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戰爭

羅馬共和國對高盧進行的遠征

高盧戰爭,是西元前58年至前50年間羅馬共和國高盧的眾多部族所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也是凱撒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威信所發動的遠征。在過程中,羅馬共和國也曾經入侵不列顛尼亞日耳曼尼亞,但並未在這些地區演變為全面入侵戰爭。此戰爭決定性的高潮在於西元前52年的阿萊西亞之戰,在此役中獲得完全勝利促使羅馬共和國的國土擴張到高盧全境。

高盧戰爭
維欽托利在馬背上向凱薩丟下他的佩劍
維欽托利把他的佩劍丟至凱薩的腳下》,由萊昂內爾·羅耶英語Lionel Royer於1899年繪製
日期西元前58年–50年
地點
結果 羅馬勝利
領土變更
  • 高盧併入羅馬
  • 羅馬在不列顛擁立親羅馬國王
參戰方
羅馬共和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現代估計:

  • 58年: 6個軍團 (24–30,000人)[1]
  • 57年: 8個軍團 (32–40,000人)
  • 55年: 2個軍團 (約10,000人) 在不列顛,剩餘在大陸
  • 54年: 5個軍團 (約25,000人) 2,000名輔助部隊在不列顛
  • 53年: 10個軍團 (40–50,000人)
  • 52年: 11個軍團和10,000名以上輔助部隊[2][3] 60–75,000人於阿萊西亞戰役

現代估計:

  • 58年: 20,000-50,000人 (其中8,000人以上為平民)
  • 52年: 70,000-100,000人於阿萊西亞戰役
傷亡與損失
可靠估計為:
30,000人以上死亡
10,000人以上受傷

海尼格英語David Henige認為所有當代數字皆不可信[8]

西元前60年,凱撒龐培克拉蘇秘密協定了前三頭同盟,以聯合對抗元老院貴族的勢力。克拉蘇是蘇拉的部將,曾平定斯巴達克斯起義,同時又是羅馬首富;龐培也是蘇拉的部將,他本人則是戰功輝煌,曾平定西班牙起義、征服小亞細亞敘利亞、消滅地中海的海盜。「前三頭同盟」實際上是軍事獨裁者不穩固的結盟,凱撒深知必須積極培植自己的鬥爭資本——於是他看上了山南高盧總督這個職位。

前58年,凱撒出任山南高盧總督,隨即向山北高盧大舉擴張。前56年,凱撒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地區;前55年,凱撒越過萊茵河襲擊日耳曼,同年秋試圖進佔不列顛,未果;前54年,凱撒再度攻擊不列顛,儘管多次獲勝,卻未能控制該地;前53年凱撒鎮壓了高盧的多次起義;前52年,高盧各部落在維欽托利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起義,最初獲勝,後被凱撒鎮壓下來;前51年凱撒終於併吞高盧全境。

高盧戰爭後,凱撒不僅掠奪了大量財富,還建立起一支由十個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約4800~6000人)組成的強大軍隊,奠定了日後擊敗龐培、建立個人獨裁的基礎。一般認為,高盧戰爭間接加速了羅馬共和體制的瓦解。

背景

編輯

過程

編輯
 
凱撒征服高盧的路線

與赫爾維蒂人的戰爭

編輯

公元前58年,赫爾維蒂人緊鑼密鼓地準備進行集體遷徙。凱撒稱赫爾維蒂人的動機包括其居住地的環境不利於他們襲擊其他部落掠奪財富。赫爾維蒂人企圖橫越高盧到達大西洋東岸。他們的路線穿越了與羅馬結盟的埃杜維人的土地,也穿過了羅馬的山外高盧行省的土地。

按凱撒的記錄,赫爾維蒂人於當年3月28日出發。此前他們將故居的城鎮與鄉村付之一炬,以向附庸的部落顯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並防止敵對的部落趁機進駐他們的故居。

凱撒得悉赫爾維蒂人的企圖時仍然身在阿爾卑斯山另一邊的義大利。當時山外高盧僅僅駐紮著一個軍團。於是,凱撒一邊前往日內瓦,一邊徵集輔助軍團,並下令燒毀羅訥河上的橋梁。同時,他在面對赫爾維蒂人前來協商借道的使團時拖延了十五天,換來時間給部隊建造一條19里長的土牆和與之平行的壕溝。之後,凱撒拒絕了赫爾維蒂人借道的要求。赫爾維提人強攻羅馬人的工事無果之後被迫取道塞夸尼人的領地繼續旅程。

這時,凱撒火速返回山內高盧召集援軍,將手下一個軍團交給提圖斯·拉比埃努斯指揮。當凱撒帶著五個軍團返回之時,赫爾維蒂人已經穿越了塞夸尼人的領地,並開始劫掠埃杜維人阿洛布羅基人等部落的領地。這些部落無力抵抗侵略,於是向凱撒求救。凱撒乘著赫爾維蒂人橫渡阿拉爾河(今索恩河)時發動了突襲。當時赫爾維蒂人大部已經渡過了阿拉爾河,剩下四分之一尚留在東岸。凱撒率三個軍團在阿拉爾戰役擊敗了這部分赫爾維蒂人。後者的殘兵沒入樹林逃之夭夭。

此戰之後,羅馬部隊架設橋梁渡過了阿拉爾河。在追擊赫爾維蒂人的途中,羅馬人遭遇了補給不足的問題,並發現是負責提供糧食的埃杜維人從中作梗。羅馬人轉而向埃杜維人的領地進發,而赫爾維蒂人則抓緊時機開始騷擾羅馬部隊的後衛隊。凱撒選擇在一座土丘上布防,靜待赫爾維蒂人的攻擊。接下來的戰鬥史稱比布拉克特戰役。羅馬人和凱爾特諸部落鏖戰一日之久,最後由羅馬人獲勝。凱撒稱:戰鬥激烈而持久,未知鹿死誰手。

戰敗的赫爾維蒂人選擇投降。凱撒也接受了他們的降服。赫爾維蒂人一部6000人選擇了逃跑,卻被其他高盧部落按照凱撒的命令俘獲,之後被遣返給羅馬人予以處決。羅馬人將赫爾維蒂人的殘兵敗將遣返他們的故居,並命令他們重建自己的城鎮。羅馬人甚至給赫爾維蒂人提供了口糧。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赫爾維蒂部落成為羅馬和更北邊的部落之間的緩衝區。戰後,凱撒清點赫爾維蒂部落的人口發現其出發時人口有368000人,其中92000人為青壯男子,到了戰後僅剩110000名倖存者回到故鄉。

與蘇維匯人的戰爭

編輯

與貝爾蓋人的戰爭

編輯

公元57年,凱撒再次介入高盧部落間的衝突,並率軍挺進貝爾蓋人的土地。羅馬軍團在桑布爾河附近紮營的時候遭到襲擊,史稱薩比斯戰役的激戰就此爆發。內爾維人進軍神速,幾乎將凱撒打得措手不及。凱撒承認丟失了所有手下軍團的鷹旗,大部分百夫長要不身受重傷,要不已經陣亡。凱撒不得不親自拿起盾牌鼓舞士氣。最後,第十軍團的嚴密防禦和火速趕來的援軍令羅馬人得以反敗為勝。

內爾維人被包圍之後仍然寸土不讓。由於內爾維人擅長近戰,並將密集攻擊和盾牆戰術引以為傲,於是凱撒調集了大批弓箭手,投石兵和標槍手,配合野戰弩炮對內爾維人實施遠程打擊。內爾維人不僅偏愛近戰,還唾棄了所有遠距離武器,所以他們面臨羅馬軍團射來的箭雨完全無力反擊。最後的內爾維人站在屍體堆上與羅馬軍團死戰,戰到最後一人。

貝爾蓋人在此戰中損失慘重,面對羅馬軍團威脅焚燒他們的城鎮只得投降。內爾維人大勢已去只得逃亡,依附他們的部落要不降服凱撒,要不倉皇逃竄。貝爾蓋部落放棄抵抗之後,凱撒成功控制了現代比利時的大部分。

遠征不列顛與日耳曼

編輯

安比奧里克斯起義

編輯

公元前54-53年東,高盧東北部的厄勃隆尼斯人在安比奧里克斯帶領下揭竿而起,在今通厄倫附近殲滅了15個羅馬步兵隊,並包圍了昆圖斯·西塞羅手下一個軍團。後者苦苦支撐後在千鈞一髮之機被凱撒率援軍所救。之後,羅馬軍隊在公元前53年對厄勃隆尼斯人和他們的盟友發動了懲罰性攻勢,並幾乎滅絕了厄勃隆尼斯部落。

高盧起義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Delbrück 1990,第46頁.
  2. ^ Dodge 1997,第276–295頁.
  3. ^ Keppie 1998,第97頁.
  4. ^ Appian 2016.
  5. ^ 5.0 5.1 Fields 2010.
  6. ^ McCarty 2008.
  7. ^ Caesar 1982,第15頁.
  8. ^ Henige 1998.

參考文獻

編輯

現代

編輯

古代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