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曹丕伐吳

由HenryXVII在話題江夏太守孫奐上作出的最新留言:3 年前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 三國時期,因吳王孫權宣布獨立,魏帝曹丕對東吳發起了哪些進攻
    曹丕伐吳條目由作者自薦,其作者為HenryXVII討論 | 貢獻),屬於「歷史事件」類型,提名於2014年8月5日 12:47 (UTC)。
    • (-)反對。注釋未譯、完全依靠單一來源。作為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為方便查證,同等質量的參考資料理應優先選用中文--症候群與一萬年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2:34 (UTC)回覆
      • (!)意見:這好像是翻譯條目?!不過唯一來源的各連結我好像點不開,看不到內文,我始終認為這類條目應以中國歷史典籍所載為主,中外史學著作為輔,不宜如此。另查《三國志》,222年乃魏軍同時兵分三路攻洞口江陵濡須(《三國志·吳主傳》:「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雖可分為三場局部戰爭,但文中寫三次入侵則有問題,內文亦明顯表達三場戰事是協同進行。「吳將賀齊領導攻晉宗,但因天氣極熱,他的軍隊決定撤退。賀齊還是成功俘獲了晉宗。」這句我不知誰退兵了,且史傳看不到退兵這記載,連結點不開又不知作者如何推論;且此戰只為支線,並非魏軍攻伐吳國,可略。「但吳已經做好了路障,冬季天氣嚴酷,因此曹丕迎戰孫權取勝的希望渺茫。他嘆氣,下令撤軍。」路障--這好像是隔江對峙,路障以應為疑城?(《三國志·徐盛傳》:「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諸將乃伏。」《吳主傳》:「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同文註引干寶《晉紀》曰:「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大駭,乃臨江為疑城,自石頭至於江乘,車以木楨,衣以葦席,加采飾焉,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然而據《通鑑》此在224年冬,相反遇大寒無法進軍的卻是225年冬(《三國志·文帝紀》五年(224年):「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權臨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六年(225年):「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從陸道幸徐。九月,築東巡台。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吳主傳》註《吳錄》曰:「是冬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兵有十餘萬,旌旗彌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權嚴設固守。時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歸。孫韶又遣將高壽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徑路夜要之,帝大驚,壽等獲副車羽蓋以還。」也在黃武四年(225年))那這兒說戰於225年,又好像不是....。而既為斷續進攻,那就不應作222年9月 - 225 而是 222年九月至223年二月,224年八月至十月,225年八月至十月

最後,「宣告獨立」或許意義上符合,因孫權自建年號了,但這個用詞在此真的不怎麼適合。好像後來304年劉淵建年號國號稱漢王,雖的確自晉脫離,但一般不會說劉淵於304年宣告獨立,而是劉淵於304年建漢國自立。原因可能是獨立這詞出現得較晚,較具西方思想。在其他語言沒問題,回來中文就怪了。--Eartheater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4:23 (UTC)回覆

江夏太守孫奐 編輯

如果能夠明確在孫奐管轄的地方發生了戰鬥,那麼即使因為史書缺乏記載無法在條目中明言,我也希望讀者心知肚明此戰孫奐有份。——左手捏蘿莉、右手揍教皇的巴伐利亞的亨利十七世留言2021年3月27日 (六) 03:22 (UTC)回覆

返回 "曹丕伐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