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奧地利斯拉夫主義
奧地利斯拉夫主義是一種政治概念和計劃,旨在解決奧地利帝國內斯拉夫民族的問題。它對 19 世紀中葉的捷克自由主義者影響最大。它最初由卡雷爾·哈夫利切克·博羅夫斯基於1846年提出,作為對泛斯拉夫主義概念的反對,它被捷克政治家弗蘭蒂舍克·帕拉茨基進一步發展為完整的政治綱領。 [1]奧地利斯拉夫主義也得到了奧地利帝國內其他斯拉夫民族的支持,尤其是波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伐克人。
計劃
編輯奧地利斯拉夫主義設想在不受德語精英控制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中歐較小的斯拉夫國家之間進行和平合作。帕拉茨基提議建立一個由八個民族地區組成的聯邦,並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 1848 年 6 月布拉格捷克革命被鎮壓後,該計劃變得不再重要。 [1]奧地利帝國轉變為奧匈帝國(1867 年),根據「奧匈折衷方案」,奧地利帝國尊重匈牙利人的要求,但並不尊重斯拉夫人的要求。這進一步削弱了奧地利斯拉夫主義的地位,19 世紀 80 年代馬扎爾化強制性政策的出現也同樣削弱了奧地利斯拉夫主義的地位。
然而,作為一種政治概念,奧地利斯拉夫主義一直存在直到 1918 年奧匈帝國滅亡。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法定繼承人,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是奧地利斯拉夫主義的忠實信徒,他認為,如果帝國要生存下去,這項改革是必要的,而且早就應該進行了。
幾乎可以肯定,大公的改革計劃是由阿爾弗雷德·雷德爾上校出賣給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政府的,因此人們認為,該計劃在塞爾維亞軍事情報部門的高級泛斯拉夫主義軍官秘密策劃 1914 年在塞拉耶佛刺殺大公的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早在去世之前,這位大公就已經將他對奧地利斯拉夫主義的同情以及將帝國恢復聯邦制的計劃傳給了他的侄子,他的侄子後來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奧地利皇帝卡爾一世。
1918 年奧匈帝國的解體,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卡爾皇帝因國內外政客的影響而未能推行奧地利斯拉夫改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帶來的持續混亂。與此同時,後來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總統的托馬斯·加里格·馬薩里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說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遭受壓迫,需要解放。這反過來又直接導致威爾遜總統拒絕奧地利皇帝卡爾一世恢復聯邦制的努力(例如失敗的大奧地利合眾國計劃)。威爾遜總統拒絕以任何其他條件結束戰爭,這直接導致了帝國於 1918 年崩潰。
著名支持者
編輯- 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
- 奧地利皇帝查理一世
- 約瑟普·耶拉契奇
- 珍妮絲·布萊維斯
- 卡雷爾·哈夫利切克·博羅夫斯基
- 傑爾內·科皮塔
- 安東·托馬茲·林哈特
- 弗朗茨·米克洛西奇
- 弗朗蒂舍克·帕拉茨基
- Paweł Stalmach
- 約瑟普·尤拉伊·斯特羅斯邁爾
參見
編輯-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個人自治
-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關係
- 歐洲斯拉夫主義
- 新斯拉夫主義
- 泛斯拉夫主義
- 革命之年的奧洛穆茨大學
- 奧匈帝國的三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