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失弛緩症

食道賁門失弛緩症(英語:Esophageal achalasia),常簡稱為賁門失弛緩症,或失弛緩症Achalasia),又稱為食道弛緩不能症[4],是一種罕見的疾病,當平滑肌纖維不能鬆弛,可導致食道下括約肌保持閉合,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而滯留,便會導致賁門失弛緩症。失弛緩症可能發生在胃腸道的各個部位; 例如先天性巨結腸。下食道括約肌是食道和之間的肌肉,當食物進入時它會打開,它會關閉以避免胃酸回流。尚未完全了解該疾病的成因,風險因素也是未知。

賁門失弛緩症
又稱食道賁門失弛緩症、食道弛緩不能症
胸部X光片顯示賁門失弛緩症(箭頭指向大面積擴張食道的輪廓)
讀音
症狀厭食(但願意並嘗試進食),無法吞咽食物,與心臟病發作時相當的胸痛頭暈脫水,進食後過度嘔吐(通常沒有噁心)。
起病年齡通常在中後期,很少在青年時期
病程終身
類型第一階段 - 擴張 2-3 厘米,

第二階段 - 擴張 4-5 厘米,呈鳥喙狀, 第三階段 - 5-7 厘米,擴張

第四階段 / 晚期 - 多於8厘米 擴張,乙狀結腸
病因未知
風險因素不確定,但可能: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伴隨焦慮的飢餓感、錯誤的飲食習慣、飲食不當
診斷方法食道測壓活檢X射線吞鋇研究內窺鏡檢查
預防沒有預防方法
治療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氣動擴張術、肉毒桿菌毒素、外科食道肌肉切開術
預後20年後約 76% 的生存機會(在德國等西方國家)[2]
盛行率100,000 人中約 1 人[2]
死亡數在 1-8 年的時間裡從 28 個人口統計、7.54 億記錄庫中進行研究有829人。[3]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胸外科普外科腹腔鏡手術
ICD-11DA21.0
ICD-9-CM530.0
OMIM200400
DiseasesDB72
MedlinePlus000267
eMedicine363551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診斷

編輯

由於症狀相似,賁門失弛緩症可能被誤認為是更常見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裂孔疝,甚至心身疾病。賁門失弛緩症的具體測試是吞鋇和食道測壓。此外,通常可用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內視鏡檢上消化道內視鏡)以及超聲內鏡以排除癌症的可能性。儘管食道內部組織在內窺鏡檢查中通常看起來正常,但當內窺鏡通過非鬆弛的食管下括約肌時可能會觀察到「砰砰」聲,並且在食道下括約肌上方可能會發現食物殘渣。

治療

編輯

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可顯著改善 75% 輕度或中度疾病患者的症狀。傳統上認為,手術肌切開術比肉毒桿菌毒素或擴張術對醫療管理失敗的人提供更大的益處。然而,最近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氣球擴張術英語Esophageal dilatation並不劣於腹腔鏡海勒氏賁門肌肉切開術英語Heller myotomy[需要可靠醫學來源]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CHALASIA | Meaning & Definition for UK English | Lexico.com. [202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2. ^ 2.0 2.1 Tanaka S, Abe H, Sato H, Shiwaku H, Minami H, Sato C, et al. Frequenc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types of achalasia in Japan: A large-scale, multicenter database study.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October 2021, 36 (10): 2828–2833. PMID 34032322. S2CID 235200001. doi:10.1111/jgh.15557. 
  3. ^ Mayberry JF, Newcombe RG, Atkinson M.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mortality from achalasia. Hepato-Gastroenterology. April 1988, 35 (2): 80–82. PMID 3259530. 
  4. ^ 《醫療報告》「食道弛緩不能症」拖廿三年 想方設法解病苦. 台中慈濟醫院. 2019-06-27 [2022-05-0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