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
聖母峰(藏語:ཇོ་མོ་གླང་མ,威利轉寫:Jo mo glang ma[註 2],藏語拼音:Qomolangma,中國大陸稱珠穆朗瑪峰、珠峰,香港稱額菲爾士峰),尼泊爾稱薩加瑪塔峰(尼泊爾語:सगरमाथा,轉寫:Sagarmāthā),西方稱埃佛勒斯峰(英語:Mount Everest,又譯額菲爾士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公尺。
聖母峰 | |
---|---|
最高點 | |
海拔 | 8,848.86公尺(29,031.7英尺)[註 1] 第1名 雪蓋高:8,848.13公尺(29,029.3英尺) 岩面高:8,844.43公尺(29,017.2英尺) |
地形突起度 | 8,848.86公尺(29,031.7英尺) 第1名 |
列表 | 各洲最高峰列表(第1位) 八千公尺以上山峰(第1位) 各國最高點列表(第1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最高峰(第1位) |
座標 | 27°59′18″N 86°55′31″E / 27.98833°N 86.92528°E [1] |
地理 | |
位置 | 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 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索盧坤布 |
所屬山脈 | 喜馬拉雅山脈馬哈蘭格·喜瑪爾 |
攀山 | |
首次登頂 | 1953年5月29日 艾德蒙·希拉蕊 丹增諾蓋 (冬季首次登頂 1980年 列社克·奇希與克日什托夫·維利茨基[2][3]) |
最簡路線 | 南坳(尼泊爾) |
聖母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的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緯27°59′15.85″,東經86°55′39.51″,北坡在西藏定日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索盧坤布縣境內。
聖母峰全年平均溫度為-29°C,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另外兩極是指地球的北極和南極。近年來,由大約15000個冰川和世界上最高的若干個山峰組成喜馬拉雅冰川正受到全球暖化的巨大威脅,冰川面積減少。由於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以每年5.08公分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聖母峰每年增高約1.27公分。聖母峰地區居民稀少,中尼兩國皆在此設立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尼泊爾薩加瑪塔國家公園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8年,中國設立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西藏自治區的定日縣、聶拉木縣、吉隆縣、定結縣,面積為3.38萬平方公里。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輿全覽圖》稱「朱母朗馬阿林」,是最早的地圖標示。1856年,英屬印度測量局公布經緯度及海拔。186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命名為「埃佛勒斯峰」。1952年,中國將「珠穆朗瑪峰」定為正式名稱。
1961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約定兩國邊界線走向。其中,「珠穆朗瑪峰(薩加·瑪塔)和洛子峰,到馬卡魯山」線北為中國領土,線南為尼泊爾領土。[8]2019年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考慮到珠穆朗瑪峰是中尼兩國友誼的永恆象徵,雙方願推進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合作。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並開展科研合作。」[9]
2020年12月8日,中國聖母峰測量隊登頂聖母峰半年多時間後,公布聖母峰海拔的測量結果。基於全球高程基準,中國和尼泊爾共同宣布聖母峰雪面高程最新高度為8848.86公尺。[10][11]
名稱
編輯中文從近古藏語ཇོ་མོ་གླང་མ音譯稱為「珠穆朗瑪峰」,或從藏語意譯稱為「聖母峰」;西方稱「額菲爾士峰」、「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還有許多其他的當地名稱,包括大吉嶺的「聖山」(Deodungha)。而 ཇོ་མོ་གླང་མ 的羅馬化為 Chomolungma 和 Jo-mo-glang-ma[註 2]。
藏語對聖母峰的名稱,1258年發掘的《蓮花遺教》稱為「拉齊」。噶舉派僧人桑吉堅贊《米拉日巴道歌集》稱聖母峰所在地為「頂多雪」。清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版的清朝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稱為「朱母朗馬阿林」,「ᠠᠯᡳᠨ」(alin,阿林)滿語意為大山,藏語中「朱姆朗馬」即「珠穆朗瑪」(ཇོ་མོ་གླང་མ)。[12]隨後,法國地理學家讓-巴蒂斯特·布吉尼翁·當維爾根據之前的地圖,於1733年在巴黎出版的地圖上以Tchoumour Lancma的名字出現[13]。專名在1751年「乾隆十三排圖」(即《乾隆內府輿圖》)上覆寫為「珠穆朗瑪」。1924年第三次埃佛勒斯峰遠征隊的紀錄片《埃佛勒斯峰史詩》中介紹了藏人稱其為Chomolungma。[14]
1933年8月由上海申報館初版中國最早的現代地圖集——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編纂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及其縮印本《中國分省新圖》,在其西藏圖幅的中、尼交界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那座標高8,840公尺的山峰被注名為英文之漢字譯寫形式——「挨佛拉斯峰」。[15]
1951年,暨南大學地理學教授王鞠侯在《開明少年》發表《大小高低》一文,建議命名為「珠穆朗瑪峰」。引起《人民日報》編輯胡仲持的注意。經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建議、北京大學教授林超查閱故宮檔案及外文資料考證核實,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出版總署於1952年5月8日發布通報,將「額菲爾士峰」定名為「珠穆朗瑪峰」,同時將「外喜馬拉雅山」定名為「岡底斯山」。[16][17]1952年5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發《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出版總署通報「額菲爾士峰」應名為「珠穆朗瑪峰」,「外喜馬拉雅山」應名為「岡底斯山」》。[18]2002年,人民日報刊文,認為英文名「Mount Everest」應改為藏語名「Mount Qomolangma」(「聖母峰」)。[19]
「珠穆朗瑪」的音意,一說意為「神女第三」,珠穆(ཇོ་མོ)意為女神,朗瑪意為第三,因聖母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聖母峰位於第三。一說「大地的女神」,「瑪」是陰性詞類名詞化,「朗瑪」(lang ma,གླང་མ)的意義有不同說法:一為藏傳佛教傳說長壽五天女中居於此峰的天女「米玉洛桑瑪」(Miyo lang sangma,貞慧天女)的略稱,一為「母牛」,一為「母象」。[20][21][22][23][24][25]。
西方世界對聖母峰的稱呼,1733年,法國地理學家讓-巴蒂斯特·布吉尼翁·當維爾參考《康熙皇輿全覽圖》,採用藏語名稱為Tschoumou-Lanckma(珠穆朗瑪)。[26]:78[27][28]1865年前,西方稱為第十五峰(Peak XV)。1865年後,命名為額菲爾士峰或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856年,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安德魯·斯科特·沃宣稱命名為「埃佛勒斯」以紀念他的老師、前任局長喬治·埃佛勒斯。埃佛勒斯本人表示反對並告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印地語不能拼寫「埃佛勒斯」,印度本地人也不會念,布賴恩·霍頓·霍奇森指出此峰尼泊爾當地名稱為Deodhunga(聖山)。儘管如此,186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仍採用「埃佛勒斯峰」名稱。[29][30][28][22]。
尼泊爾語中稱呼聖母峰,過去只有當地名稱而沒有官方名稱,使得尼泊爾在與中國邊界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尼泊爾政府於1956年採用薩迦瑪塔峰(सगरमाथा:Sagarmāthā)為官方名稱,此名來自當地使用的吠陀梵語[31],sagar意為「天空」,māthā意為「頭」,「薩迦瑪塔」的意思是「天空的額頭」[32]。尼泊爾著名歷史學家Baburam Acharya於1938年發表文章,指出當地一直稱呼此峰為Sagarmāthā。[31][33][12]
地形地貌
編輯聖母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公尺,南坡為5,500-6,100公尺。
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之間分布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達7,260公尺。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雨帶積雪變質形成。冰川上有冰塔林、冰陡崖、明暗冰裂隙和冰崩雪崩區。
聖母峰山谷冰川發育,展布許多條規模巨大的山谷冰川,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有18條,末端海拔3,600-5,400公尺。其中以北坡的中絨布、西絨布和東絨布3大冰川與它們的30多條中小型支冰川組成的冰川群為著。
聖母峰周圍群峰聳立。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有40多座。聖母峰南3公里有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公尺;卓窮峰,海拔7,589公尺。東南面是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海拔8,463公尺。北面3公里是章子峰,海拔7,543公尺。西面是努子峰,海拔7,855公尺;普莫里峰,海拔7,145公尺。較遠處,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公尺;西面有海拔7,998公尺的格重康峰、8,201公尺的卓奧友峰和8,046公尺的希夏邦馬峰,峰頭洶湧。
地質
編輯聖母峰是典型的斷塊上升山峰。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08公分的速度互相擠壓,致使整個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聖母峰每年也增高約1.27公分。
聖母峰的前寒武紀變質岩系基底和上覆沉積岩系間為沖掩斷層帶,早古生代地層自北往南推覆於元古代地層上。峰體上部為奧陶紀早期或寒武—奧陶紀的鈣質岩系(峰頂為灰色結晶石灰岩),下部為寒武紀的泥質岩系(如千枚岩、夾片岩等),並有花崗岩體、混合岩脈的侵入。岩層傾向北北東,傾角平緩。始新世中期結束海侵以來,聖母峰不斷急劇上升,上新世晚期至今約上升了3,000公尺。
聖母峰的岩層分成三層,由滑脫構造的低角度斷層分開,每層沿斷層向南彼此推擠。從聖母峰峰頂到山腳,這三層依序是珠穆朗瑪層、北坳層和絨布層。[34][35]珠穆朗瑪層是從峰頂到黃帶的頂部,海拔約8,600公尺(28,200英尺)處。[36]聖母峰的大部分岩層屬於7,000公尺(23,000英尺)至8,600公尺(28,200英尺)的北坳層,北坳層的上部是黃帶,位於8,200公尺(26,900英尺)─8,600公尺(28,200英尺)之間,北坳層的下部位於7,000公尺(23,000英尺)─8,200公尺(26,900英尺)之間,由黑雲母-石英片岩夾雜綠簾石-石英片岩、黑雲母-方解石-石英片岩和薄層石英大理石構成。[34][35][37]從7,000公尺(23,000英尺)到山腳是絨布層。
測繪考察
編輯早期測繪
編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為繪製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派人隨軍從四川進藏,以目視畫圖。法國耶穌會會士雷孝思閱後認為無法與內地測圖拼合。康熙皇帝再遣曾在欽天監學習過數學測量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從青海步行入藏重新測圖,實測從西寧經拉薩到恆河源頭一段,因策妄阿拉布坦犯藏而返回,其他未測地方多採傳聞繪圖,故多錯誤。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木版《皇輿全覽圖》標出「朱母郎馬阿林」。[26]:68,77[38][39]該標示地點約位於北緯26.7度,與實際緯度27.9度相差1.2度(130公里)以上。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派兵入藏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對西藏地圖重新實測,繪製新地圖。[40]從1760年到1770年繪製的《乾隆內府輿圖》(又稱《乾隆十三排地圖》)首次使用「珠穆朗瑪阿林」名稱。1822年的《皇朝地理圖》和1864年《大清一統輿圖》使用了「珠穆朗瑪山」的名稱。[41]
1808年,英國開始印度大三角勘察,勘測隊在19世紀30年代到達了喜馬拉雅山丘陵地帶。尼泊爾擔心英國藉機侵略,拒絕英國勘測隊進入尼泊爾。[28]英國勘測隊被迫沿德賴平原繼續勘測,[28]1847年開始勘察喜馬拉雅山諸峰。當時,干城章嘉峰被認為是世界最高峰。1847年11月,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安德魯·沃觀測有座山峰比干城章嘉峰高,同隊的約翰·阿姆斯特朗也觀測到並稱為"b"峰。[28]1849年,沃派遣詹姆斯·尼科爾森再次測量,[28]得出"b"峰的高度大概為9,200公尺(30,200英尺)。沃的助手米歇爾·亨尼斯基用羅馬數字給山峰命名,干城章嘉峰為第九峰(Peak IX),"b"峰為第十五峰(Peak XV)。[28]
1852年,來自於孟加拉的印度數學家和勘探員——拉德哈納特·希克達爾在印度測量局總部,基於尼科爾森的觀測利用三角學計算結果,確認聖母峰為世界第一高峰。[42]1854年,沃和下屬繼續研究尼科爾森資料;1856年3月宣布,第九峰高度為28,156英尺(8,582公尺),第十五峰的高度為29,002英尺(8,840公尺),第十五峰「最可能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位置是27°59′16.7″N 86°58′5.9″E / 27.987972°N 86.968306°E。[28][43]第十五峰計算高度為29,000英尺(8,839.2公尺)高,但公開宣布為29,002英尺(8,839.8公尺),故意人為調整2英尺(61公分)是為了讓人相信是確切高度而非近似值。[44]
20世紀
編輯聖母峰高程可以指岩面或雪面高度,雪面高度為岩面高度加上冰雪層厚度。第一次測定是在1852年進行。
1952~1954年,印度測量局徵得尼泊爾同意,把三角測量推進到尼泊爾境內,在尼泊爾境內布設了一個長達480公里的地形三角鎖;距聖母峰46—75公里,設定8個經等高儀測定了經緯度,求得垂線偏差的點的測站。計算出聖母峰高程為8847.6公尺,各方向最大誤差為5公尺,中誤差為±1.5公尺。該測量是雪面高度。[45]
1966~1968年,中國科學院對聖母峰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在聖母峰地區建立了高水準高品質的測量控制網,從定日至絨布寺設一條60公里長19個點的二等三角鎖,連接二等鎖向南沿東絨布、中絨布、西絨布冰川又布設了4條三等三角鎖,整個控制網包括9個天文點、9個重力點和2個天文方位角。觀測聖母峰設有34個測站,最大交會角76°,觀測站至聖母峰距離5~77公里,各觀測站的高程4,373~6,617公尺,開展了三角、水準、天文、重力、物理測距、折光試驗等測量工作,最終算得的聖母峰高程為8,849.75公尺(雪面高度),最大誤差為3.01公尺。但因未在聖母峰頂端設定測量覘標和量取覆雪深度,這次測得的高程資料未予公布。直到1975年6月以前,中國地圖、書刊中有關聖母峰高程的記載,一直沿用印度1902年的資料(8,882公尺)。
1975年,中國政府批准在1966~1968年測量的基礎上,對聖母峰進行再次測量。解放軍測繪系統38人、國家測繪總局系統11人組成聖母峰測量分隊,編成10個測量小組(三角測量組2個、導線測量組1個、天文測量組2個、重力測量組1個、水準測量組2個、像片調繪組1個),在國家登山隊的配合下,於1975年3月初進入聖母峰地區,進一步加強和提升控制網,新增5個點,5條三等導線邊;新測4個天文點;新測17個重力點,最近點由原來距聖母峰4.2公里推進到距聖母峰1.9公里。7名測繪隊員登上聖母峰北坳(7,050公尺),2名測繪隊員登上第五號高山營地(7,790公尺)實施重力測量。7名登山運動員第一次使用3.51公尺的紅色金屬測量覘標豎立在聖母峰峰頂,測定聖母峰海拔高程扣除冰雪深度0.92公尺之後,岩面高度為8,848.13公尺(採用端頭為包鐵的木質探杆插進冰雪層,測得峰頂標心處的覆雪深度約為0.92公尺),中誤差為±0.35公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資料。經中國科學院、外交部、國家體委、總參測繪局、國家測繪總局等部門有關科技人員參加的鑑定會審查,一致認為該資料是當時國內外有關聖母峰高程測定中最為精確的一個資料。1975年6月19日,國家測繪總局向國家建委、國務院呈報了《關於完成聖母峰高程測定任務和建議採用聖母峰高程新資料的報告》。1975年6月28日,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接見登聖母峰及參加聖母峰高程測量人員併合影。經國務院批准後,1975年7月2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公布了聖母峰高程新資料(8848.13公尺)。[46]
1987年3月,喬治·華勒斯坦教授用衛星訊號測量後,宣稱喬戈里峰比聖母峰高[47][48],義大利的阿迪托·迪塞奧10月的測量否定了他的主張[49]。1992年,Ev-K2-CNR登山隊首次使用GPS來測量聖母峰高度,但是GPS接收器的位置並不在峰頂上。[50]:119-120[51][52][53]
1998年5月20日,美國登山隊長Wally Berg首度將GPS接收器(從雪地鑽洞)固定在聖母峰峰頂岩床上。[54]1999年5月,美國埃佛勒斯峯千禧年登山隊使用三個GPS接收器,測出岩面海拔高度為8,850公尺,冰雪深雷達探測儀測出平均雪深1公尺,覆雪高度為8,851公尺。[55]這一數字在西方世界流行。[56][57][58][59]
21世紀
編輯2005年5月22日北京時間11時08分中國登山測量隊登上聖母峰峰頂,11時30分測量覘標成功地樹立在聖母峰峰頂;聖母峰峰頂的GPS接收機於11時43分開始工作,12時19分結束,記錄了約36分鐘的資料;測量冰雪層深度的雷達探測儀(GPR)於11時38分開始工作,12時18分結束,記錄了約39分鐘的資料。2005年10月9日,中國國家測繪局公告,聖母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公尺。參數:聖母峰峰頂岩石面高程測量精度±0.21公尺;峰頂冰雪深度3.50公尺。原1975年公布的聖母峰高程資料停止使用。[60]該方法採用三角測量、水準測量等經典方法和GPS衛星大地測量,經過加權後得出。這是對聖母峰進行的首次岩面海拔高度測量,據稱是當時最準確的測量值,比1975年測量的高度8,848.13公尺矮了3.7公尺(尼泊爾採用覆雪高度為基準的8,848公尺[61])。2018年2月9日,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回應《紐約時報》報導[62]作出聲明:中國從未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放棄2005年精確測定的8,844.43公尺聖母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63]
2010年,一個多國團隊測量尼泊爾全國大地水準面,採用了從空中用重力儀測量的新方法,其結果也用來測量聖母峰高度。團隊在丹麥技術大學國家航空院重力儀空測專家René Forsberg教授的領導下[64],與尼泊爾土地改革與管理部及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合作,於2010年12月使用COWI諮詢公司提供的比奇公司超級空中霸王200型飛機載著重力儀在聖母峰附近來回飛行,從空中測量聖母峰當地重力加速度,以此算出聖母峰的大地水準面,結合GPS測量聖母峰頂部結果[65][66][67][68],測出聖母峰高度為8,847.11公尺(根據莫洛堅斯基地理座標轉換)或8,848.06公尺(根據赫爾默特地理座標轉換)[69]。
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科學家懷疑可能改變了聖母峰的高度,因此印度測量局於2017年4月提議與尼泊爾合作再次測量高度。[70][71]尼泊爾測量局於2017年6月表示已經開始再次測量聖母峰高度的準備工作。[72]
2020年5月27日,中國的「2020聖母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登上聖母峰並完成了測高工作。[73]同年1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聖母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公尺,為雪面高程[10][11]。
2022年4月28日,「巔峰使命」聖母峰科考啟動。當年5月4日中午,「巔峰使命」聖母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並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同日12時46分,聖母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隊員在聖母峰架設氣象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觀測站[74]。5月6日,科考隊完成了聖母峰地區大氣臭氧垂直探空實驗,探空氣球飛升至距離聖母峰大本營地面39.1公里的空中。[75]5月15日4時40分,搭載了水汽穩定同位素分析儀、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種分析儀器與裝置的極目一號III型浮空艇平台到達海拔9,032公尺的高度。[76]
由於地球不是完美的球形,雖然聖母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但是它的峰頂卻不是距離地心最遠的一點,這個特殊點為南美洲的欽博拉索山。而從海底山腳算起,世界最高的山峰則是夏威夷的冒納凱阿火山,高度為10,203公尺。[77]
氣候
編輯氣候具季風特徵。冬半年乾燥而風大,為乾季和風季。夏半年為雨季。4~5月和10月是兩個過渡季節,天氣晴朗溫和,為攀登聖母峰的黃金季節。
南北坡氣候差異很大,南坡降雨豐沛,具有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北坡降雨少,呈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徵。聖母峰的垂直自然帶譜南翼屬熱帶山地性質,北麓的高原湖盆無森林,為典型的草原景觀。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以高山草甸與雪蓮花、墊狀點地梅、苔狀蚤綴等稀疏座墊植物占優勢。
全球暖化對聖母峰影響巨大。聖母峰地區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升溫直接導致冰川消融加強,冰川徑流增大,冰川普遍退縮,冰湖面積擴大。
調查發現,自1992年以來,聖母峰周邊平均溫度因氣候變暖而上升了0.6℃。聖母峰冰川總面積過去約50年中減少了約14%,近年來冰川的消融速度猛增至1958年至1975年平均水準的近6倍。[78]2011年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尼泊爾境內的冰川在過去30年裡已縮小21%。該區域現已勘測的10個冰川都正在逐漸縮小,尤其是2002-2005年期間冰川消失較快。[79]
探險
編輯自1921年起,不斷有人試圖登頂聖母峰,但遭多次失敗。其中1924年英國遠征隊由於試圖登頂的喬治·馬洛里與安德魯·歐文喪生,而攜帶的(可能有登頂相片的)相機失蹤,因此兩人是否成功登頂至今無定論,成為「馬歐之謎」。[80]
1953年5月29日,英國探險隊兩名隊員第一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登上聖母峰頂。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的3名隊員首次從北坡登上聖母峰頂。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9名隊員又一次從北坡集體登上聖母峰頂,並在主峰頂豎起了3公尺高的覘標。據此覘標中國第一次測得聖母峰的精確高程8848.13公尺。1988年5月,中、日、尼3國運動員從南、北坡登頂跨越聖母峰。
近年來,攀登聖母峰成為一項熱門的商業活動,甚至出現山道擁堵情況,給聖母峰環境造成破壞。
北坡方面,2019年1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管理局發布公告,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旅遊。[81]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西藏自治區體育局表示,攀登聖母峰接待服務每年只限春季,登山人數控制在300人左右(包括登山隊員、登山精靈、登山協同運作、登山後勤等),儘量減少對聖母峰生態環境的影響。遊客仍可抵達距離大本營2公里左右的絨布寺附近遊覽,觀看聖母峰。
攀登聖母峰風險極高。迄今為止有4800多人成功,而途中不幸喪生者超過300人。聖母峰登頂死亡率大約是8%-9%,聖母峰上遺留著大約200具登山者遺體。[82]
攀登記錄
編輯參見:聖母峰山難死亡名單
登頂聖母峰必須遵守「兩點鐘規則」,即一定要在下午兩點前完成登頂,不然就必須回頭。截至2024年,大約有330人喪生在攀登聖母峰途中。大多數喪生者死亡在8,000公尺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兩個最大原因。[83][84][85]
20世紀
編輯-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的率領下開始攀登聖母峰,到達海拔7,000公尺處。
- 1922年,第二支英國登山隊使用氧氣筒到達海拔8,320公尺處。
- 1924年,第三支英國登山隊攀登聖母峰時,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在使用供氧裝置登頂過程中失蹤。馬洛里的遺體於1999年在海拔8,150公尺處被發現,而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失蹤,故無法確定他和歐文是否是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 1953年5月29日,來自紐西蘭的34歲英國登山隊隊員艾德蒙·希拉蕊與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一起沿南坡登上聖母峰,是人類有紀錄以來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 1956年5月23日,瑞士登山隊的Ernst Schmied和Jürg Marmet成為人類有紀錄以來第二次登頂成功的隊伍。[86]
-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上聖母峰,分別為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此次攀登也是首次從北坡攀登成功。因無峰頂相片記錄,一度國際登山界不承認。[87][88]
- 1963年5月,美國的湯姆·霍恩貝恩與威利·昂索爾德首次從難度最高的西坡登頂成功。[89][90]
- 1970年5月11日,日本人植村直己與松浦輝夫成為首次登上聖母峰的日本人。
-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從南坡登頂,成為世界上首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91]
- 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第二次從北坡攀登聖母峰,九名隊員登頂,其中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的女性。8名男隊員是索南羅布、羅則、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
- 1978年,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和義大利人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92]
- 1980年,波蘭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維利茨基首次在冬天攀登聖母峰成功。[93]
- 1988年,5月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聖母峰成功。[94][95]10月,莉迪亞·布雷迪成為首位不用供氧裝置登頂的女性。[96][97]
- 1992年,湛易佳成為首位登頂的香港人。[98]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99]
- 1994年,臺灣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於5月8日17:38登上聖母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風雪而失蹤。拾方方為第二位登頂的台灣人,首位在聖母峰登頂中過世的臺灣人。[100]
- 1995年,台灣登山家江秀真與陳國鈞聯手登頂成功,江秀真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女性。
- 1996年,1996年聖母峰事故,包括著名登山家羅伯特·哈爾(Robert Hall)和斯科特·費希爾(Scott Fischer)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犧牲,是史上攀登聖母峰犧牲人數第三多的一年。其中羅伯特·哈爾與斯科特·費希爾的兩支隊伍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登山(兩人是領隊),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幸運逃過一劫,將親身經歷寫成《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台灣登山家高銘和死裡逃生,寫下《九死一生》一書。此事件被改編成2015年電影《聖母峰》,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灣登山團的故事。
- 冒險顧問登山隊,美國籍,道格·韓森(Doug Hansen,46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蕊臺階上失足摔死。
- 山痴登山隊,美國籍領隊,斯科特·費希爾(Scott Fischer,40歲)攻頂後回程時,在希拉瑞台階上,高山症發作失溫死亡。
- 冒險顧問登山隊,日本籍,難波康子(Namba Yasuko,47歲)攻頂後返回四號營地途中失溫死亡。
- 紐西蘭籍領隊,安德魯·哈里斯(Andrew Harris,31歲)前往救援時失蹤,推論失足摔死。
- 冒險顧問登山隊,紐西蘭籍領隊 羅伯特·哈爾(Robert Hall)攻頂後回程時,受困南峰無法救援,失溫死亡。
- 印度登山隊,Tsewang Samanla、Tsewang Paljor、Dorje Morup都是回程途中失溫死亡。
- 1998年,美國人湯姆·惠特克成為世界上首位成功登頂的殘障人士。[95]
- 1998年,狄斯特法努·阿森提夫成為首位不用供氧裝置登頂的美國女性。[101]她在回程時無力移動而凍死,其夫「雪豹」謝爾蓋·阿森提夫先前試圖救她時失足摔死。她在出發前曾徵得11歲兒子的同意,其子當天晚上做惡夢,夢見兩人在暴風雪中被雪如蜜蜂般攻擊,次日他打電話要她不要去遭拒。登山者稱她的屍體為「睡美人」。2007年,當年曾試圖救她的Ian Woodall專程上山埋葬了她的屍體。[102]
- 1998年,英國23歲的貝爾·格里爾斯與其朋友成功登頂。
- 2000年,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的最快紀錄。[95]
21世紀
編輯- 2001年,美國人維亨邁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盲人。[103]
- 2005年,中國第四次聖母峰地區綜合科考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攀登聖母峰並測量聖母峰高度資料。[95]
- 2006年5月,19歲的英國探險家James Hooper和Rob Gauntlett從北側成功攀上山峰,並成為全英國最年輕的聖母峰登頂者。[104]
- 2007年5月16日,楊春風成為首位登頂聖母峰的新疆人。[105]
- 2007年,尼泊爾觀光部指出,美國19歲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輕的成功登頂外國女性。[106]
-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聖火聖母峰登山隊的隊員抵達聖母峰峰頂,並燃點起祥雲火炬,進行約200公尺的火炬傳送。[95]
- 2009年5月19日,台灣人江秀真成為首位從南、北兩側均成功攀登聖母峰的女性。[95]
- 2009年5月22日,台灣人李小石揹著媽祖神像登頂成功。
- 2010年5月18日,台灣人林永富以57歲之齡從北側成功登上聖母峰,為目前台灣成功登頂聖母峰年齡最年長的攻頂者。
- 2010年5月22日,英國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聖母峰上的冰湖裡游了一公里,費時22分51秒,成為聖母峰長泳的第一人。[107][108]
- 2010年5月22日,來自美國加州13歲少年喬丹·羅麥羅從北側成功登上聖母峰,成為世界最年輕登上聖母峰者。
- 2012年5月19日,來自日本山梨縣的73歲女登山家渡邊玉枝於當地時間上午7時成功登上聖母峰,成為年齡最高的女性登頂者。
- 2012年5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4名隊員德慶歐珠、次仁旦達、陳晨和董范於8時16分從北坡成功登上聖母峰頂峰,成為中國第一支登上聖母峰的大學登山隊。其中德慶歐珠、次仁旦達、陳晨均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校大學生。
-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聖母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兩坡登聖母峰壯舉。[109]
-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於80歲時,第三度登上聖母峰,成為最年長的登頂者。重新整理尼泊爾登山家於2008年以76歲攻頂成功的紀錄。
- 2014年4月18日尼泊爾雪崩,造成16人喪生,為人類於1950年代首次登頂聖母峰以來,所發生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地震,導致18人遇難,百餘人受傷或失蹤,再度打破去年登山山難紀錄,惟此次事故主因為地震。
- 2016年5月23日,32歲美國登山家瑪麗莎·阿諾特(Melissa Arnot)在不攜帶任何氧氣補給裝備的情況下,成功由西藏聖母峰北側登頂,成為美國首位無氧登頂並活著下山的女性,也是全世界非尼泊爾裔攀登聖母峰次數最多的女性(6次)。[110]
- 2017年5月21日,香港攀山家吳俊霆成功登頂,並帶領兩位器官移植病人到達聖母峰基地營,拍攝成慈善電影來宣揚器官捐贈及籌募善款予香港移植運動協會。[111]
- 2017年5月21日,香港女教師曾燕紅,7年前為鼓勵沒人生目標的學生尋夢,許下登聖母峰的承諾,兩次登峰時均遇上地震及雪崩、身體更受重傷。第三次征聖母峰,終於南坡登頂,成為香港首位成功登聖母峰女性。[112]
- 2018年5月14日,香港攀山愛好者邵樂基在7.05am於尼泊爾南坡登頂,成為當季第一隊登頂隊伍。同隊有中國69歲雙腿截肢者夏伯渝[113]及尼泊爾首位於一季內成功攀登境內三大最高峰女攀山家Nima Jangmu Sherpa[114]
- 2019年5月21日,卡米·麗塔·沙爾帕第24次登頂,打破自己保持的登頂聖母峰次數最多的世界紀錄。[115]
- 2019年5月27日,詹喬愉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成為台灣第二位僅次於江秀真登上聖母峰的女性。在此前僅13日之差,5月15日才登頂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為台灣第一登頂者。[116][117]
- 2021年5月12日,曾格爾成為台灣第三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不僅如此,還在11天後登上8,516公尺的洛子峰,創下台灣第一次聖母峰與洛子峰成功連登的紀錄。[118]
- 2021年5月23日,香港女教師曾燕紅,以44歲之齡再次成功「攻頂」,全程僅花25小時50分鐘,獲尼泊爾官員確認為歷來女性登峰最快時間,較舊紀錄快逾13小時。新紀錄尚待健力士確認。這名為港屢締歷史的女將說:「攀山不是為紀錄,而是試驗和發掘自己的能力。」[119]
- 2022年5月12日,港人父子曾志成與曾朗傑成功登頂,成為首對成功登頂的港人父子;此次為曾志成個人第四度攀上聖母峰,繼續保持登頂最多次的港人紀錄,而其子曾朗傑則以十八歲之齡,重新整理最年輕登上聖母峰的港人紀錄。[120]
文化影響
編輯聖母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當地甚至全世界的範圍內產生著影響。當地的雪巴人相信,聖母峰南面是蓮花生大士指定的隱密聖地之一,蓮花生大士降伏了喜馬拉雅山區的苯教長壽五天女皈依佛教,守護此地。[121][122][123]聖母峰北面的絨布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124],景觀壯闊,在被紅衛兵摧毀前是當地最大的寺廟[125],也是雪巴人重要的朝聖地點。[126]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版人民幣十元鈔票的背面便是聖母峰。[127]紐西蘭元五元鈔票的正面是聖母峰首次登頂者艾德蒙·希拉蕊的肖像,以鼓勵國人冒險犯難之精神。[128][129]全世界造價最貴的雲霄飛車以聖母峰為主題,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迪士尼動物王國,稱為「埃佛勒斯峰歷險—禁山之傳奇」(Expedition Everest-Legend of the Forbidden Mountain),雲霄飛車中途會遇上雪人襲擊。[130]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登上聖母峰。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金輪法王對郭襄自稱是「珠穆朗瑪」,暗示自己武功高絕、無人可及。[131]
注釋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General Info. www.8000ers.com. [202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6).
- ^ Starr, Daniel. Golden Decade: The Birth of 8000m Winter Climbing. Alpinist.com. 2011-03-18 [201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3).(英文)
- ^ Mt Everest History and facts. Mnteverest.net.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05-08).(英文)
- ^ Chomo-lungma: Nepal. Geographical Names. [201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Djomo-lungma: Nepal. Geographical Names. [201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Chomolongma: Nepal. Geographical Names. [201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Mount Jolmo Lungma: Nepal. Geographical Names. [201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 中國人大網.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全文). 新華網. [202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5).
- ^ 10.0 10.1 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 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 新華通訊社. 2020-12-08 [202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11.0 11.1 Mount Everest is two feet taller, China and Nepal announce. National Geographic. [202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12.0 12.1 珠穆朗玛峰. 中國西藏旅遊網.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4).
- ^ Mount Qomolangma or Mount Everest?. China Daily. 2002-11-18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 ^ Peter H. Hansen. The Dancing Lamas of Everest: Cinema, Orientalism, and Anglo-Tibetan Relations in the 1920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e 1996, 101 (3): 745 [2020-12-12]. JSTOR 2169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 ^ “珠穆朗玛峰”的得名及其他. 四川外國語大學地名研究中心. [202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5).
- ^ 为珠穆朗玛正名. 中國人大網. [202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2).
- ^ 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202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9).
- ^ 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报 “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 《人民日報》. 1952年5月27日: 第3版 [2023年1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月31日).
- ^ No Longer Everest but Mount Qomolangma. 人民日報. [202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9).
- ^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Everest: Summit of Achievement. Great Britain: Simon and Schuster. 2003: 58–60. ISBN 978-0-7432-4386-5.(英文)
- ^ (Cuthbert) Wilfrid (Francis) Noyce, (Henry Cecil) John Hunt, Barry C. Bishop, Norgay Tenzing, Stephen Venables. Mount Everest - mountain, Asia. 大英百科全書.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英文)
- ^ 22.0 22.1 Jon E. Lewis. The Mammoth Book Of Everest: From the first attempts to today, 40 first-hand accounts. Little, Brown Book Group. 2015-06-04: 14–16. ISBN 978-1-4721-2019-9.(英文)
- ^ Coburn, Broughton. Mount Everest Figh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Sherpas. 《國家地理》. 2013-05-01 [2017-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英文)
- ^ Josep Maria Mallarach. Protected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Values. Kasparek Verlag. 2008: 73,78. ISBN 978-3-925064-60-9.(英文)
- ^ 彼得.祖克曼、阿曼達.帕多安(Peter Zuckerman、Amanda Padoan). K2峰: 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 紅樹林. 2016-03-31: 36. ISBN 978-986-7885-80-7.
- ^ 26.0 26.1 李孝聰. <記康熙《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及其版本> (PDF). 《故宮學術季刊》: 78. [民國一百一年秋季]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19).
- ^ Mario Cams. The China Maps of 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 Origins and Supporting Network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2014, 66 (1): 51–69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英文)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Peter Gillman (編). Everest: Eighty Years of Triumph and Tragedy. assisted by Leni Gillman. Seattle, WA: Mountaineers. 2000: 10-13. ISBN 978-0-89886-780-0.(英文)
- ^ TEA IN INDIA. - DEODHUNGA,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倫敦新聞畫報》. 1857-08-15: 168–170.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7-02-05).(英文)
- ^ Papers relating to the Himalaya and Mount Everest.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April–May 1857, IX: 345–351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I was taught by my respected chief and predecessor, Colonel Sir Geo. Everest to assign to every geographical object its true local or native appellation. … But here is a mountain, most probably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without any local name that we can discover, whose native appellation, if it has any, will not very likely be ascertained before we are allowed to penetrate into Nepal.… In the meantime the privilege as well as the duty devolves on me to assign…a name whereby it may be known among citizens and geographers and become a household word among civilized nations.
(英文)(翻譯:我尊敬的領導和前任喬治·埃佛勒斯局長曾經教我給每個地理物體它真正的當地或本地稱呼……但是這座山,很可能世界最高,沒有任何我們能發現的當地稱呼,它的本地稱呼,如果有,也不可能在我們進尼泊爾之前而確定。其間,榮幸的分配任務交代了給我……一個市民和地理學家都知道的、文明社會裡家喻戶曉的名字。) - ^ 31.0 31.1 Buddhi Narayan Shrestha, Senior Border Expert, Nepal. Nepal and China make claims over Mount Everest or Sagarmatha?. The Telegraph Weekly (尼泊爾).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0). 參見Buddhi Narayan Shrestha. Border Management of Nepal (PDF). Bhumichitra. 2003 [2017-07-10]. ISBN 978-99933574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03).(英文)
- ^ Establishment.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2).(英文)
- ^ Walt Unsworth. Everest: The Mountaineering History. Grafton. 1989: 550. ISBN 978-0-586-20626-3.(英文)
- ^ 34.0 34.1 Yin, C.-H. and S.-T. Kuo. 1978. Stratigraphy of the Mount Jolmo Langma and its north slope. Scientia Sinica. v. 5, pp. 630–644
- ^ 35.0 35.1 Sakai, H., M. Sawada,Y. Takigami, Y. Orihashi, T. Danhara, H. Iwano, Y. Kuwahara, Q. Dong, H. Cai, and J. Li. 2005. Geology of the summit limestone of Mount Qomolangma (Everest) and cooling history of the Yellow Band under the Qomolangma detachment. Island Arc. v. 14 no. 4 pp. 297–310.
- ^ Mount Everest, Geology.[永久失效連結](英文)
- ^ Myrow, P. M., N. C. Hughes, M. P. Searle, C. M. Fanning, S.-C. Peng, and S. K. Parcha, 2009,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Cambrian Ordovician deposits along the Himalaya: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and nature of rocks in the Mount Everest reg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v. 121, no. 3-4, pp. 323–332.
- ^ 韓昭慶,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 (PDF),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 第30卷 (第6期): 137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21)
- ^ 翁文灝. 清初測繪地圖考. 北平: 中國地學會. 1930年: 29.
- ^ 18世紀西洋人在測繪清朝輿圖中的活動與貢獻. 清史所.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珠穆朗玛峰正名史.
- ^ Biswas, Soutik. The man who 'discovered' Everest. BBC News. 2003-10-20 [2008-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英文)
- ^ Andrew Waugh. Papers relating to the Himalaya and Mount Everes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857, 1: 346.
- ^ Charles E. Stegman, David Bellhouse, A. S. C. Ehrenberg, Nathan Mantel, Frank Proschan, Daniel Gianola, S. R. Searle, F. M. Speed and G. A. Milliken. Letters to the Editor.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Feb 1982, 36 (No. 1): 64–67.(英文)
- ^ Nitin Joshi, Deputy Surveyor General. History of Everest Height Measurement by Survey of India (PDF): 18–26.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20).
- ^ 中国人测绘足迹:珠峰从8848.13到8844.43米(图). 中新網. [2023-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3).
- ^ Science: King of The Mountains. 時代. 1987-11-02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英文)
- ^ How High Is Everest? Climbers Seek Answer. 紐約時報. 1987-05-18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英文)
- ^ Everest, the Old Champion, Is Crowned Anew. 紐約時報. 1987-10-10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英文)
- ^ Bradford Washburn. Two Memoranda - A Brief History of Mount Everest’s Altitude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The Mountaineers Books). 1995年. ISBN 978-1-933056-42-5.(英文)
- ^ The History of Ev-K2-CNR | Ev-K2-CNR. www.evk2cnr.org.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THE EV-K2-CNR EXPEDITIONS : Himalayan Journal vol.48/16. www.himalayanclub.org.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 ^ Kurt Diemberger. Spirits of the Air: Part of the Kurt Diemberger Omnibus. Vertebrate Publishing. 2015-06-05: 363. ISBN 978-1-910240-04-5.(英文)
- ^ Mt. Everest Climb Yields Peak Health Data. 美聯社. 1998-06-14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英文)
- ^ Elevation of Mount Everest newly defined. Swiss Foundation for Alpine Research. 1999-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3).(英文)
- ^ 人類攀登珠穆朗玛峰不完全歷史. 新華網.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 ^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網站上有8,848與8,850公尺兩種高度。如altitude - Mount Everest is the highest point of altitude on Earth..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採用高度8,850公尺 What's Up, Mount Everest? - Fast facts about the world's tallest peak.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採用高度8,848公尺。
- ^ Mount Everest and its ascent -Gallery image information (PDF). 皇家地理學會.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0-09).(英文)
- ^ GPS device to prevent false Everest claims by climbers. 路透社. 2017-03-20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英文)
- ^ 国家测绘局关于启用珠穆朗玛峰高程新数据的公告. www.mnr.gov.cn.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 ^ 简讯:中国和尼泊尔平息珠峰高度之争. [201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珠峰究竟有多高?中国和尼泊尔为何而争?.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从未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放弃2005年精确测定的8844.43公尺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数据. www.mnr.gov.cn.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 ^ Guochang Xu. Sciences of Geodesy - I: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09-09: 7. ISBN 978-3-642-11741-1.(英文)
- ^ Buddhi Narayan Shrestha. Re-measuring Mount Everest [重測埃佛勒斯峰]. 加德滿都郵報. 2017-02-21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英文)
- ^ Re-measuring Mount Everest by Geoid Determination [用測定大地水準面重測埃佛勒斯峰]. GIM International. 2012-02-20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英文)
- ^ Forsberg, R.; Olesen, A.V.; Einarsson, I.; Manandhar, N.; Shreshta, K. Rizos C.; Willis P. , 編. Geoid of Nepal from Airborne Gravity Survey. Earth on the Edge: Science for a Sustainable Plane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Symposia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14, 139: 521–527頁 [2017-07-11]. ISSN 0939-9585. doi:10.1007/978-3-642-37222-3_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3).
An airborne gravity survey of Nepal was carried out December 2010 in a cooperation between DTU-Space, Nepal Survey Department, and NGA, USA...Using a downward continuation scheme based on blocked least-squares collocation, a new geoid of Nepal was computed by Fourier methods...The new geoid is compared to limited GPS-levelling data as well as recent GPS-heights of Mt. Everest
(英文) - ^ Rene Forsberg; Arne V. Olesen. GOCE and airborne gravity - A perfect match for geoid determination (PPT). 歐洲太空總署: 第17頁.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英文)
- ^ Rene Forsberg. Geoid modelling with GRAVSOFT [GRAVSOFT軟體的大地水準面模型] (PDF).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國家大地測量局: 第51頁.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03).。(英文)
- ^ Survey of India proposes to re-measure the height of Mount Everest. The Times of India. 2017-04-10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5).(英文)
- ^ Re-measuring the heights of Mt Everest, India proposes joint mission with Nepal. Deccan Herald. 2017-04-10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英文)
- ^ How to measure a mountain: Everest height called into question. CNN. 2017-06-21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英文)
- ^ 2020珠峰“测身高”进入演算阶段. scitech.people.com.cn. [202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6).
- ^ 內地科考隊登珠峰頂 建全球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 頭條日報. 2022-05-04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 ^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完成. 央視網. 2022年5月8日 [2022年5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15日).
- ^ 海拔9032米!我国科学家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2022年05月15日12:18. 人民網. [2022年5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6月18日).
- ^ What is the highest point on Earth as measured from Earth's center? .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國家海洋局.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9).(英文)
- ^ 研究称珠峰冰川50年减少14%. www.cma.gov.cn.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 ^ 全球气候升温或导致珠穆朗玛峰无法攀登_中国气象局. www.cma.gov.cn.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 ^ Mark Synnott. Were Edmund Hillary and Tenzing Norgay really the first to summit the world’s highest peak? We searched for a camera that could rewrite history.. 《國家地理》. 2020-06-16 [202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保护珠峰生态_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www.xizang.gov.cn.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 ^ 珠峰“人山人海 ”、山道拥堵暴露的险情. 2019-05-26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英國英語).
- ^ Colin Lecher. How People Die On Mount Everest [Infographic]. Popular Science. 2013-05-31 [201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英文)
- ^ Kwai, Isabella; Sharma, Bhadra. 5 Mount Everest Climbers Are Dead and 3 Missing This Summit Season. 紐約時報. 2024年5月25日 [2024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9月27日).
- ^ Dead Bodies in Mount Everest: List of Deaths Since 1922. 2023年1月3日 [2024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6月29日).
- ^ 首位登上世界屋脊的瑞士人.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
- ^ 郭超人. 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 新華網. 196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8).
- ^ Everest: A Mountaineering History. American Alpine Club. [202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1).
- ^ Fifty Years Later - An interview with Thomas Hornbe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utside.
- ^ Everest: The West Ridge, Anniversary Edi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azon
- ^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first woman to climb Mount Everest. The Independent. 2019-09-22 [202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 ^ Everest – First without oxyg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OVA Online. PBS. 2000.(英文)
- ^ Mount Everest summit attempt in winter to be first in 27 years if successful - ABC News. www.abc.net.au. 2020-01-15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伟大的跨越——中日尼三国健儿攀登珠峰纪实. 人民日報. 1988-05-05: 第3版.
- ^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纪念中国人首登珠峰五十周年. 人民網西藏頻道.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First American Women Climbs Mount Everest and Returns to Base Camp Without Oxygen. National Geographic. 2016年5月24日 [2023年9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6月9日).
- ^ Lydia One woman; one mountain. [202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 ^ 鍾建民 攀出自在人生.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前進8850. 我們的島. [202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1).
- ^ 劉克襄. 〈成為珠峰的一部分〉. 《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 遠流出版. 2010 [2020-05-28]. ISBN 978-957-32-66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5).
- ^ Peace at last for Sleeping Beauty. 《每日電訊報》. 2007-05-02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1) (英語).
- ^ Nuwer, Rachel. Death in the clouds: The problem with Everest's 200+ bodies. BBC Future. 2015-10-09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3).(英文)
- ^ Greenfeld, Karl. Adventure: Blind To Failure . Time Magazine. 2001-06-18 [202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1).(英文)
- ^ Everest: No room at the top. The Independent. 2006年5月21日 [2022年5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 ^ 本网专访首个登顶珠穆朗玛峰新疆人杨春风. [202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4).
- ^ She's feeling on top of the wor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洛杉磯時報》(英文)
- ^ 英国男子在珠峰冰湖内畅游1公里. 中國新聞網. 2010-05-24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 ^ Lewis Pugh. In the frozen waters of Everest, I learned the value of humility . 2010-07-17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9).(英文)
- ^ 首位港人攀南北坡征服珠峰. [201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她是世界第一位无氧登上珠峰 并活下来的美丽女性. [2017-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 ^ 與兩移植運動員登珠峰 吳俊霆冀引起器官捐贈關注. 星島日報.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 ^ 港女性第一人!女教師曾燕紅登珠峰頂圓夢.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
- ^ Double amputee Chinese stands atop Mt Everest; Nima Jangmu becomes first Nepali woman to climb Everest, Lhotse this season. The Himalayan Times. 2018-05-14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Woman climber Nima Jangmu Sherpa sets world record. The Himalayan Times. 2018-05-23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Kami Rita Sherpa betters his own world-record with yet another Everest ascent. The Himalayan Times (Nepal). 2019-05-21 [202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 ^ 詹喬愉挑戰聖母峰成功返台 分享登頂心路歷程. 聯合新聞網. 2019-06-04 [202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 ^ 昭編. 跨過屍體、超越巔峰!詹喬愉 征服8000公尺聖母峰的正妹登山家. 美麗佳人. [202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7).
- ^ 台灣第三位登頂聖母峰女性曾格爾,11天內成功連登洛子峰,以「四它」締造新紀錄. 法鼓山榮譽董事會. [2021-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3).
- ^ 曾燕紅再登聖母峰 創女性最快時間 較舊紀錄快13小時 「攀山不是為紀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明報新聞網[2021年05月29日]
- ^ 18歲曾朗傑偕父攻頂 成最年輕登珠峰港人. [2022-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 ^ Mount Everest Figh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Sherpas. 《國家地理》. 2013-05-01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英文)
- ^ John Powers; David Templem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ibet. Scarecrow Press. 2012: 620–621. ISBN 978-0-8108-6805-2.
- ^ Josep Maria Mallarach. Protected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and Spiritual Values. Kasparek Verlag. 2008: 68, 70–71. ISBN 978-3-925064-60-9.
- ^ 絨布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 [201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Rongbuk Monastery. [201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英文)
- ^ Norkey Tenzing Norkey; James Ramsey Ullman. Man of Everest: The Autobiography of Tenzing. Reprint Society. 1956 [201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英文)
- ^ 莊銘國. 典藏鈔票異數. 五南圖書. 2007: 24. ISBN 978-957-11-4346-0.
- ^ Details of the security features, size and images used on the $5 banknote..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英文)
- ^ Banknotes in circulation.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2017-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5).(英文)
- ^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1.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0: 366. ISBN 978-1-904994-58-9.(英文)
- ^ 《神鵰俠侶37・三世恩怨》:郭襄俏臉上一陣紅暈,笑問:「大和尚,你叫甚麼法名啊?」法王道:「我叫珠穆朗瑪。」珠穆朗瑪是西藏境內一座高山之名,此峰極高,天下第一,法王隨口說了出來,隱有武功高絕、無人可及之意。
外部連結
編輯- 弓玉; 俊月; 建軍; 宗玲. 珠穆朗玛峰高度之谜 (PDF). 《地球》. 2006, (01): 2–11 [2012-08-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2-16).
- 聖母峰名稱
- 人類攀登聖母峰不完全歷史. 新華網
- 聖母峰自助旅行常見問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景旅遊網
- Mount Everest and its ascent. 英國: 皇家地理學會.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