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基督教新教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4月21日) |
蘇州基督教新教傳入蘇州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下半葉。1946年,蘇州基督教共有衛理公會、長老會、聖公會、浸信會、安息日會、使徒信心會、基督徒聚會處 、靈糧堂8個宗派的14所教堂,9個分堂和布道所。
文革期間,所有教會活動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蘇州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教會組織恢復。1980年起,部分舊教堂陸續修復開堂。
歷史
編輯晚清
編輯1860年,太平天國軍攻占蘇州以後,美國傳教士高帝丕、花蘭芷、赫威爾來蘇,受到良好的禮遇。1860年7月初 ,英國倫敦會的艾約瑟、楊格非、楊篤信等五人也到蘇州,會見了忠王李秀成,了解太平天國的真實情況,得到圓滿的答覆。
1867年,戈登手下的軍官史密德作為美北長老會宣教士來蘇開闢基地,在盤門小倉口設學布道,開始培養傳道人員。
1868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得以正式在蘇州立足。1869年,美南監理會牧師藍柏和華人曹子實在十全街5號信徒殷勤山家中開設布道所並開辦存養書院。
此後,美南監理會在蘇州陸續設立了3個主要教堂:天賜莊蘇州聖約翰堂、宮巷樂群社會堂和養育巷救世堂;以及著名的東吳大學、景海女師和博習醫院。
1872年,美南長老會牧師杜步西夫婦亦來蘇,在葑門城橋頭設學,並在養育巷購地自建教堂(1925年重建,名思杜堂)。
其他美國差會,包括美北長老會、美南浸信會和美國聖公會等也陸續抵達蘇州,建立起自己的傳教、教育和醫療事業。
民國
編輯民國期間,蘇州教會發展日益迅速。五卅慘案前後,愛國人士不滿帝國主義奴役中國,發起非基督同盟運動。在這同時,基督教內部也開展本色運動,發起了請求和平活動。教會中有識之士也適應潮流,聘華人任教會學校和醫院負責人。1928年,楊永清任東吳大學校長,為華人教會大學校長第一人。基督教將本色運動重點放在農村。抗日戰爭期間,教會一度陷入困境。
抗戰勝利後,西方差會又復興,城鄉各堂全部恢復。至1946年,蘇州基督教共有衛理公會、長老會、聖公會、浸信會、安息日會、使徒信心會、基督徒聚會處 、靈糧堂8個宗派的14所教堂,9個分堂和布道所。
人民共和國
編輯解放初,各教會基本維持原狀。
1950年,韓戰爆發,外籍傳教士撤離,蘇州基督教斷絕與外國包括經濟在內的一切聯繫,教會和教堂全部由中國宗教組織自主管理,走上三自道路。1955年4月13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蘇州市分會成立,使蘇州基督教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
文革浩劫期間,所有教會活動被迫停止。1979年下半年,蘇州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教會組織恢復。
1981年10月11日,宮巷樂群社會堂修復開堂(即今宮巷堂)。
1999年,蘇州聖約翰堂修復,作為蘇州市基督教「兩會」(蘇州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蘇州市基督教協會)辦公場所和蘇南義工培訓中心。
教堂
編輯使用中
編輯- 蘇州聖約翰堂:1869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在蘇州創建的第一座教堂,又名首堂。1882年以後位於城東南的天賜莊(今十梓街東端,蘇州大學門前),1915年重建。
- 樂群社會堂(宮巷堂):1891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創建,位於古城中心部位的宮巷。1921年重建。
- 思杜堂(使徒堂):1872年美南長老會差會創建,位於城內養育巷。堂名是為了紀念該會傳教士杜步西。1925年重建。
- 獅山堂:位於蘇州新區玉山路170號,於2007年7月獻堂。有主堂1座,附房1座組成。
- 救世堂:1889年美南監理會差會創建,1924年重建後,位於城內養育巷慕家花園口。現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教會收回修復後復堂。
- 獨墅湖教堂: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高教區旁邊,2008年上半年奠基,2010年獻堂。
- 甪直堂:位於吳中區甪直古鎮,1939年建堂,200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