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Mirror.of.Twilight/君士坦丁三世 (西羅馬)

 

君士坦丁三世
印有君士坦丁三世頭像的金幣
羅馬皇帝
統治爭位者 407–409 (對立皇帝 霍諾留)
共治皇帝 409–411 (與霍諾留及 君士坦斯二世)
前任格拉提安
繼任霍諾留
逝世411(9月18日前)
子嗣君士坦斯二世
尤利安[1]
全名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君士坦丁
宗教信仰尼西亞基督教


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君士坦丁[2],在英語中稱君士坦丁三世(死於 411 年 9 月 18 日之前不久),是一位羅馬將領。於 407 年在不列顛尼亞自稱為西羅馬皇帝,並在高盧建立統治。不久後得到承認,在 409 年到 411 年擔任共治皇帝。 [3]

君士坦丁在羅馬不列顛的一場血腥鬥爭中上台,並於 407 年被當地軍團擁立為皇帝。此後他帶著不列顛的所有機動軍團前往高盧對抗406年冬天越過萊茵河的日耳曼入侵者。君士坦丁在與西羅馬皇帝霍諾留的軍隊的幾次戰鬥中占據了上風。於是霍諾留在 409 年承認君士坦丁為共治皇帝。蠻族部落的入侵、撒克遜人對幾乎毫無防備的不列顛的襲擊以及他麾下一些將領的離開導致了支持他的力量的崩潰。在進一步的軍事失敗後,他於 411 年退位,並在不久後被抓捕處決。

生平

編輯
 
蠻族入侵前的羅馬高盧

406年,羅馬不列顛發生兵變。由於本地駐軍沒有得到軍餉,他們發動叛亂並推舉了領導者。 [4]他們推舉的前兩任領袖馬庫斯和格拉提安由於未能滿足士兵的要求而被殺。不列顛的羅馬軍隊出於對日耳曼人入侵的畏懼和在即將崩潰的秩序下尋求安全的需要推舉了與著名的在不列顛因兵變上台的君士坦丁大帝同名的領導者:[5]頗具才能的普通士兵君士坦丁,[6]407年初,君士坦丁宣稱皇帝之位。 [7] [2]

君士坦丁行動快速。他在波諾尼亞(布洛涅)渡過海峽,並帶走了不列顛的所有機動部隊(歷史學家認為),使不列顛失去了第一線的軍事保護,這解釋了羅馬不列顛軍團在 5 世紀初從不列顛尼亞消失的原因。 [8]高盧與部分西班牙的羅馬軍隊向他宣布效忠。 406 年 12 月 31 日,包括汪達爾人勃艮第人阿蘭人蘇維匯人人在內的蠻族部落入侵者大約在美因茨附近跨越萊茵入侵西羅馬帝國,並占領了許多羅馬的防禦工事。 [9]

君士坦丁的軍隊在與汪達爾人的幾次對抗中獲勝,並迅速鞏固了萊茵河的防線。西羅馬皇帝霍諾留命令他的首席將軍斯提里科或其他軍事長官 驅逐君士坦丁。霍諾留的將領薩魯斯擊敗了由法蘭克人內比奧加斯特尤蒂安努斯率領的君士坦丁的先鋒部隊 [10]君士坦丁的副官內比奧加斯特斯首先在瓦朗斯郊外被殺。 [11]君士坦丁又派出伊多比克烏斯傑羅修斯為首的另一支部隊,薩魯斯從控制了穿過阿爾卑斯山通道的巴高達手中購買通行權撤退到義大利 [12]隨後君士坦丁控制了整個高盧,兵臨阿爾卑斯山前往義大利的通道 [13] 408 年 5 月,他定都阿爾勒 [14],並任命聖希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的祖父阿波利納里斯為省長。 [15]

承認為共治皇帝

編輯

408年夏天,義大利的羅馬軍隊集結起來以進攻君士坦丁。西班牙狄奧多西王朝[14]的堅固堡壘,始終忠於霍諾留。君士坦丁擔心霍諾留的堂兄弟會組織軍隊那裡發動攻擊,同時薩魯斯和斯蒂里科的軍隊則從義大利進攻而形成鉗形攻勢,於是首先向西班牙發動進攻。 [16]君士坦丁自他曾生活的修道院召來了他的長子君斯坦斯,將他提升為凱撒[17]並派他和傑羅修斯將軍前往西班牙, [8]在那裡他們輕鬆擊敗了霍諾留的堂兄弟們:多默和維里尼亞努斯被抓獲,另外兩人拉戈德斯和狄奧多西奧羅斯則成功逃脫,前者逃往羅馬而後者逃往君士坦丁堡[18]

君斯坦斯將他的妻子和家人留在了薩拉戈薩由傑羅修斯照顧,而他自己返回阿爾勒向父親報告。 [19]與此同時,忠於皇室的羅馬軍隊于于8月13日在提契努姆(帕維亞)發動兵變,隨後於 8 月 22 日處決了霍諾留的將軍斯蒂里科。 [18]朝廷內部的陰謀導致薩魯斯將軍和他的部下放棄了西部軍隊。這讓拉文納的霍諾留失去了軍事力量,並面臨著在義大利北部肆無忌憚地遊蕩的阿拉里克軍隊的威脅。因此,當君士坦丁的使節抵達談判時,恐懼的霍諾里烏斯承認君士坦丁為共治皇帝,兩人成為 409 年的聯合執政官[19]

向義大利進軍

編輯

409年是君士坦丁的最高峰。當他與霍諾留的軍隊作戰時,一些汪達爾部落攻破了君士坦丁的萊茵河防禦工事,並花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在高盧燒毀和掠奪。這些蠻族部落到達了庇里牛斯山脈,並突破了君士坦丁的駐軍進入西班牙。 [8]君士坦丁準備讓他的兒子君士坦斯回去應對這場危機,因為有消息說他的將軍傑羅修斯叛亂並扶持親戚西班牙的馬克西姆斯作為共治皇帝。 [10]儘管君士坦丁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第二年,糟糕的消息還是從西班牙傳來:傑羅修斯取得了蠻族盟友的支持而發動叛亂。 [20]

大約在同一時間,撒克遜海盜襲擊了因君士坦丁帶走軍隊而缺乏防備的不列顛。 [21] 因君士坦丁失責而憤怒的不列顛與阿莫里卡的羅馬民眾發起反抗並驅逐了他的官員。 [17] [22]

君士坦丁面對越來越不利的局勢發起了最後的絕望賭博。在西部宮廷官員的懇求下,君士坦丁帶著剩下的軍隊向義大利進軍。 西部宮廷的官員們想用更有能力的統治者取代霍諾留。 [8]然而,君士坦丁由於兵力不足而失敗,於 410 年春末撤退到高盧。 [8]這時,他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傑羅修斯於 411 年在維埃納擊敗了他的軍隊,他的兒子君士坦斯被捕並被處決。 [10]一年前接替阿波利納瑞斯的君士坦丁的執政官德西姆斯·魯斯蒂庫斯背叛了君士坦丁,加入了萊茵蘭約維努斯發動的叛亂。 傑羅修斯將君士坦丁圍困在阿爾勒。 [8]

投降與處刑

編輯
 
銀幣上的君士坦丁三世像,反面慶祝奧古斯都的勝利。

與此同時,霍諾留提拔了一位新的將領,即未來的君士坦提烏斯三世。君士坦提烏斯兵發了阿爾勒,讓傑羅修斯陷入困境並自殺身亡,傑羅修斯麾下的許多士兵投奔了接管圍攻的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丁依舊在堅守等待著在高盧北部於法蘭克人中集結軍隊的伊多比克烏斯的援軍。 [21]但伊多比克烏斯在一次伏擊中被擊敗。 [23]在守衛萊茵河的軍隊拋棄他轉而支持約維努斯後,君士坦丁失去了破局的希望,並向君士坦提烏斯投降。雖然此前君士坦提烏斯曾承諾保證他的人身安全並讓他成為神職人員,但君士坦丁還是被囚禁,並在411年8月或9月前往拉文納途中將他斬首。[2]他的頭顱被掛在一根杆子上於 9 月 18 日獻給了霍諾留皇帝。後來還在迦太基城外展示。[24]

不久後西哥特人阿陶爾夫鎮壓了約維努斯的叛亂。君士坦丁三世死後,羅馬的統治再也沒有回到不列顛。正如歷史學家普羅科皮烏斯後來解釋的那樣,「從那時起,它一直處於暴君的統治之下。」[25]

傳說

編輯

君士坦丁三世也被稱為不列顛的君士坦丁二世。他經常在蒙茅斯的傑弗里的廣受歡迎且富有想像力的《不列顛諸王史》中在格雷素內斯·米律舍斯後上台的君士坦丁相混淆。在傑弗里的敘述中,不列顛人在羅馬撤軍後尋求新的統治者以保護他們免遭蠻族入侵,向阿莫里卡的統治者奧爾德諾斯(Aldroenus​(法語 )發出邀請,但奧爾德諾斯認為不列顛已經衰弱而拒絕,讓他的兄弟君士坦丁來統治。君士坦丁成為了國王並有三個兒子, 君士坦斯奧勒留尤瑟。君士坦丁最終被一個皮克特人刺死。[26]

君士坦丁三世與傑弗里的敘述中描述的君士坦丁沒有任何關係,他與亞瑟王的傳說也沒有任何聯繫。傑弗里的君士坦丁是奧爾德諾斯的兄弟,他們兩人均是科南·梅里阿多克的後裔。傑弗里筆下的君士坦丁通過兒子尤瑟·潘德拉貢成為傳說中的亞瑟王的祖父。

參見

編輯

來源

編輯

主要來源

編輯

次要來源

編輯
  • Bartrum, Peter A Welsh Classical Dictionary Cardiff: National Library of Wales, 1993, ISBN 978-0-907158-73-8
  • Birley, Anthony, The Roman Government in Brita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925237-4 
  • Bury, J. B.,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Vol. I (1889) London; New York: Macmillan OCLC 22138662
  • Elton, Hugh, Constantine III (407–411 A.D.), D.I.R.
  • Ford, David Nash Early British Kingdoms: Constantine Corneu
  • Gibbon, Edward,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888) Philadelphia : J.B. Lippincott OCLC 692266633
  • Heather, Peter(2005)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Basingstoke and Oxford: Pan Macmillan ISBN 978-0-333-98914-2
  • Higham, Nicholas, Rome, Britain and the Anglo-Saxons, London: B. A. Seaby, 19921992, ISBN 978-1-85264-022-4 
  • Jones, Arnold Hugh Martin, John Robert Martindale, John Morris,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ume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521-20159-9
  • Snyder, Christopher A., An Age of Tyrants: Britain and the Britons A.D. 400–600,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1998, ISBN 978-0-271-01780-8 
  • Stevens, C.E. "Marcus, Gratian, Constantine", Athenaeum, 35 (1957), pp. 316–47
  • Thompson, E.A. "Britain, A.D. 406–410", Britannia, 8 (1977), pp. 303–318.
官銜
前任者:
阿尼修斯·奧切紐斯·巴蘇斯
弗拉維烏斯·菲利普斯
羅馬帝國執政官
409
霍諾留狄奧多西二世同時在任
繼任者:
瓦拉內斯
特圖盧斯
統治者頭銜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格雷素內斯·米律舍斯
不列顛之王
407–411
繼任者:
君士坦斯二世

[[Category:被斬首者]] [[Category:被羅馬帝國處決者]] [[Category:弗拉维氏族]] [[Category:克劳狄氏族]] [[Category:亞瑟王傳說人物]] [[Category:在不列颠的古罗马人]] [[Category:古罗马将领]] [[Category:罗马帝国执政官]] [[Category:411年逝世]] [[Category:4世纪出生]]

  1. ^ Jones, pg. 638
  2. ^ 2.0 2.1 2.2 Jones, pg. 316
  3. ^ Doyle, Chris. The Endgame of Treason: Suppressing Rebellion and Usurpation in the Late Roman Empire AD 397‑41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Unpublished doctoral thesis. 2014: 163–192. 
  4. ^ Zosimus, 6:1:2
  5. ^ Zosimus, 7:40:5
  6. ^ Orosius, 7:40:4
  7. ^ Snyder 1998, Age of Tyrants.
  8. ^ 8.0 8.1 8.2 8.3 8.4 8.5 Elton, Constantine III (407–411 A.D.)
  9. ^ Bury, pg. 138
  10. ^ 10.0 10.1 10.2 Birley, pg. 460
  11. ^ Zosimus, 6:2:3
  12. ^ Zosimus, 6:2:4
  13. ^ Birley, pgs. 458–459
  14. ^ 14.0 14.1 Bury, pg. 140
  15. ^ Jones, pg. 113
  16. ^ Zosimus, 6:2:5
  17. ^ 17.0 17.1 Birley, pg. 459
  18. ^ 18.0 18.1 Gibbon, Ch. 30
  19. ^ 19.0 19.1 Bury, pg. 141
  20. ^ Bury, pg.142
  21. ^ 21.0 21.1 Bury, pg. 143
  22. ^ Higham 1992,第71–72頁.
  23. ^ Bury, pg. 144
  24. ^ Heather, pg. 237
  25. ^ Birley, pg. 160
  26. ^ Monmouth,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