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中国清朝末期改革运动家、思想家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復生壯飛齋名莽蒼蒼齋湖南長沙瀏陽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百日維新人物,維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1]

譚嗣同
維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
譚嗣同1896年時任候補知府攝於南京。
復生
壯飛、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
出生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十三日
 大清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逝世1898年9月28日(1898歲—09—28)(33歲)(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大清直隸省順天府菜市口法場
墓葬譚嗣同墓
親屬
父親譚繼洵
母親徐五緣(乃徐韶春和熊惠娘之女,熊美長之甥女)
李閏
同胞兄弟大哥 譚嗣貽
二哥 譚嗣襄
同胞姊妹大姐 譚嗣懷
二姐 譚嗣淑
湖南省瀏陽市的譚嗣同故居

譚嗣同還被稱為清末維新四公子,另外三人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禮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鑄兩廣總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後二人有異說。

生平

編輯

清朝同治四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公元1865年3月10日),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家邸中。[1]他的父親譚繼洵時為朝廷官員,曾出任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1]

譚嗣同五歲讀書,十五歲學詩,二十歲學文。早年得力於母教[2],鑽研儒家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國學深有造詣。同時又致力探討自然科學,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又往來於等地,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複非」的感慨。少年與繼母不甚相得,遂養成內斂的性格。

十三歲時,他隨父親第一次回到家鄉瀏陽,給母親掃墓,便留在家鄉,師從當地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塗啟先劉人熙[1]同時,他還拜師王正誼(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學習武術。[3]

1883年,他於湖北與妻子李閏完婚,婚後他耗時10年,行程8萬里,走遍了全國各地。[3]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他異常不滿,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和歐陽中鵠、唐才常等組織「算學社」,聚集同志講求鑽研,同時在南台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3]1896年2月入京,結交梁啓超翁同龢等人。之後,他父親為他捐官江蘇候補知府,供職江寧[3]

1896年底重回金陵,閉戶養心讀書,成《仁學》2卷。[4](梁啟超言,譚嗣同曾兩渡臺,其所著仁學,初題:臺灣人所著書)1897年,他接受了湖南巡撫陳寶箴邀請,和唐才常等人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築鐵路等新政。[4]1898年,創建南學會、事務學堂、武備學堂、4月和唐才常、熊希齡等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4]維新運動時期,《湘報》和上海《時務報》、天津《國聞報》三足鼎立,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三大維新報刊。[4]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參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5]

當宮中后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他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向榮祿告密。[5]有說其實日間已有守舊派楊崇伊上書請太后訓政,袁世凱了解到太后已知,畏罪才告發。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避禍日本使館,勸說一同出逃但遭拒絕,「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大刀王五一再勸說出逃,均被拒絕,「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5]1898年9月28日,榮祿親信貽穀請奏:請求速行斬決維新人士,同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當劊子手要臨刑之際,譚嗣同突然大喊一聲:「吾有一言!」當時劊子手詢問在當時對維新派恨之入骨的監斬官剛毅,是否等譚嗣同說完,無奈剛毅不予理會,譚嗣同英勇就義,這句話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謎。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年少時曾隨大刀王五學習武術[來源請求],而王五為人樂仗義行俠,喜結交維新人士,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八月,譚嗣同曾和大刀王五合謀拯救光緒帝未成。[來源請求]被害後,王五冒風險為其收屍,並運回湖南瀏陽家鄉安葬,一時成為京師美談。

著作

編輯

譚曾著《仁學》一書,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學為「仁學」。「仁」是萬物之源,「以通為第一義」。

而「以太」則是溝通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橋梁。由於「以太」「不生不滅」,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証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

並且認為儒學名教」是維護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號召人們衝決君主倫理、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專制網羅。對秦漢以來專制制度的抨擊尤為猛烈,認為君主專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專制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以及變法等主張。

仁學》一書還有驚人之議:「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大盜。」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註 1]此詩在當時刑部司員唐烜《留庵日鈔》中記為:「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仰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註 2]黃彰健考《康梁演義》小說有另一版本:「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註 3]

家世

編輯

先祖譚逢琪、譚世昌,曾祖譚文明,祖父譚學琴,父親譚繼洵

大哥譚嗣貽,二哥譚嗣襄;大姐譚嗣懷,二姐譚嗣淑。

夫人李閏(1865-1925)為中國女學會的倡辦者之一,兩人有一子早夭。

紀念建築

編輯
 
北京譚嗣同故居

藝術作品改編

編輯

譚嗣同事跡曾被改編為不少影視戲劇,亦有文學作品的描述:

年份 片名/書名 演員 導演/作者 類型
1973 大刀王五 岳華 張徹鮑學禮 邵氏電影
1976 瀛台泣血 李翰祥
1976 近代豪俠傳之大刀王五 劉松仁 李鼎倫 香港無線電視製作
1984 譚嗣同 達式常 陳家林 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
1993 一刀傾城 狄龍 洪金寶 武打電影
1999 英雄之廣東十虎 林祖輝 曾謹昌 香港亞洲電視製作
2003 英雄·刀·少年 黃宗澤 陳新俠 香港無線電視製作
2000 北京法源寺 李敖 李敖出版社出版小說
2015 賈一平 田沁鑫 舞台劇

注釋

編輯
  1. ^ 「兩昆崙」指何物?一直是歷史學家好奇之處。梁啓超認為「兩昆崙」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王正誼),梁啓超《飲冰室詩話》稱:「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嘗從之受劍術,以道義相期許。戊戌之變,瀏陽與謀奪門迎辟,事未就而瀏陽被逮,王五懷此志不衰。」;又有一說是指唐才常和大刀王五,唐才質《戊戌聞見錄》云:「復生七丈雖役其身於清廷,從事維新,而其心實未嘗須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才常)為餞行。酒酣,復生七丈口占一絕,有云:『三戶亡秦緣敵愾,勛成犁掃兩崑崙』。蓋勉伯兄結納哥老會,而已復於京師倚重王五,助其謀大舉也。」也有人認為「兩崑崙」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胡致廷),肖一山稱:「蓋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崑崙派也。任公曰『蓋念南海也』,恐非是。」亦有人認為「兩崑崙」指譚嗣同的兩個僕人 ,古人謂僕人為崑崙奴,《唐人傳奇》中指僕人為「崑崙奴」,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
  2. ^ 孔祥吉:〈論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 12 卷,第1期(23期),1994年6月。孔祥吉:〈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鈔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晚清佚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 1998年),頁200。
  3. ^ 黃彰健的《戊戌變法史研究》認為:「《康梁演義》雖系小說,但其所記林旭第二首詩:『望門投趾憐張儉』,則顯與今傳譚《獄中題壁》詩詞句有雷同處。《康梁演義》所記此詩實值得注意。」「由於梁、譚關係密切,而梁又聲名赫赫,交遊廣闊,人們遂認為梁所記譚此詩應得自可靠來源,真實可信,《康梁演義》譏訕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書系演義體裁,記事多誤,故讀者雖見『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與譚獄中詩辭句有相同處,亦不起疑惑。現在由於我發現康梁為了偽稱保皇,造的假歷史太多,對康梁所記,心存戒惕,因此,我對《康梁演義》所引『望門投趾憐張儉』一詩,反另眼看待。」[6]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清史稿/卷46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王習加 (2014),第162頁.
  2. ^ 譚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說:「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曲詳盡。又喜道往時貧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傾倚,或終日不一言笑;不肖等過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貸;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禦下整齊有法度,雖當時偶煩苦,積嚴憚之致,實陰納之無過之地,以全所事,一旦失庇蔭,未嘗不成流涕思之。」
  3. ^ 3.0 3.1 3.2 3.3 王習加 (2014),第163頁.
  4. ^ 4.0 4.1 4.2 4.3 王習加 (2014),第164頁.
  5. ^ 5.0 5.1 5.2 王習加 (2014),第165頁.
  6. ^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第532–535頁。

來源書目

編輯
  • 王習加 (編). 伟人故里,雷锋家乡——近代历史名人撷英:谭嗣同 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 
書籍
  •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分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

外部連結

編輯
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 · 林旭 · 楊銳 · 楊深秀 · 劉光第 · 康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