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
公孙衍(约前360年—约前300年),魏國陰晉(今華陰市東北)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軍官名),人因以犀首称之[1],是戰國時期出身於魏國的縱橫家,先後於秦國、魏國為官,為張儀的連橫策略的主要對手。《史記》有公孫衍傳,繫附於張儀傳。《戰國策》也只有幾條零星的記載。
公孫衍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約前360年 |
逝世 | 約前300年 |
国籍 | 東周 |
教育程度 | 私塾 |
职业 | 政治人物 |
活跃时期 | 春秋戰國 |
经历
| |
代表作
|
生平
编辑公孫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秦遣公孫衍大舉攻魏,攻取魏上郡雕陰(今陝西甘泉南),俘魏主將龍賈,敗其師四萬餘。魏國防守上郡、西河郡的主力被秦一舉殲滅[2]。《史記》稱苏秦擔心秦國續攻他所輔佐的趙國,遂用計讓張儀前往秦國,希望能驅逐公孫衍。前332年,秦使公孙衍欺齐、魏以伐赵。赵肅侯责备苏秦,苏秦恐惧,请求到燕国说服燕国攻打齐国,遂离开赵国,苏秦所创立的合纵抗秦联盟从此破裂。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晉見了秦惠文王,他說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國力恢復而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張儀力陳公孙衍的方案实属误国之举。
後來張儀當了秦相,公孫衍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國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其他國,聯合出擊取勝,在前325年與齊國大將田朌合手打敗趙國大將韓舉、趙護于平邑(今河南省南樂縣西北)、新城。公孫衍在前323年發起魏、韓、赵、燕、中山「五國相王」之事來對抗張儀的連橫策略。但張儀成功拉攏齊、楚等國,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前322年,張儀代表秦國遊說魏王,提出讓秦魏聯合攻韓,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陽,魏王同意,張儀為魏相。與張儀有過節的魏將公孫衍遊說韓王,讓韓王直接把南陽割給魏國以瓦解攻韓聯盟,於是公孫衍奪得張儀的功勞,受魏惠王重金獎賞。
前319年,魏國驅逐張儀回秦,並爭取各國合縱對付秦國,公孫衍由魏將升任魏相邦,同時惠施也回國,合縱形勢又形成了。前318年發起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之舉,以楚懷王為縱長,又遊說義渠攻打秦國,大敗秦軍於李伯,但在函谷關一戰失利,五國紛紛退兵。
公孫衍聲勢烜赫一時。《孟子》著作中記載,景春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3]
注釋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