詩,曰:「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除此之外,另有背「鞏」、背「西」康熙通寶,存世稀少[9]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和貴州省均獲准開局鑄錢,但直至雍正年間,兩省才真正開始鑄錢[4]:59。由於並無背「密」的康熙通寶錢被發現,布威納推測,可能是因為密雲鎮局距離大同局、薊州局、宣化局以及兩個京局的距離太近,銅料被其他錢局用光,而未鑄錢[4]:63

錢局 局址 背文 錢背圖片 簡介
大同府局 山西省大同府 ᡨᡠᠩ   初設於順治二年(1645年),康熙元年(1662年)開鑄康熙通寶,康熙後期,由於大同地區銅料來源緊缺,鑄幣逐年減少[10]
福建省局 福建省福州府 ᡶᡠ   初設於順治六年(1649年),位於福州都司巷,康熙元年停鑄,六年復開,九年停[4]:58-59,二十四年復開[9]
臨清鎮局 山東省臨清州 ᠯᡳᠨ   康熙元年(1662年),開鑄康熙通寶錢。康熙六十年(1721年),臨清局被併入山東省局[11]
山東省局 山東省濟南府 ᡩᡠᠩ   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鑄康熙通寶錢,次年停鑄。康熙六年(1667年)復開,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3]:34-36
江西省局 江西省南昌府 ᡤᡳᠶᠠᠩ   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
宣府鎮局 直隸省宣府鎮 ᠰᡳᡠᠸᠠᠨ   康熙元年(1662年)開鑄康熙通寶錢,但不久停鑄。康熙六年(1667年)復開,十年(1671年)又停[12]
山西省局 山西省太原府 ᠶᡠᠸᠠᠨ   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
ᠰᡳ 西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認為背「西」可能也屬於山西省局鑄錢[5]:497
蘇州府局 江蘇省蘇州府 ᠰᡠ   康熙六年(1667年)開鑄,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8-59
薊州鎮局 直隸省薊州鎮 ᡤᡳ   康熙元年(1662年)開鑄康熙通寶錢,但不久停鑄。康熙六年(1667年)復開,十年(1671年)又停[12]
武昌府局 湖北省武昌府 ᠴᠠᠩ   康熙六年,湖廣省分為湖北省和湖南省。當始鑄於康熙七年之後[4]:59,九年停鑄,十八年或二十六年[4]:67復鑄,三十九年又停[13]
湖南省局 湖南省長沙府 ᠨᠠᠨ   康熙六年(1667年)開鑄,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8-59
河南省局 河南省開封府 ᡥᠣ   康熙元年(1662年)開鑄康熙通寶錢,但不久停鑄。康熙六年(1667年)復開,康熙九年(1670年)再次停鑄[3]:34-36[4]:81
江寧府局 江南省江寧府 ᠨᡳᠩ   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鑄康熙通寶錢[3]:34-36。原屬江南省,康熙六年裁撤江南省,屬江蘇省。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
廣東省局 廣東省廣州府 ᡤᡠᠸᠠᠩ   康熙七年(1668年)開鑄,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僅鑄造有391貫[4]:59-60
浙江省局 浙江省杭州府 ᠵᡝ   康熙六年(1667年)開鑄,康熙十三或十四年(1670-71年)停鑄[4]:63
台灣府局 福建省台灣府 ᡨᠠᡳ   台灣府開爐鼓鑄始於康熙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於康熙三十一年即停鑄[14]
桂林府局 廣西省桂林府 ᡤᡠᡳ   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60,康熙十八年(1679年)復開,三年後停鑄[4]:64
陝西省局 陝西省西安府 ᡧᠠᠨ   康熙九年(1670年)停鑄[4]:59-60
雲南省局 雲南省 ᠶᡡᠨ   康熙二十一年,雲南府鑄錢局復開,同時在大理、祿豐、蒙自增設鑄爐。
漳州府局 福建省漳州府 ᠵᠠᠩ   康熙十九年(1680年)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停鑄[9]
鞏昌府局 甘肅省鞏昌府 ᡤᡠᠩ   康熙六年(1667年),陝西右布政使司改稱鞏昌布政使司,同年經戶部提准,在鞏昌府設立鑄錢局。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鞏昌布政使司改稱甘肅布政使司,並將治所遷徙到臨洮府蘭州,鞏昌局暫停鑄錢並逐步遷往蘭州[15]

羅漢錢

編輯

羅漢錢是康熙通寶一個版別的俗稱,由寶泉局鑄造,外觀通常為黃色,也有少量為紅銅質,其錢文中的「熙」字有其他版別所用的「熈」字不同,「通」字的「辶」單點而非其他版別的雙點。一說為1713年康熙帝60大壽時所鑄[16],時稱「萬壽錢」,因其特殊的顏色,一開始發行便被認為具有「壓勝」之力,後收藏界稱之為「羅漢錢」;另說1718年清軍入藏作戰,當地喇嘛出金和羅漢數尊熔鑄銅錢,以齎軍需,故稱「羅漢錢」[2]:162。但大衛·哈蒂爾(David Hartill)稱,羅漢錢的傳說最早出現於1851年前後,並認為其與當時日本流傳的寬永通寶的類似故事有關[17]:286[18]

注釋

編輯
  1. ^ 正面錢文多數為「康熈通寳」,少數為「康熙通寳」,其中前者的「熙」字和兩者的「寶」字與現在台灣正體或香港繁體的規範用字不同。

參考

編輯
  1. ^ 1.0 1.1 王祖遠. 康熙通宝钱概述. 收藏. 2018, (2). 
  2. ^ 2.0 2.1 2.2 2.3 劉征. 顺治康熙图谱. 北京. 2006-05. 
  3. ^ 3.0 3.1 3.2 3.3 3.4 [清]唐與昆纂輯,嚴宏點校.制錢通考.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1994年2月.ISBN7-81001-793-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布威納. 清钱编年谱/CH’ING CASH UNTIL 1735. 台北: 美亞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1976 (英語). 
  5. ^ 5.0 5.1 5.2 5.3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 上海: 群聯出版社. 1954. 
  6. ^ 塙史朗. 清朝钱谱(拓本·解说集). 東京: 東京清朝錢幣俱樂部. 1973-07-15 (日語). 
  7. ^ 吳進. 康熙四十一年未铸七分“轻钱”康熙通宝. 江蘇錢幣. 2014, (1). 
  8. ^ 8.0 8.1 《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9. ^ 9.0 9.1 9.2 徐心希. 宝福局与清代闽台两地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研究. 中國錢幣. 2010. 
  10. ^ 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 大同市人民政府. [2018-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0). 
  11. ^ 山东省情资料库·金融库·第一卷 货币·第二类 铜铸币·第六辑 制钱.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18-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4). 
  12. ^ 12.0 12.1 劉果肖. 宝直局初探. 河北師範大學. 2012. 
  13. ^ 椿井琢光. 清朝钱图说(十三). 收集. 1999, (6 ): 35-37 (日語). 
  14. ^ 葉真銘. 乾隆时期福建宝福局为台湾铸钱小考. 中國錢幣. 2008, (4). 
  15. ^ 謝飛. 清代甘肃铸钱局--宝巩局历史沿革初探. 絲綢之路. 2015, (8): 13–16. 
  16. ^ Y.K. Leung. K'ang Hsi T'ung Pao ( 1661 ~ 1722 A.D. ) - Part E.. Tripod.com. 2018 [22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2) (英語). 
  17. ^ David Hartill. Cast Chinese Coins. Trafford: Trafford Publishing. 2005-09-22. ISBN 9781412054669. 
  18. ^ Chinese Coinage Web Site (Charm.ru) - K'ang Hsi Coin Cha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Vladimir Belyaev, Y.K. Leung, and John O. Dell. Retrieved: 22 Septemb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