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冷戰之後)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包括公開或秘密的旨在更改、更替、延續外國政權的行為。
蘇聯解體後,美國依舊領導或支持了一些戰爭,並以此決定了一些國家的政權更迭。在這些衝突中,美國自稱的目標包括反恐,比如阿富汗戰爭,或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伊拉克戰爭。
1990年代
編輯1991年:伊拉克
編輯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及其後,美國發出信號鼓勵大家起義,反對薩達姆·胡笙。復興黨是伊拉克的執政黨,而薩達姆自1979年通過內部鬥爭上台以後,一直對伊拉克進行獨裁統治。1991年2月5日,喬治·H·W·布希(老布希)在美國之音上發表講話稱:「停止流血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伊拉克軍隊和伊拉克人民自己動手,迫使獨裁者薩達姆·胡笙退位,然後遵從聯合國決議,重新加入愛好和平國家的大家庭。」[1][2]1991年2月24日,即停火協議簽署幾天後,中情局資助和運營的電台「自由伊拉克之聲」(Voice of Free Iraq),號召伊拉克人民起來反對薩達姆。[3]海灣戰爭於1991年3月1日結束,第二天布希再次呼籲推翻薩達姆·胡笙。[4]美國希望發生政變,但戰爭剛結束,伊拉克各地就爆發了一系列起義。[5]:XX兩次最大的叛亂是由北部的伊拉克庫德人和南部的什葉派民兵領導的。叛軍以為他們會得到美國的直接援助,但美國並未打算向叛軍提供援助。什葉派的起義被伊拉克軍隊鎮壓,而佩什梅格則較為成功,使伊拉克庫德人獲得了自治權。布希政府在鼓勵叛軍起義之後並沒有幫助他們,因此遭到了嚴厲批評。美國擔心,如果薩達姆倒台,伊拉克垮台,伊朗將實力大增。[6]科林·鮑威爾在談到他擔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時寫道:「我們的實際意圖是讓巴格達有足夠的力量生存下來,以作為對伊朗的威脅,因為伊朗仍然對美國懷有強烈的敵意。」[4]與此同時,老布希說,美國從未打算幫助任何人。[7]
聯合國安理會最初於1990年8月根據第661號決議[8]對伊拉克實施制裁,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迫使伊拉克撤出被占領的科威特,但伊拉克拒絕撤軍,導致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9]戰後,美國政府主張修訂製裁條款,包括將制裁與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聯繫起來,並取得了成功——聯合國安理會於1991年4月通過了第687號決議,儘管取消了此前的食品禁令。[10][11]美國官員在1991年5月表示,除非薩達姆被趕下台,否則制裁不會解除。[12][13][14]當時人們普遍預計,薩達姆·胡笙的伊拉克政府面臨崩潰。[5]:XV[15]在接下來的總統任期中,美國官員沒有明確堅持政權更迭,但採取的立場是,制裁可以取消,前提是伊拉克當時所違反的所有聯合國決議都需要得到遵守,不僅包括聯合國武器核查,還包括那些與該國人權記錄相關的決議。[16]制裁對伊拉克平民的影響,包括兒童死亡率,當時是有爭議的。儘管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制裁導致兒童死亡率大幅上升,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被廣泛引用的數據是伊拉克政府捏造的,「在1990年之後和制裁期間,伊拉克的兒童死亡率並沒有大幅上升。」[17][18][19][20][21]
1991年:海地
編輯1990-1991年的大選被廣泛認為是海地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22]但八個月之後,新當選的總統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海地武裝部隊推翻。有人指控,中情局「至少從1980年代中期到政變之前,都在向被認定為毒販的政變政權主要成員提供信息。」[23]:303-332政變領導人拉烏爾·塞德拉斯和米歇爾·弗朗索瓦都曾在美國接受軍事訓練。[23]:321
1992-1996年:伊拉克
編輯中情局發動了一場針對伊拉克政府的政變行動,代號為DBACHILLES,並在行動中招募了伊亞德·阿拉維。阿拉維領導了一個反對薩達姆·胡笙政府的伊拉克人組織,名為伊拉克民族協議。該組織中有伊拉克軍事和情報官員,但被忠於伊拉克政府的人滲透了。[24][25][26]在1992至1995年間,中情局同樣是利用伊亞德·阿拉維及其組織,在巴格達指揮了一場政府破壞和轟炸行動。[27]中情局的爆炸活動可能只是對中情局地面資源網絡行動能力的測試,而不是打算發動政變本身。[27]不過,阿拉維曾在1996年企圖發動政變推翻薩達姆·胡笙。政變沒有成功,但伊亞德·阿拉維後來被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任命為伊拉克總理。2003年3月由美國領導的盟軍入侵和占領伊拉克之後,成立了該委員會。[28]
1994-1995年:海地
編輯1991年右翼軍政府發動政變接管海地後,美國最初與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老布希政府支持該右翼軍政府;但1992年美國大選後,比爾·柯林頓上台。柯林頓支持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重新掌權,其政府也積極推動海地民主回歸。這最終促成了聯合國安理會第940號決議,該決議授權美國領導入侵海地並恢復阿里斯蒂德的權力。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主導了一次外交努力。[29]然後美國向海地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海地獨裁者拉烏爾·塞德拉斯,要麼和平退休並讓阿里斯蒂德重新掌權,要麼被入侵並被迫退出。塞德拉斯屈服了;但他並沒有立即解散武裝部隊。抗議者與軍隊和警察發生了衝突。[30]美國派出軍隊制止暴力,並很快平息。阿里斯蒂德於1994年10月重掌國家政權。[31]1995年3月31日,柯林頓和他主持了儀式,維護民主行動正式結束。[來源請求]
1996-1997年:薩伊
編輯由於冷戰結束,美國在薩伊減少了對蒙博托·塞塞·塞科的支持。[32][33][34]1990年,盧安達愛國陣線(FPR)入侵盧安達,開始了盧安達內戰,最終導致盧安達對圖西族人的種族滅絕,並導致超過150萬難民逃往薩伊。[35]:45在薩伊,圖西族難民與非難民、胡圖族難民及其它族群之間爆發了衝突。作為回應,盧安達在薩伊組建了圖西族民兵武裝,[35]:48使得民兵與薩伊政府之間關係緊張,並導致了1996年8月31日的班亞穆倫格叛亂(Banyamulenge Rebellion),[35]:49進而導致反對蒙博托的圖西族和非圖西族民兵加入了由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AFDL)。[36]由此開始了第一次剛果戰爭,參戰方包括盧安達、烏干達、蒲隆地,以及後來加入的由安哥拉支持的AFDL。反蒙博托勢力得逞,蒙博托逃離該國。
美國在剛果戰爭之前和戰爭期間暗中支持盧安達。美國認為是時候出現「新一代非洲領導人」了,例如烏干達的保羅·卡加梅和約韋里·穆塞韋尼,這也是美國此前停止支持蒙博托的部分原因。[37]美國派兵訓練FPR,並在1995年戰前將FPR指揮官帶到美國進行訓練。戰爭期間,一群非洲裔美國僱傭兵加入了布卡武的叛軍,他們自稱是在一個非官方的美方任務中招募的。中情局與美軍在烏干達建立了通訊,戰爭期間,多架飛機降落在基加利和恩德培,聲稱是「為種族滅絕受害者提供援助」;然而,有人指控他們為FPR帶來了軍事和通訊用品。與此同時,美國還從國際救援委員會(IRC)獲得了反蒙博托的支持。[38]
1997-1998年:印度尼西亞
編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印尼獨裁總統蘇哈托對該國的統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這讓柯林頓政府看到了推翻他的機會。蘇哈托努力建立貨幣發行局以穩定印尼盾,但美國官員卻試圖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來反對這項舉措,以加劇印尼貨幣危機,從而引發不滿。IMF總裁米歇爾·康德蘇吹噓說:「我們為迫使蘇哈托總統辭職創造了條件。」美國前國務卿勞倫斯·伊格爾伯格後來評論道:「我們非常聰明,因為我們支持IMF推翻[蘇哈托]。這是否是明智的做法是另一個問題。我不是說蘇哈托先生應該留任,但我更希望他下台,並不是因為IMF將他趕出去。」[39][40]在隨後的危機中,有數千人喪生。[來源請求]
2000年代
編輯2000年:南聯盟
編輯隨著2000年南斯拉夫大選結果的相關問題[哪個/哪些?],美國國務院通過半官方機構提供宣傳材料和諮詢服務,來大力支持Otpor!等反對派團體。[41]美國的參與,有助於通過曝光、資源、精神與物質獎勵、技術援助和專業建議,來加速和組織異議。[42]時任總統在2000年南斯拉夫大選中失敗,在米洛塞維奇拒絕承認選舉結果之後,推土機革命在2000年10月5日推翻了他,而美國的活動則是導致這一系列事件的因素之一。[42]
2001-2021年:阿富汗
編輯自1996年以來,阿富汗一直處於塔利班所領導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控制之下,這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承認的、由舒拉理事會管理的單一制迪奧班迪-伊斯蘭神權酋長國。[43]2001年10月7日,即蓋達組織發動九一一襲擊事件四周後,美國入侵阿富汗並開始對該國進行轟炸。喬治·沃克·布希(小布希)說,目標是抓獲蓋達組織領導人奧薩馬·賓·拉登,並將其繩之以法。雖然劫機者都不是阿富汗國籍,但襲擊是在坎大哈策劃的。[44]:473-478、490
10月11日,即轟炸開始四天後,布希聲稱如果塔利班將賓·拉登交給美國,轟炸可以停止,而塔利班曾為蓋達組織提供了避風港。「如果你今天對他和他的人民嗤之以鼻,我們將重新考慮我們正在對你的國家所做的事情。」布希對塔利班說,「你還有第二次機會。把他帶來,還有他的首領和副手,以及其他暴徒和罪犯。」[45]10月14日,布希拒絕了塔利班提出的討論將賓·拉登送往第三國的提議。[46]英國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從準備入侵一開始,就提供軍事行動支持,兩國與北方聯盟的反塔利班阿富汗武裝進行合作。[47]美國旨在摧毀蓋達組織,並將塔利班政權趕下台,[48]但也試圖阻止北方聯盟控制阿富汗,認為該聯盟的統治會疏遠該國的普什圖人多數。[49] 中情局局長喬治·特尼特認為,美國應該瞄準蓋達組織,但「不針對塔利班」,因為塔利班與巴基斯坦關係很好,攻擊他們可能會危及與巴基斯坦的關係。[50]
到10月底,出現了另一個目標:消除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權力。[來源請求]
2001年12月6日至17日,一隊北方聯盟的戰鬥機在美國特種部隊的指揮下,在阿富汗東部托拉博拉的洞穴群中追捕賓拉登,但美國沒有派出自己的部隊參加這次行動,而賓·拉登則逃往鄰國巴基斯坦。[51]當月,阿富汗塔利班伊斯蘭酋長國倒台,[47]並被阿富汗臨時政府所取代,然後是2002年的阿富汗過渡伊斯蘭國,最後是2004年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2011年5月,海豹突擊隊的一個小組突襲了賓·拉登位於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秘密住所,並將其擊斃,此時距最初的入侵已將近十年。[47]儘管賓·拉登已死,美國仍舊留在阿富汗,支持哈米德·卡爾扎伊和阿什拉夫·甘尼政府。[52]
唐納·川普總統於2020年2月與塔利班達成一致,讓美軍撤出阿富汗。[53]2021年4月,其繼任者喬·拜登宣布將於當年8月全面撤軍。[54]隨後塔利班重新掌權。[47]
2003-2021年:伊拉克
編輯1998年,作為一項非秘密措施,美國頒布了《伊拉克解放法案》,其中部分規定,「美國的政策應當支持推翻薩達姆·胡笙所領導的政權的各種努力,」並撥款用於美國援助「伊拉克民主反對派組織」。[55][56]小布希當選後,他開始對伊拉克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57]在九一一襲擊之後,布希政府聲稱伊拉克當時的統治者薩達姆·胡笙與蓋達組織有聯繫,並支持恐怖主義。該政府還表示,薩達姆暗中繼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儘管兩者都沒有確鑿的證據。[58][59][60][61][62]伊拉克也是布希在其邪惡軸心演說中所指出的三個國家之一。[63]2002年國會通過了《伊拉克決議》,授權總統「使用任何必要手段」對付伊拉克。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入侵伊拉克,並推翻了伊拉克政府。[64]美國抓獲並幫助起訴了薩達姆,後來薩達姆被絞死。美國和伊拉克新政府在入侵之後也打擊了叛亂。2011年12月,美國從衝突中撤軍,[65]但又在2014年返回,以幫助阻止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的崛起。[66]
軍隊的「作戰任務」於2021年12月9日結束。[67]
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
編輯在吉爾吉斯斯坦,阿斯卡爾·阿卡耶夫政府1990年開始執政,其腐敗和專制主義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最終政府被推翻,並舉行了自由選舉。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政府通過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署、自由電台和自由之家向反對派抗議者提供援助,資助了該國唯一一家不受政府控制的印刷媒體公司。當國家切斷了該公司的電源時,美國大使館提供了應急發電機。還有其它反對派團體和一家反對派電視台也獲得了美國政府和美國非政府組織的資助。[68]
2006-2007年:巴勒斯坦領土
編輯哈馬斯在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選舉中贏得了56%的席位,但布希政府對哈馬斯組建的政府感到不滿。[69]美國政府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法塔赫派系施壓,以顛覆伊斯梅爾·哈尼亞總理的哈馬斯政府,並提供資金,[70][69]包括一項秘密訓練和軍備計劃,該計劃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國會資金。這筆資金最初被國會阻止了,因為國會擔心提供給巴勒斯坦人的武器以後可能會被用來對付以色列,但布希政府繞過了國會。[71][72][73]
法塔赫發動了對哈尼亞政府的戰爭。當時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試圖通過談判達成雙方休戰,以避免發生大規模的巴勒斯坦內戰,但美國政府向法塔赫施壓,要求其拒絕沙特的計劃,並繼續努力推翻哈馬斯政府。[71]最終,哈馬斯政府未能統治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法塔赫撤退到西岸,哈馬斯撤退並控制了加薩走廊。[71][74]
2005-2009年:敘利亞
編輯2005年,在反恐戰爭中經過一段時期的合作之後,布希政府凍結了與敘利亞的關係。根據維基解密公布的美國電報,美國國務院隨後開始向反對派團體提供資金,其中包括向反政府衛星頻道巴拉達電視台和流亡組織敘利亞正義與發展運動提供至少600萬美元,但這遭到了該頻道的否認。[75][76][77]歐巴馬政府的此項秘密支持至少持續到了2009年4月,當時美國外交官表示擔心這筆資金將破壞美國與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重建關係的嘗試。[75]
2010年代
編輯2011年:利比亞
編輯自1969年以來,利比亞一直由穆安瑪爾·格達費領導。2011年2月在「阿拉伯之春」中,爆發了一場針對格達費的革命。革命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2月27日在該市成立了臨時政府)開始,並蔓延到了首都的黎波里,引發了第一次利比亞內戰。3月1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973號決議》獲得通過,授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護平民。[78]兩天後,法國、美國和英國以奧德賽黎明行動開始了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美國和英國海軍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巡弋飛彈,[79]法國和英國空軍在利比亞發起了空襲,[80]聯軍進行了海上封鎖。[81]來自歐洲和中東的27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很快加入了北約領導的干預行動,稱為統一保護者行動。格達費政府於8月垮台,使全國過渡委員會成為事實上的政府,並得到聯合國的承認。10月,全國過渡委員會的部隊抓獲並殺死了格達費,北約停止了行動。[來源請求]
2016年4月,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表示,其總統任期「最嚴重的錯誤」是,「在干預利比亞時,沒有為日後做出計劃,我認為應當做出這種計劃。」[82]
2012-2017年:敘利亞
編輯2011年初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後在2011年4月,三位美國參議員:共和黨人約翰·麥肯和林賽·格雷厄姆,以及獨立人士喬·利伯曼,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敦促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明確表示」巴夏爾·阿塞德總統「該下台了」。[83]2011年8月,美國政府呼籲阿塞德「下台」,並對敘利亞政府實施石油禁運。[84][85][86]從2013年開始,美國向敘利亞經過審查的溫和叛亂分子提供培訓、武器和現金,[87][88]也在2014年向最高軍事委員會提供了這些援助。[89][90]2015年,歐巴馬重申「阿塞德必須下台」。[91]
2017年3月,妮基·黑利大使告訴一群記者,美國在敘利亞的首要任務不再是「讓阿塞德下台」。[92]當天早些時候,在安卡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還表示,「阿塞德總統的長期地位將由敘利亞人民決定。」[93]雖然美國國防部援助以庫德人為主的叛亂分子,打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的計劃仍在繼續,但2017年7月透露,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已下令「逐步取消」中情局對反阿塞德叛軍的支持。[94]
2019年:委內瑞拉
編輯2019年1月23日,委內瑞拉全國代表大會主席胡安·瓜伊多被宣布為該國代理總統,對尼古拉斯·馬杜洛的總統職位提出異議,引發了總統危機。宣布後不久,美國與盟國和其它幾個國家一起,承認瓜伊多為委內瑞拉合法總統。[95]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4月份表示,無論是通過外交還是其它手段,美國都已決定讓馬杜洛下台,並且「所有選項」都擺在桌面上。[96]美國國務卿麥克·龐培歐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採取軍事行動。[97]2019年12月龐培歐表示,美國沒有計劃對委內瑞拉進行軍事干預,稱「我們已經說過所有選擇都擺在桌面上」,但「我們從歷史中學到,使用武力的風險是巨大的」。[98]美洲對話智庫主席麥可·希夫特表示:「美國對委內瑞拉的軍事行動,將與川普政府從敘利亞或阿富汗撤軍的動作相反。」[99]
據法新社獲得的一份備忘錄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將挪用4190萬美元用來宣傳瓜伊多。其中1940萬美元用於瓜伊多員工的工資和津貼,包括他們的差旅費,以及「用於確保全面部署一個透明的財務管理系統和民主過渡其它必要活動的其它必要費用」;200萬美元用於支持反對派與馬杜洛政府的談判。[100]2019年8月,為了將馬杜洛趕下台,川普政府對委內瑞拉實施了新的額外制裁,下令凍結委內瑞拉政府在美國的所有資產,並禁止與美國公民和公司進行交易。[101][102]
參考資料
編輯- ^ CRS Report: Iraq's Opposition Movements [CRS報告:伊拉克的反對運動]. 美國科學家聯盟. [201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英語).
- ^ CNN Presents The Unfinished War: The Legacy of Desert Storm [CNN展示未完成的戰爭:沙漠風暴的遺產]. CNN. 2001-01-05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4) (英語).
- ^ Fisk, Robert. 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 [文明大戰:征服中東]. 倫敦: 克諾夫出版社. 2006: 646. ISBN 1-84115-007-X (英語).
- ^ 4.0 4.1 Embry, Jason. Uprising in Iraq may be slow because of U.S. inaction in 1991 [由於美國在1991年的不作為,伊拉克的起義可能會更慢]. 西雅圖郵訊報. 2003-04-04 [201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英語).
- ^ 5.0 5.1 卡南·馬基亞. Republic of Fear: The Politics of Modern Iraq, Updated Edition [恐懼共和國:現代伊拉克的政治,更新版] . 加州大學出版社. 1998. ISBN 978-0-520-92124-5 (英語).
- ^ A Long-Awaited Apology for Shiites, but the Wounds Run Deep [期待已久的什葉派道歉,但傷口很深]. 紐約時報. 201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6) (英語).
- ^ McDonald, Dian. US Forces Won't Intervene in Iraq's Civil War. "President Bush firmly reiterated that he does not want US military forces to be involved in Iraq's internal turmoil". [美軍不會干預伊拉克內戰。「布希總統堅定地重申,他不希望美軍介入伊拉克的內部動亂。」]. 美國科學家聯盟. 1991-04-04 (2008-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英語).
-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61 of adopted 6 August 6, 1991 [1991年8月6日通過的聯合國安理會第661號決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7) (英語).
- ^ Selden, Zachary. Economic Sanctions as Instrument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經濟制裁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1999: 88-89. ISBN 978-0-275-96387-3 (英語).
- ^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7 [聯合國安理會第687號決議] (PDF). 聯合國. 1991-04-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0-20) (英語).
- ^ |Rieff, David. Were Sanctions Right? [制裁對嗎?]. 紐約時報雜誌. 200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英語).
- ^ Tyler, Patrick E. AFTER THE WAR; Bush Links End of Trading Ban To Hussein Exit [戰爭結束後;布希將結束貿易禁令與薩達姆下台聯繫起來]. 紐約時報. 199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7) (英語).
"My view is we don't want to lift these sanctions as long as Saddam Hussein is in power." said President George H. W. Bush.[「我的觀點是,只要薩達姆·胡笙掌權,我們就不想解除這些制裁。」喬治·H·W·布希總統說。]
- ^ U.S. Taking Tough Stand Against Saddam Hussein [美國對薩達姆·胡笙採取強硬立場]. 合眾國際社. 199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英語).
- ^ Gordon, Joy. Invisible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raq Sanctions [隱形戰爭:美國與伊拉克制裁].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 (英語)Additional U.S. government officials' statements setting Saddam Hussein's ouster a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cessation of sanctions against Iraq, including statements by Robert Gates, Director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其他美國政府官員關於將薩達姆·胡笙下台作為停止對伊拉克制裁先決條件的聲明,包括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的聲明]
- ^ 參閱:A Gulf War Exclusive: President Bush Talking with David Frost [海灣戰爭獨家:布希總統與大衛·弗羅斯特的談話]. YouTube. [2017-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英語).
George H. W. Bush: Everybody felt that Saddam Hussein could not stay in office—certainly not stay in office as long as he's stayed in office. I miscalculated—I thought he'd be gone. But I wasn't alone! People in the Arab world felt, with unanimity, that he would be out of there. I think all observers felt that (event occurs at 45:14).[(老布希:)每個人都認為薩達姆·胡笙不能留任——當然,我是說如果他還在任的話。我估計錯了——我以為他會離開。但並不是我一個這樣看!阿拉伯世界的人們一致認為他會離開那裡。我想所有的觀察者都這樣認為。(出現在45:14)]
- ^ Autopsy of a Disaster: The U.S. Sanctions Policy on Iraq [災難的屍體解剖:美國對伊拉克的制裁政策]. 公共準確性研究所. 1998-11-13 [2017-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英語).例如,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在1997年3月表示:「我們不可動搖的觀點是,伊拉克必須證明其和平意圖。要做到這一點,它只能遵守它所涉及的所有安理會決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山迪·柏格在1997年11月表示:「薩達姆·胡笙遵守——必須遵守所有相關的安理會決議,這是自布希政府以來美國的一貫立場。」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比爾·理查森在1997年12月表示:「我們的政策很明確。我們認為薩達姆·胡笙應該遵守安理會的所有決議,其中包括1137號決議、那些與特委會檢查員相關的決議、那些與人權問題相關的決議、那些與科威特戰俘相關的決議、那些與他自己人民待遇相關的決議。我們認為存在國際行為標準。」
- ^ Iraq surveys show 'humanitarian emergency [伊拉克調查顯示「人道主義緊急狀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199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6) (英語).
- ^ 麥可·魯賓. Sanctions on Iraq: A Valid Anti-American Grievance? [對伊拉克的制裁:有效的反美申訴?]. 中東國際事務評論. 2001-12, 5 (4): 1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8) (英語).
- ^ Spagat, Michael. Truth and death in Iraq under sanctions [伊拉克制裁下的真相與死亡] (PDF). Significance. 2010-09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7-11) (英語).
- ^ Dyson, Tim; Cetorelli, Valeria. Changing views on child mortality and economic sanctions in Iraq: a history of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改變對伊拉克兒童死亡率與經濟制裁的看法:謊言、該死的謊言與統計數據的歷史]. BMJ Global Health. 2017-07-01, 2 (2): e000311. ISSN 2059-7908. PMC 5717930 . PMID 29225933. doi:10.1136/bmjgh-2017-000311 (英語).
- ^ Saddam Hussein said sanctions killed 500,000 children. That was 'a spectacular lie'. [薩達姆·胡笙說,制裁導致500,000名兒童死亡。那是一個「驚人的謊言」。]. 華盛頓郵報. [201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英語).
- ^ French, Howard W. Haitians Overwhelmingly Elect Populist Priest to the Presidency [海地人以壓倒性多數選舉民粹主義牧師擔任總統]. 紐約時報. 1990-12-18 [2019-12-0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英語).
- ^ 23.0 23.1 Whitney, Kathleen Marie. Sin, Fraph, and the CIA: U.S. Covert Action in Haiti [SIN、FRAPH與CIA:美國在海地的秘密行動].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Law and Trade in the Americas. 1996, 3 (2) (英語).
- ^ 前情報官員協會, US Coup Plotting in Iraq [美國在伊拉克策劃政變], 2003-05-19 [2022-08-07], Weekly Intelligence Notes 1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英語)
- ^ The CIA And the Coup That Wasn't [中情局與未遂政變]. 華盛頓郵報. 2003-05-16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英語).
- ^ With CIA's Help, Group in Jordan Targets Saddam; U.S. Funds Support Campaign To Topple Iraqi Leader From Afar [在中情局幫助下,在約旦的組織瞄準薩達姆;美國資助從境外推翻伊拉克領導人的活動]. 華盛頓郵報. 1996-06-23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3) (英語).
- ^ 27.0 27.1 Brinkley, Joel. Ex-C.I.A. Aides Say Iraq Leader Helped Agency in 90's Attacks [前中情局助手說伊拉克領導人在90年代的襲擊中幫助組織]. 紐約時報. 2004-06-09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英語).
The Iraqi government at the time claimed that the bombs, including one it said exploded in a movie theater, resulted in many civilian casualties ... One former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officer who was based in the region, Robert Baer, recalled that a bombing during that period 'blew up a school bus; school children were killed.' Mr. Baer ... said he did not recall which resistance group might have set off that bomb. Other former intelligence officials said Dr. Allawi's organization was the only resistance group involved in bombings and sabotage at that time. But one former senior intelligence official recalled that 'bombs were going off to no great effect.' 'I don't recall very much killing of anyone,' the official said.[當時的伊拉克政府聲稱,這些炸彈造成了許多平民傷亡,其中一枚炸彈據說是在電影院爆炸的……駐該地區的一名前中央情報局官員羅伯特·貝爾回憶說,其間的一次爆炸「摧毀了一輛校車;學童喪生。」貝爾先生……說他不記得那枚炸彈可能是哪個抵抗組織引爆的。其他前情報官員說,阿拉維博士的組織是當時唯一參與爆炸和破壞活動的抵抗組織。但一位前高級情報官員回憶說,「炸彈爆炸沒有造成多大影響。」「我不記得有很多人喪生」,該官員說。]
- ^ Allawi, Who Battled Hussein, to Lead Iraq After U.S. Handover [與薩達姆作戰的阿拉維在美國移交後成為伊拉克領導人]. [2004-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19) (英語).
- ^ Dowd, Maureen. MISSION TO HAITI: THE DIPLOMAT; Despite Role as Negotiator, Carter Feels Unappreciated [海地使命:外交家;儘管是談判者的角色,卡特仍感到不被重視]. 紐約時報. 1994-09-21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5) (英語).
- ^ Walter E. Kretchik; Robert F. Baumann; John T. Fishel.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U.S. Army in Operation Uphold Democracy [美國陸軍維護民主行動簡史]. 萊文沃思堡: 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出版社. 1998: 96、98 (英語).
- ^ Von Hippel, Karin. Democracy by Force [武力民主] . 英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 96 (英語).
- ^ Gribbin, Robert E. In the Aftermath of Genocide: the U.S. Role in Rwanda [種族滅絕之後:美國在盧安達的角色]. 紐約: iUniverse. 2005: 190 (英語).
- ^ Vlassenroot, Koen. Citizenship, Identity Formation & Conflict in South Kivu: The Case of the Banyamulenge [南基伍的公民身份、身份形成與衝突:班亞穆倫格案例]. 非洲政經評論. 2002: 508 (英語).
- ^ Lemarchand, René. The Dynamics of Violence in Central Africa [中非暴力動態]. 費城: 賓夕法尼亞大學. 2009: 32 (英語).
- ^ 35.0 35.1 35.2 Reyntjens, Filip. The Great African War: Congo and Regional Geopolitics, 1996–2006 [非洲大混戰:剛果與地區地緣政治,1996-2006]. 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9 (英語).
- ^ Pomfret, John. Rwandans Led Revolt in Congo; Defense Minister Says Arms, Troops Supplied for Anti-Mobutu Drive [盧安達人在剛果領導起義;國防部長說,為反蒙博托行動提供了武器和部隊]. 華盛頓郵報. 1997-07-09: A1 (英語).
- ^ Kennes, Erik.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Structures of Greed, Networks of Need [剛果民主共和國:貪婪的結構、需求的網絡]. Cynthia J. Arnson; I. William Zartman (編). Rethinking the Economics of War [重新思考戰爭經濟學].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2005: 147 (英語).
- ^ Prunier, Gerard. Africa's World War: Congo, the Rwandan Genocide, and the Making of a Continental Catastrophe [非洲的世界大戰:剛果、盧安達種族滅絕與製造非洲災難]. 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118、126-127 [2022-08-07]. ISBN 978-0-19-97058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2) (英語).
- ^ Hanke, Steve. 20th Anniversary,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linton, The IMF And Wall Street Journal Toppled Suharto [亞洲金融危機20周年:柯林頓、IMF和華爾街日報推翻了蘇哈托]. 福布斯. 2017-07-06 [201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英語).
- ^ Tyson, James L. 'Dollar diplomacy' rises again as foreign-policy tool [「美元外交」作為外交政策工具再次崛起].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1999-02-10 [201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5) (英語).
- ^ Nicholas Thompson. This Ain't Your Momma's CIA [這不是你媽媽的中情局]. 華盛頓月刊.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9) (英語).
- ^ 42.0 42.1 Ray Jennings. 346. Serbia's October Revolution: Evaluating International Efforts Promoting Democratic Breakthrough [346. 塞爾維亞的十月革命:評估促進民主突破的國際努力]. Global Europe Program. 2011 [2016-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英語).
- ^ Gunaratna, Rohan; Woodall, Douglas. Afghanistan After the Western Drawdown [西方撤軍後的阿富汗]. 2015: 117 (英語).
- ^ 史蒂夫·柯爾. Ghost War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CIA, Afghanistan, and Bin Laden, from the Soviet Invasion to September 10, 2001 [[[:幽靈戰爭|幽靈戰爭]]:中情局、阿富汗和賓·拉登的秘密歷史,從蘇聯入侵到2001年9月10日]. 企鵝出版集團. 2004. ISBN 9781594200076 (英語).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 ^ Tyler, Patrick E.; Bumiller, Elisabeth. President Hints He Will Halt War if bin Laden Is Handed Over [總統暗示如果交出賓·拉登他將停止戰爭]. 紐約時報. 2001-10-12 [2021-08-22].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7) (英語).
- ^ Harris, John F. Bush Rejects Taliban Offer On Bin Laden [布希拒絕了塔利班對賓·拉登問題的提議]. 華盛頓郵報. 2001-10-15 [2021-08-22] (英語).
- ^ 47.0 47.1 47.2 47.3 McCann, Jaymi. Why the US invaded Afghanistan - and a timeline of what happened from 2001 until now [美國為何入侵阿富汗——以及從2001年至今所發生事情的時間表]. i. 2021-08-17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英語).
- ^ Wright et al. 2010,第41頁.
- ^ 鮑勃·伍德沃德. Bush at War [戰爭中的布希]. 2002: 122. ISBN 0-7432-0473-5 (英語).
The U.S. action would not succeed if the Northern Alliance took over or even seemed to take over the country. The Pashtun majority would not accept that.[如果北方聯盟接管,甚至是似乎接管該國,美國的行動都不算成功。普什圖人多數不會接受這一點。]
- ^ 鮑勃·伍德沃德. Bush at War [戰爭中的布希]. 2002: 123. ISBN 0-7432-0473-5 (英語).
'We want to hold off on the Taliban,' Tenet continued, 'So as not to destabilize Pakistan a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Pakistan.' There was still sufficient support for the Taliban in Pakistan that a military campaign conspicuously against the Taliban could undermine Musharraf.[「我們希望不針對塔利班,」特內特繼續說,「以免破壞巴基斯坦的穩定以及我們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塔利班在巴基斯坦仍有足夠的支持,明顯針對塔利班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削弱穆沙拉夫。]
- ^ Corera, Gordon. Bin Laden's Tora Bora escape, just months after 9/11 [九一一幾個月之後,賓·拉登逃離托拉博拉]. BBC新聞. 2011-07-21 [2021-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0) (英語).
- ^ Gossman, Patricia. How US-Funded Abuses Led to Failure in Afghanistan [濫用美國資助如何導致在阿富汗的失敗]. 人權觀察. 2021-07-06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英語).
- ^ Knutson, Jacob. Trump officials back away from 2020 Taliban peace deal after withdrawal chaos [在撤軍混亂後,川普的官員退出2020年塔利班和平協議]. Axios. 2021-08-20 [202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英語).
- ^ Tabahriti, Sam. Joe Biden's withdrawal explained, and how long it took Taliban to gain power [喬·拜登解釋撤軍,塔利班掌權需要多久]. i. 2021-08-19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英語).
- ^ IRAQ LIBERATION ACT OF 1998 [1998年伊拉克解放法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英語).
- ^ Public Law 105-338 [公法105-338] (PDF). 1998-10-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22) (英語).
- ^ Republican Platform 2000 [共和黨綱領2000]. CNN. [2006-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1) (英語).
- ^ 鮑勃·伍德沃德. Plan of Attack [進攻計劃] . 西蒙與舒斯特. 2004-04-21: 9-23. ISBN 978-0-7432-6287-3 (英語).
- ^ Ferran, Lee. Iraqi Defector 'Curveball' Admits WMD Lies, Is Proud of Tricking U.S. [伊拉克叛逃者「曲線球」承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謊言,以欺騙美國為傲]. ABC新聞. 2011-02-15 (英語).
- ^ Connolly, Kate. I am not convinced, Fischer tells Rumsfeld [我不相信,菲希爾告訴拉姆斯菲爾德] . 每日電訊報. 2003-02-10.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英語).
- ^ Blix, H. Transcript of Blix's U.N. presentation [布利克斯在聯合國的演講稿]. CNN. 2003-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9) (英語).
- ^ Smith, Jeffrey R. Hussein's Prewar Ties To Al-Qaeda Discounted [薩達姆在戰前與蓋達組織的聯繫有水分]. 華盛頓郵報. 2007-04-06: A01 [2007-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1) (英語).
- ^ President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總統發表國情咨文]. 國家文書暨檔案總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2) (英語).
- ^ Tyler, Patrick E. A nation at war: The attack; U.S. and British troops push into Iraq as missiles strike Baghdad compound [戰爭中的國家:進攻;隨著飛彈襲擊巴格達大院,美英軍隊進入伊拉克]. 紐約時報. 2003-03-21: B8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英語).
- ^ US lowers flag to end Iraq war [美國降旗以結束伊拉克戰爭]. 獨立報. 美聯社. 2011-12-15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1) (英語).
- ^ Timeline: the Rise, Spread, and Fall of the Islamic State [時間表:伊斯蘭國的興起、擴張和衰落].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3) (英語).
- ^ Kullab, Samya. US formally ends combat mission in Iraq [美國正式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 軍事時代. 美聯社. 2021-12-09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英語).
- ^ Shishkin, Philip. In Putin's Backyard, Democracy Stirs -- With U.S. Help [普京的後院,民主激盪——在美國的幫助下]. 華爾街日報. 2005-02-25 [2022-03-16]. ISSN 0099-96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9) (英語).
- ^ 69.0 69.1 Diplomats Fear US Wants to Arm Fatah for 'War on Hamas' [外交官擔心美國想武裝法塔赫進行「對哈馬斯的戰爭」]. 泰晤士報. 2006-11-18 (英語).
- ^ Israel, US, and Egypt Back Fatah's Fight Against Hamas [以色列、美國和埃及支持法塔赫與哈馬斯作戰]. 基督科學箴言報. 2007-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6) (英語).
- ^ 71.0 71.1 71.2 Rose, David. The Gaza Bombshell [加沙重磅炸彈]. 名利場 (雜誌). 2008-03-03 [202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英語).
- ^ Report: Hamas boycott could be counter-productive [報告:哈馬斯的抵制可能適得其反]. The Middle East Online. 2007-01-31 [202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0) (英語).
- ^ U.S. Training Fatah in Anti-Terror Tactic – Underlying Motive Is to Counter Strength of Hamas, Analysts Say [分析人士說,美國在反恐戰術中訓練法塔赫的根本動機是對抗哈馬斯的力量]. 舊金山紀事報. 200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英語).
- ^ Report: Hamas boycott could be counter-productive [報告:哈馬斯的抵制可能適得其反]. The Middle East Online. 2007-01-31 [2022-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30) (英語).
But the secret plan backfired, resulting in a further setback fo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under Bush. Instead of driving its enemies out of power, the U.S.-backed Fatah fighters inadvertently provoked Hamas to seize total control of Gaza.[但秘密計劃適得其反,導致布希領導下的美國外交政策進一步受挫。美國支持的法塔赫戰士非但沒有將其敵人趕下台,反而無意中激怒了哈馬斯,使其奪取了對加沙的完全控制。]
- ^ 75.0 75.1 Whitlock, Craig. U.S. secretly backed Syrian opposition groups, cables released by WikiLeaks show [維基解密公布的電報顯示,美國秘密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團體]. 華盛頓郵報. 2011-04-17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英語).
- ^ Bandeira, Luiz Alberto Moniz. The Second Cold War: Geopolitics and the Strategic Dimensions of the USA [第二次冷戰:地緣政治與美國的戰略維度].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17-05-30: 54-55. ISBN 978-3-319-54888-3 (英語).
- ^ Morrison, Sarah. UK-based Syrian TV station denies secret funding from US government [總部位於英國的敘利亞電視台否認美國政府的秘密資助]. 倫敦: 獨立報. 2011-04-19 [202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英語).
- ^ Security Council Approves 'No-Fly Zone' over Libya, Authorizing 'All Necessary Measures' To Protect Civilians in Libya, by a Vote of Ten For, None Against, with Five Abstentions [安理會以十票贊成、零票反對、五票棄權,批准利比亞「禁飛區」,授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 聯合國. 2011-03-17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9) (英語).
- ^ Libya Live Blog - March 19 [利比亞直播博客 - 3月19日]. 半島電視台. 2011-03-19 [202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0) (英語).
- ^ Libya: US, UK and France attack Gaddafi forces [利比亞:美、英、法國進攻格達費部隊]. BBC新聞. 2011-03-20 [201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0) (英語).
- ^ French Fighter Jets Deployed over Libya [法國在利比亞部署戰鬥機]. CNN. 2011-03-19 [201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2) (英語).
- ^ Tierney, Dominic. The Legacy of Obama's 'Worst Mistake' [歐巴馬「最嚴重錯誤」的產物]. 大西洋 (雜誌). 2016-04-15 [2022-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英語).
- ^ Assad must go, U.S. Republicans say [美國共和黨人說,阿塞德必須下台]. Ancestry.com#Newspapers.com. 法新社. 2011-04-29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8) (英語).
We urge President Obama to state unequivocally, as he did in the case of (Libyan leader Moammar) Gadhafi and Egyptian president Hosni) Mubarak — that it is time for Assad to go.[我們敦促歐巴馬總統明確表示,阿塞德該下台了,就像他在(利比亞領導人穆安瑪爾)格達費和(埃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的事件中所做的那樣。]
- ^ Calling for Regime Change in Syria [呼籲改變敘利亞政權].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2011-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英語).
- ^ World Leaders Urge Assad to Resign: Obama Imposes New Embargo on Syrian Oil Sales as Europe Considers Similar Measures; Crackdown on Protests Persists [世界領導人敦促阿塞德辭職:歐巴馬對敘利亞石油銷售實施新禁運,而歐洲考慮採取類似措施;對抗議活動的鎮壓仍在繼續]. 華爾街日報.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9) (英語).
- ^ US Changes Its Tune on Syrian Regime Change as Isis Threat Takes Top Priority, Washington Still Hopes Bashar al-Assad Will Be Removed from Power, But Is No Longer Insisting on It As A Precondition for Peace [隨著伊斯蘭國的威脅成為重中之重,美國改變了對敘利亞政權更迭的態度,華盛頓仍希望巴夏爾·阿塞德下台,但不再堅持將其作為和平的先決條件]. 衛報. 201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英語).
- ^ CIA Is Quietly Ramping Up Aid To Syrian Rebels, Sources Say [消息人士稱,中情局正在悄悄加大對敘利亞叛軍的援助力度].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2014-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8) (英語).
- ^ West Training Syrian Rebels in Jordan Exclusive: UK and French Instructors Involved in US-Led Effort to Strengthen Secular Elements in Syria's Opposition, Say Sources [西方在約旦訓練敘利亞叛軍獨家:消息人士稱,英法教官參與了以美國為首的在敘利亞反對派中加強世俗因素的努力]. 衛報.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0) (英語).
- ^ Abouzeid, Rania. Syrian Opposition Groups Stop Pretending [敘利亞反對派停止偽裝]. 紐約客. 2013-09-26 [2018-05-09]. ISSN 0028-792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英語).
- ^ Atwan, Abdel Bari. Islamic State: The Digital Caliphate [伊斯蘭國:數字哈瑞發]. 加州大學出版社. 2015-09-08. ISBN 9780520289284 –透過Google圖書 (英語).
- ^ Nelson, Colleen McCain. Obama Says Syrian Leader Bashar al-Assad Must Go [歐巴馬說敘利亞領導人巴夏爾·阿塞德必須下台]. 華爾街日報. 2015-11-19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英語).
- ^ Nichols, Michelle. U.S. priority on Syria no longer focused on 'getting Assad out': Haley [美國在敘利亞的首要任務不再集中於「讓阿塞德下台」:黑莉]. 路透社. 2017-03-31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英語).
- ^ Akkoc, Raziye; Ozerkan, Fulya. Tillerson says Assad's fate up to Syrian people [蒂勒森稱,阿塞德的命運取決於敘利亞人民]. 雅虎澳大利亞. 2017-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英語).
- ^ Jaffe, Greg; Entous, Adam. Trump ends covert CIA program to arm anti-Assad rebels in Syria, a move sought by Moscow [川普結束了中情局在敘利亞武裝反阿塞德叛軍的秘密計劃,這正是莫斯科所尋求的舉動]. 華盛頓郵報. 2017-07-19 [2017-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1) (英語).
- ^ US says it now backs Venezuela opposition [美國表示現在支持委內瑞拉反對派]. BBC新聞. 2019-01-24 [2019-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英語).
- ^ Pence says US wants Maduro out and 'all options' on table [彭斯說美國希望馬杜洛下台,「所有選項」都擺在桌面上]. ABC新聞. 2019-04-10 [202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英語).
- ^ Stevenson, Chris. Venezuela news: State uses tear gas on protestors as Pompeo threatens US military action [委內瑞拉新聞:國家對抗議者使用催淚瓦斯,龐培歐威脅美國將採取軍事行動]. 獨立報. 2019-05-01 [202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英語).
- ^ Pompeo defends military restraint on Venezuela [龐培歐為對委內瑞拉的軍事克制而辯解]. 法蘭西24. 2019-12-02 [202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英語).
- ^ Pardo, Pablo. ¿Cómo sería una invasión de Estados Unidos en Venezuela? [美國入侵委內瑞拉會是什麼樣子?]. 世界報 (西班牙). 2019-02-04 [2019-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西班牙語).
- ^ US diverts Central America aid to boost Venezuela's Guaido [美國轉移中美洲援助以宣傳委內瑞拉的瓜伊多]. 法新社 (雅虎新聞). 2019-07-18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6) (英語).
- ^ UN rights chief decries latest US sanctions targeting Venezuela [聯合國人權事務負責人譴責美國對委內瑞拉的最新制裁]. 衛報. 法新社. 2019-08-08 [201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1) (英語).
- ^ Crowley, Michael; Kurmanaev, Anatoly. Trump Imposes New Sanctions on Venezuela [川普對委內瑞拉實施新制裁]. 紐約時報. 2019-08-08 [2020-01-02]. ISSN 0362-433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