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中國明代太監

王振(?—1449年),山西蔚州(现今河北蔚县)人,明英宗时期的宦官。明朝宦官时代起始代表人物之一。

王振
王振
司礼监太监
国家
主君明英宗
姓名王振
出生
山西蔚州
(现今河北省蔚县
逝世1449年
土木堡
(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谥号旌忠
祠庙北京东城区智化寺旌忠祠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王振略通经书,后来谋了个府学教官的差使。史书中说。他因为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可是读书人一向轻视阉人,因屡试不第而净身入宫者甚少;固有传言王振因滥赌,欠了大笔的赌注无法还上,被赌坊的打手踢烂了他的下体,然后因伤被阉的事情经由高郎中府上的小徒弟之中传扬出去,引得府学同僚甚至学生们的耻笑排挤,王振羞愧难当,没脸见人,只好辞了这教官职位进宫去;其缘由羞愧难言,才谎称屡试不第。

最初入宫时是位负责在内书堂教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宦官。

王振与其他宫中的头脑木讷的宦官和需要处处回避问题的教师不同,王振是个读书人,通文墨晓古今,自然受到欢迎。他知道在宫中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依付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靠山。后来他成功寻找到他的大靠山:当时的太子朱祁镇,就是之后的明英宗。由于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师,他知道很多对朱祁镇来说闻所未闻、见未所见的事物。两人很快就亲近起来,这位太子更尊称王振为“先生”,王振得到了赏识便从一班宦官中脱颖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钱财和名誉,而是无限的权势以及地位。

掌握大权 编辑

……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
——《明实录·明英宗实录》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来愈高,当时九岁的朱祁镇登基后八个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这个职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高的。由于明朝的中央集权皇帝的大权于一身,但由于政务繁复,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务自然落到宦官的手中。

王振掌管了司礼监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宠信,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的方式,欺上瞒下、控制朝廷了。后来,王振为一试自己的权力,便下令在京师朝阳门外修了一座将台。又召集来守卫京师的各卫武官,校试射骑,又请英宗阅兵,但实际上是要收取兵权。有一个叫纪广的人,是王振的亲信,王振利用这机会把纪广报了个武官第一,请英宗下旨,升他为督都佥事。

但由于英宗左右有张太皇太后张辅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为,只好等待机会。到了正统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碍物—张太后逝世,“三杨”只余下年时已高的杨溥。后来又在皇城大兴地土、排除异己。最过分的是他与同党制造大量钢铁箭镞卖给瓦剌,以换取良马。

土木堡之变 编辑

 
智化寺英宗谕祭王振碑拓片,现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

为了粉饰太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讨好瓦剌,对于瓦剌来朝贡的使者,必会待遇优厚、有求必应。瓦剌看出明廷的软弱便不断增加贡使(按规定,瓦剌的贡使不得多于五十),瓦剌贡使稍有不满便在边境上制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到了正统十四年春,瓦剌带来了二千贡使,更报称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满足瓦剌的要求,于是对边境攻击,边境的守军根本不是瓦剌的对手,连续几次的惨败传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时间找王振商议。

后来,王振提以皇帝亲征以振军心,但实质上,王振一来是不想自己的家乡受到战火的蹂躏(因战事就发生于王振家乡蔚州附近),二来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亲征途中,明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已传到王振的周围,王振自然没把消息告诉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被人马踩坏,又绕了一段路,明军死伤惨重。

亲征的第十四日,瓦剌军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议和。王振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谁知瓦剌军从四面八方冲出来,明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英宗已知大势已去,连忙下马,不久即被瓦剌军所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吓得魂飞魄散,还想逃跑。最后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

明英宗复辟后,赐王振祭葬,立祠“旌忠”。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王振根本不可能指挥得动英宗,只是为英宗背锅而已[1]

前任:
范弘
司礼监掌印太监
1443年—1449年
继任:
金英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国朝献征录·卷之一百十七
 明史卷三百〇四》,出自《明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大明疑案(上部)16 英宗被俘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