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 (英國公)
張輔(1375年—1449年9月1日),字文弼,明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縣)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進封英國公。
張輔 | |
---|---|
大明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掌中軍都督府事 | |
爵位 | 英國公 追封定興王 |
籍貫 | 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文弼 |
諡號 | 忠烈 |
出生 | 洪武七年(1374年) 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 |
逝世 | 正統十四年(1449年9月1日) 北直隸土木堡 |
親屬 | 張天佑(祖父)、張玉(父) 張輗、張軏(弟)、張信(從兄) 昭懿貴妃(妹) 李氏、吳氏(妻妾) 張忠、張懋(子) 張妙華、張敬妃(女) 張瑾、張瑄、張斌(姪) 張傑、張銘(孫) 張崙(曾孫)、張溶(玄孫) 張元功、張元德(六世孫) 張維賢(七世孫)、張之極(八世孫) 張世澤(九世孫) |
著作 | |
|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其為交阯,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高煦之亂。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諡忠烈。
生平
編輯建文、永樂年間
編輯張輔的父親為燕王軍大將張玉,靖難之役時,跟隨父親參戰,任指揮同知。次年,張玉在東昌之戰中戰死,張輔繼承父職,任都指揮同知。之後在夾河、槁城、彰德、靈璧屢建奇功。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封他為封信安伯,祿千石,予世券。其妹為帝妃昭懿貴妃。邱福、朱能均稱張輔父子軍功皆高,不可以因為私親而輕其賞賜。於是,永樂三年(1405年),張輔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1]。
當時,安南陳朝的權臣胡季犛(黎季犛)弒君篡位,建立胡朝,不久自稱太上皇,立子胡漢蒼(黎蒼)為帝[2]。其故主之孫陳添平(陳天平)從寮國歸來,胡季犛假裝請其歸國。明成祖派都督黃中以五千部隊護送,前大理寺卿薛悤輔助。胡季犛在芹站設伏,殺死陳天平,薛悤亦戰死。明成祖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共八十萬部隊,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兵討伐。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供給饋餉[3]。
永樂四年(1406年)十月,朱能在軍中去世,張輔代理率領部隊進攻[4]。大軍自憑祥進師,經過坡壘關,望祭安南境內山川,檄胡季犛二十罪。之後攻破隘留、雞陵二關,抵達新福。沐晟部隊自雲南進入,於白鶴結寨。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江、洮江、沲江、富良江為險,緣個江南北岸立柵木,並聚舟其中,築城多於邦隘,城柵橋艦相連九百餘里,兵眾達七百萬,欲據險以拖累明軍[5]。張輔自新福移軍三帶州,以造船圖進取。恰逢當時成祖得知朱能去世,下敕張輔為將軍,並以李文忠代開平王常遇春為比進行鼓勵,且稱趁冬天瘴癘之害未興,宜速戰速決。十二月,張輔部隊抵達富良江北,派遣驃騎將軍朱榮在嘉林江大敗安南軍,並與沐晟合軍進攻多邦城。張輔以畫獅蒙馬進行衝鋒,並以神機火器進行攻擊。斬殺其兩名將軍,並追至傘圓山。之後攻破傘圓山,招撫降附,攻佔東都昇龍(今河內市)。並派遣李彬、陳旭進攻西都清華(今清化市)。胡季犛焚燒宮殿後逃入海上,三江州縣紛紛投降[6]。
次年春,張輔派遣清遠伯王友等渡自注江,接連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斬首三萬七千餘人。安南軍胡杜聚舟盤於灘江,張輔派降將陳封襲擊,並盡獲其船隻。之後攻破東潮、諒江諸府州。此後擊敗黎季犛水軍,斬殺萬人,並追至膠水縣入海口。此後在鹹子關築城,令都督柳升守衛[7]。之後,安南軍從富良江進攻,張輔與沐晟夾擊迎戰,柳升以舟師橫擊,明軍大獲全勝,斬殺數萬人以至於江水都被染紅。五月,攻至奇羅海口,活捉胡季犛及其子胡漢蒼,以及其各諸王將相大臣等,押送到京師。越南的胡朝自此滅亡。明軍佔領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十二萬[8]。明朝派人尋找陳氏王族的後人,不久後宣稱未能找到,便以陳朝王室被胡季犛殺盡為由,在安南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對其直接進行統治。自唐朝滅亡之後,越南獨立長達四百餘年之久,至此再次進入中國版圖。明成祖下詔告天下,諸王百官奉表稱賀[9]。
永樂六年(1408年)夏,張輔還師至京師。成祖賜宴於奉天殿,並為之賦《平安南歌》,進封英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10]。當年冬天,陳氏子孫簡定王陳頠(簡定帝)以恢復陳朝為名,再次起兵反明。成祖命沐晟討伐,但明軍在生厥江被打敗。次年春,再命張輔佩征虜將軍印,帥師討伐[11]。當時陳頠為越上皇,另立陳季擴(重光帝)為皇帝,勢力很大。張輔招攬諒江江北諸避寇者復業,並進軍至慈廉州,破喝門江,克廣威州孔目柵,至追至至太平海口,並大破阮景異的三百艘水師[12]。於是,陳季擴自稱是陳氏後人,遣使請求紹封。張輔稱:「以前我們遍訪搜尋陳王後人時,陳季擴沒有回應,現在肯定是詐計。我奉命討伐賊寇,不知道其他事。」於是遣朱榮、蔡福等以步騎先進,張輔帥舟師後進,並在清化會師,於美良山逮捕簡定及其黨羽,送抵京師。永樂八年(1410年)正月,繼續追討餘黨,但並未捕到陳季擴。之後成祖命沐晟留下繼續討伐,而召張輔班師,改命練兵於宣府、萬全,督運北征[13]。
當時,陳季擴雖請降,實為緩兵之計。他趁張輔班師時,再次進犯如故,沐晟無法抑制。當時越南人苦於受中國約束,又屢次受到吏卒侵擾,於是常支持起義軍,時服時叛。永樂九年(1411年)正月,明成祖命張輔與沐晟協力進討。張輔抵達後,申明軍令,當時都督黃中向來驕橫,屢次違背節度,張輔指責其不遜,於是斬首以示大軍。同年七月,明軍攻破安南軍阮景異於月常江,獲船百餘,生擒元帥鄧宗稷等。後因軍中瘴病息兵[14]。次年八月,明軍進攻神投海,張輔率部血戰並大破。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他與沐晟在順州會師,在愛子江大戰,並追至愛母江。次年正月,攻至政平州,並俘獲阮景異、鄧容等人[15]。陳季擴逃至寮國,張輔遣指揮師祐率兵要人,並攻破其三關。寮國隨後縛陳季擴等人給明軍,張輔於是押送至京,並以新獲得的佔領地,設昇州、華州、思州、義州共四處,增設衛所,並招其降人為官,留下軍隊守衛。十三年春,張輔抵達京師。之後,成祖命其為交阯總兵官,悉數平定陳月湖等叛亂。永樂十四年(1416年),召還[16]。張輔一共四次出征交阯,「前後建置郡邑及增設驛傳遞運,規畫甚備」。安南人所畏懼的人唯有張輔[17]。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北徵,命張輔隨行。七月,至榆木川,明成祖病危,召張輔接受遺命,命軍隊事務都由張輔統領[18]。
洪熙、宣德年間
編輯明仁宗即位後,張輔掌管中軍都督府事,進升為太師[19],享受兩個俸祿。當時百官都從南京領取俸祿,而仁宗獨命其太師俸祿由北京倉支給[20]。當時成祖剛駕崩,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張輔仍然服制如初[21]。明仁宗嘆道:「張輔是武臣,但知禮節勝過六卿啊。」[22]之後,命其掌管,監制《明太宗實錄》[23]。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引誘各功臣為內應,偷偷派枚青夜間抵達張輔住處。張輔逮捕該人並掌握所有反狀,因此請求派兵討伐[24]。明宣宗決定御駕親征,並命張輔隨行。平定高煦之亂後,加祿三百石。張輔因此威名益盛,而久握兵。宣德四年,都御史顧佐請保全功臣,於是宣宗下詔解除張輔兵權,命其朝夕專侍宣宗,謀劃軍國重事,後進階光祿大夫左柱國[25]。而在南方的交阯之地,張輔被徵召回朝一年之後,當地豪族黎利就開始起兵反明。在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明朝多次派兵討伐,都無功而返。宣德二年,柳升率部進攻時中伏身亡,王通被迫與黎利結盟。朝議放棄交阯,張輔雖力爭仍不得[26]。最終,明朝廢棄交阯承宣布政使司這一行政區劃,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安南再次成為中國藩屬[27]。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明廷加張輔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28]。
英宗年間
編輯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負責經筵、監修《明宣宗實錄》[29]。張輔雄毅方嚴,治軍整肅,屹如山嶽。其歷任四朝元老,且小心敬慎,與蹇義、夏原吉、三楊均同心輔政[30]。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張輔及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31]。此後,太皇太后以及三楊陸續辭世,太監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而只有張輔敢於當庭抗禮[32]。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犯,王振誘導英宗親征,命張輔隨行,但不參與軍政。張輔年老,默不敢言。大軍抵達土木堡後,入伏被滅,張輔死於軍中,後追封定興王,謚忠烈[33]。
張輔嫡子張忠有廢疾,張忠的兒子張杰因為母親身份低微被懷疑不是張忠的兒子。最後由張輔的庶長子張懋襲爵。張輔、張懋父子墓葬位於今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呂村連山崗,現存墓前石雕兩座,石碑兩座,1984年5月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序號13,名為「張輔張懋墓前石雕」。[34]
參考文獻
編輯- ^ 《明史》(卷154):「張輔,字文弼,河間王玉長子也。燕師起,從父力戰,為指揮同知。玉歿東昌,輔嗣職。從戰夾河、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從入京師,封信安伯,祿千石,予世券。妹為帝妃。邱福、朱能言輔父子功俱高,不可以私親故薄其賞。永樂三年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
- ^ 《國朝獻徵錄》(卷5):「永樂三年,交趾國王陳日焜為具臣黎季犛所弒。季犛詭姓名為胡一元,子蒼為胡大?,互矯稱陳氏絕嗣。大?互其甥請署國事,上不逆其詐,從之。未幾,求襲王爵,又許之。踰年陳氏孫天平始從寮國潛至京,奏愬。季犛聞之,懼,上表請迎天平,還以國。四年春,遣使者送天平歸,至其境,季犛伏兵殺之及其使者。又僭稱尊號,改國曰大虞,改年曰元聖。」
- ^ 《明史》(卷154):「是時安南黎季犛弒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為帝。其故王之孫陳天平自寮國來奔,季犛佯請歸國。帝遣都督黃中以兵五千送之,前大理卿薛悤為輔。季犛伏兵芹站,殺天平,悤亦死。帝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輔為右副將軍,帥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兵八十萬,會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給饋餉。」
- ^ 《國朝獻徵錄》(卷5):「九月壬申,師次龍州,大將軍遘疾,以師授右副將軍。十月戊子,大將軍薨,輔代總其眾,以進遣使馳奏。」
- ^ 《明史》(卷154):「四年十月,能卒於軍,輔代領其眾。自憑祥進師,度坡壘關,望祭安南境內山川,檄季犛二十罪。進破隘留、雞陵二關,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軍亦自雲南至,營於白鶴。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賊緣江南北岸立柵,聚舟其中,築城於多邦隘,城柵橋艦相連九百餘里,兵眾七百萬,欲據險以老輔師。」
- ^ 《明史》(卷154):「輔自新福移軍三帶州,造船圖進取。會帝聞朱能卒,敕拜輔為將軍,制詞以李文忠代開平王常遇春為比,且言乘冬月瘴癘未興,宜及時滅賊。十二月,輔軍次富良江北,遣驃騎將軍朱榮破賊嘉林江,遂與晟合軍進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賊,令都督黃中等將死士,人持炬火銅角,夜四鼓,越重濠,雲梯傅其城。都指揮蔡福先登,士蟻附而上,角鳴,萬炬齊舉,城下兵鼓譟繼進,遂入城。賊驅象迎戰。輔以畫獅蒙馬沖之,翼以神機火器。象皆反走,賊大潰。斬其帥二人,追至傘圓山,盡焚緣江木柵,俘斬無算。進克東都,輯吏民,撫降附,來歸者日以萬計。遣別將李彬、陳旭取西都,又分軍破賊援兵。季犛焚宮室倉庫逃入海,三江州縣皆望風降。」
- ^ 《明史》(卷154):「明年春,輔遣清遠伯王友等濟自註江,悉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諸寨,斬首三萬七千餘級。賊將胡杜聚舟盤灘江。輔使降將陳封襲走之,盡得其舟。遂定東潮、諒江諸府州。尋擊破季犛舟師於木丸江,斬首萬級,擒其將校百餘人,溺死者無算。追至膠水縣悶海口,還軍。築城鹹子關,令都督柳升守之。」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9):「明人計所獲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七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 ^ 《明史》(卷154):「已,賊由富良江入。輔與晟夾岸迎戰。升等以舟師橫擊,大破之,馘斬數萬,江水為赤,乘勝窮追。時天旱水淺,賊棄舟陸走。官軍至,忽大雨水漲,遂畢渡。五月至奇羅海口,獲季犛及其子蒼,並偽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檻送京師。安南平。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戶三百十二萬。求陳氏後不得,遂設交阯布政司,以其地內屬。自唐之亡,交阯淪於蠻服者四百餘年,至是復入版圖。帝為詔告天下,諸王百官奉表稱賀。」
- ^ 《國朝獻徵錄》(卷5):「秋七月,策功行賞。進封輔英國公,晟黔國公,友清遠侯,升安遠伯,餘皆陞賞有差。賜輔誥券、玉帶、金綺,子孫世襲,加祿三千石。上賜宴親,製《平安南歌》,以示褒異。」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9):「會總兵張輔以英國公掛征夷將軍印來援,明人復振。」
- ^ 《明史》(卷154):「六年夏,輔振旅還京師。再賜宴奉天殿,帝為賦《平安南歌》,進封英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其年冬,陳氏故臣簡定復叛。命沐晟討之,敗績於生厥江。明年春,復命輔佩征虜將軍印,帥師往討。時簡定已僣稱越上皇,別立陳季擴為皇,勢張甚。輔就叱覽山伐木造舟,招諒江北諸避寇者復業。遂進至慈廉州,破喝門江,克廣威州孔目柵。遇賊鹹子關。賊舟六百餘,保江東南岸。輔帥陳旭等以劃船戰,乘風縱火,擒賊帥二百餘人,盡得其舟。追至太平海口。賊將阮景異以三百艘迎敵,復大破之」
- ^ 《明史》(卷154):「於是季擴自言陳氏後,遣使求紹封。輔曰:「向者遍索陳王後不應,今詐也。吾奉命討賊,不知其他。」遂遣朱榮、蔡福等以步騎先進,輔帥舟師繼之。自黃江至神投海,會師清化,分道入磊江,獲簡定於美良山中,及其黨送京帥。八年正月進擊賊餘黨,斬數千人,築京觀,惟季擴未獲。帝留沐晟討之,召輔班師。謁帝於興和,命練兵宣府、萬全,督運北征。」
- ^ 《明史》(卷154):「時陳季擴雖請降,實無悛心。乘輔歸,攻剽如故,晟不能制。交人苦中國約束,又數為吏卒侵擾,往往起附賊,乍服乍叛,將帥益玩寇。九年正月,仍命輔與沐晟協力進討。輔至,申軍令。都督黃中素驕,違節度。詰之不遜,斬以徇。將士惕息,無敢不用命者。其年七月破賊帥阮景異於月常江,獲船百餘,生擒偽元帥鄧宗稷等,又捕斬別部賊首數人。以瘴癘息兵。」
- ^ 《明史》(卷154):「明年八月擊賊於神投海。賊舟四百餘,分三隊,銳甚。輔沖其中堅,賊卻,左右隊疊進,官軍與相鉤連,殊死戰。自卯至巳,大破賊,擒渠帥七十五人。進軍乂安府,賊將降者相繼。十一年冬,與晟會順州,戰愛子江。賊驅象前行。輔戒士卒,一矢落象奴,二矢射象鼻。象奔還,自蹂其眾。裨將楊鴻、韓廣、薛聚等乘勢繼進,矢落如雨,賊大敗。擒其帥五十六人。追至愛母江,盡降其眾。明年正月進至政平州。聞賊屯暹蠻、昆蒲諸柵,遂引兵往。懸崖側徑,騎不得進。輔與將校徒步行山箐中。夜四鼓抵其巢,悉擒阮景異、鄧容等。」
- ^ 《明史》(卷154):「季擴走寮國,遣指揮師祐以兵索之,破其三關。遂縛季擴及其孥送京師。賊平。承制,以賊所取占城地,設升、華、思、義四州,增置衛所,官其降人,留軍守之而還。十三年春至京。旋命為交阯總兵官往鎮。而餘寇陳月湖等復作亂,輔悉討平之。十四年冬召還。」
- ^ 《明史》(卷154):「輔凡四至交阯,前後建置郡邑及增設驛傳遞運,規畫甚備。交人所畏惟輔。」
- ^ 《國朝獻徵錄》(卷5):「二十二年夏,從上北征。七月庚寅,至榆木川,上不豫;明日大漸,召輔受遺命,凡軍務悉屬輔統之。」
- ^ 《國朝獻徵錄》(卷5):「是年八月,昭皇即位,進輔太師,掌中軍都督府。」
- ^ 《明史》(卷154):「仁宗即位,掌中軍都督府事,進太師,並支二俸。尋命輔所受太師俸於北京倉支給。時百官俸米皆給於南京,此蓋特恩云。」
- ^ 《明史》(卷148):「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呂震請即吉。士奇不可。震厲聲叱之。蹇義兼取二說進。明日,帝素冠麻衣絰而視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國公張輔服如之。」
- ^ 《國朝獻徵錄》(卷5):「九月,禮部尚書呂震言於上,曰:「喪服巳踰二十七日,請倣漢制,釋衰易吉。」大學士楊士奇謂震曰:「不可,仁孝皇后崩,文皇衰服後猶數月,白衣冠絰帶矧上於皇考乃遽即吉乎。」尚書蹇義兼取二說以聞詰。旦,上素冠麻衣絰帶視朝,惟輔與二三學士如上所服朝。退召士奇及蹇夏等,諭曰:「昨震請易服雲,皆與卿等議定。然後奏時,吾巳疑其非。及聞士奇有言,始知震妄因。」嘆曰:「張輔知禮,六卿乃有不及。」」
- ^ 《明史》(卷154):「成祖喪滿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從吉,惟輔與學士楊士奇服如帝。帝嘆曰:「輔,武臣也,而知禮過六卿。」益見親重。尋命知經筵事,監修《實錄》。」
- ^ 《國朝獻徵錄》(卷5):「宣德初,高煦欲圖不軌,遣素親信人枚青入,約舊功臣?。應青至輔所,輔即縶其人以獻,上鞫之,悉得其情。頃之,山東亦來告高煦反,上遂親督六師伐之。」
- ^ 《明史》(卷154):「宣德元年,漢王高煦謀反,誘諸功臣為內應,潛遣人夜至輔所。輔執之以聞,盡得其反狀,因請將兵擊之。帝決策親征,命輔扈行。事平,加祿三百石。輔威名益盛,而久握兵。四年,都御史顧佐請保全功臣。詔輔解府務,朝夕侍左右,謀畫軍國重事,進階光祿大夫左柱國,朝朔望。」
- ^ 《明史》(卷154):「輔還一年而黎利反,累遣將討之,無功。至宣德時,柳升敗沒,王通與賊盟,倉卒引還。廷議棄交阯,輔爭之不能得也。」
-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10):「明將王通等回至龍川。明帝先以料王通等困窘,事已若此,無可奈何。既遣羅汝敬等賫書,封陳暠爲安南國王,罷征南,命通等北回還,我安南地方朝貢復依洪武舊制,許通史徃來。」
- ^ 《國朝獻徵錄》(卷5):「三月戊申,加輔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甲寅,免其朝參,但朔望入侍。」
- ^ 《明史》(卷154):「英宗即位,加號翊連佐理,知經筵、監修《實錄》如故。」
- ^ 《明史》(卷154):「輔雄毅方嚴,治軍整肅,屹如山嶽。三定交南,威名聞海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而小心敬慎,與蹇、夏、三楊,同心輔政。二十餘年,海內宴然,輔有力焉。」
- ^ 《明史》(卷148):「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 ^ 《明史》(卷154):「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
- ^ 《明史》(卷154):「也先入犯,振導英宗親征,輔從行,不使預軍政。輔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於難,年七十五。追封定興王,謚忠烈。」
- ^ 存档副本. [2023-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豐臺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豐臺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外部連結
編輯- (中文)國學導航─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之五《南蠻·安南》.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貴族爵位和頭銜(明朝) | ||
---|---|---|
前任者: 張輔 |
英國公 | 繼任者: 張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