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後改名廖平,字季平。晚號六譯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清末至民國時期學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經學,融合古今中外多種學說,形成一套獨特的經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廖平
《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之廖平像
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之廖平像
大清龍安府儒學教授
籍貫四川省井研縣
族裔漢族
原名廖登廷
字號初字旭陔,改季平,晚號六譯
出生咸豐二年(1852年)
四川省井研縣
逝世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中華民國四川省樂山縣
出身
  • 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進士出身
著作
  • 《今古学考》
  • 《古学考》

生平

编辑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親曾为地主放牧,後靠卖茶水為生。廖平早年學習宋學八股文,昼夜苦讀,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後參加科試,受到四川學政張之洞獎掖,以學識拔之,入尊經書院,自經解與經學歷史省思經今古學。光緒五年(1879年),師從王闓運今文經學,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1],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

光緒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學考》(本名《辟劉篇》)與《知聖篇》,康有為的作品《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響[2],廖平多次指責康抄襲自己,康始終諱言莫深,不予表態。梁啟超承認其師受廖平影響為“不可誣”。皮錫瑞也指出:“康學出於廖”。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錢穆以為康有為剽竊廖平的著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寫道:“蓋長素《偽經考》一書,亦非自創,而特剽竊之於川人廖平。”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但也有學者指出兩人是同時發明,沒有抄襲問題。[3]

光緒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應禮部春闈,中貢士。次年補殿試,名列二甲,賜進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縣。以高堂親老,不欲遠出,改為龍安府儒學教授。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統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談出版事業,至乐山時,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於河坎场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廖平之女廖幼平編有《廖季平年譜》。

學術

编辑

劉師培說廖平的經學研究,“長於《春秋》,善說禮制”[4]。其學術思想凡六變,晚年自號六譯老人,愈變愈玄,特別是後三變,附會離奇,多遭學者批評。一變以“禮制”區分今、古文經學;二變“尊今抑古”,認為只有今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三變“小統大統說”,認為孔子經說有小統、大統之分;四變是“天學人學說”,認為孔經中有天、人兩種制度,至此沉迷天學,好爲臆度;五變是“天人大小說”,把天學之神游、形游與人學之小統、大統加以貫通;六變是以《黃帝內經》五運六氣解釋《詩》、《易》,今日學界尚未定論[5]。廖平一生称著书多至百種,以《今古学考》、《古学考》二书最重要,主张今文是孔子之真作,古文是刘歆伪作,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大贡献。[6]

廖平治学常暴露牵强附会的缺点,他把邹衍的“大九州”之说附会为全球的地理学说[7],又说:“吾国当未有六书之前,亦必有字母之时代。”[8]以至於胡适說他是方士[9]廖平經常為變而變[10],甚至受張之洞賄逼而變[11],使其理論常有自相矛盾之處,成爲近代歷史上的經學畸人。[12]

著作

编辑
  • 《古今學攷》
  • 《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
  • 《起起穀梁廢疾》
  • 《釋范》

注釋

编辑
  1. ^ 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五年。
  2. ^ 《四译馆丛书·四译馆经学四变记》“二变记”:“考究‘古文家’渊源,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于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主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尊经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自注:外间所传之《改制考》,即祖述《知圣篇》,《伪经考》即祖述《辟刘篇》,而多失其宗旨。”
  3. ^ 楊向奎的《清末今文經學三大師對<春秋>經傳的議論得失》則指出:“廖、康是同時代人,年齡相若,同爲清末進士而具有相似思想的經學大師,他們之間的問題,如同17、18世紀間牛頓與萊布尼茲關於微積分數學之爭。事實證明,他們同是這一門科學的發明者而沒有抄襲問題。”
  4. ^ 蒙文通:《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蒙文通文集》第三卷《經史抉原》一書,巴蜀書社,1995 年
  5. ^ 陳德述、黃開國、蔡方鹿︰《廖平學術思想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黃開國︰《廖平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6. ^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评论:“早岁实有心得,俨然有开拓千古推倒一时之概。晚节则几乎自卖其学、进退失据矣。至乃牵合附会,摭拾六经字面上碎文只义,以比附泰西之译语,至不足道。虽然,固集数十年来今学之大成者,好学深思之誉,不能没也。盖自今古之讼既兴,于是朱右曾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陈乔枞有《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家诗遗说考》、《齐诗翼氏学疏证》,陈立有《公羊义疏》,专凭西汉博士说以说经者间出,逮廖氏而波澜壮阔极矣。”(《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
  7. ^ 《地球新义》
  8. ^ 《文字源流论》
  9. ^ 廖宗泽《六译先生行述》记载:“海内学者略窥先祖之学皆逮一二变而止,三变以后冥心独造,破空而行,知者甚少。五变六变语益诡,理益玄,举世非之,索解人不得,虽心折者不能赞一辞,胡适之至目为方士。泽以莫测高深,亦不敢苟同。”(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
  10. ^ 廖平曾在《经话甲编》自诩说:“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每变愈上,不可限量,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者也。变不贵在枝叶,而贵在主宰,但修饰整齐无益也。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至十年不变,而更为弃才矣。然非苦心经营,力求上进者,固不能一变也。”
  11.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之洞令宋育仁向廖平传话告诫:“风疾马良,去道愈远。解铃系铃,惟在自悟。”廖平的经学“第三变”,是在张之洞的压力下,推翻原先“尊今抑古”之说,成为今学古学是“小大之学”。但也有學者反對此說,見黃開國:《駁廖平經學思想變化的賄逼說》。
  12. ^ 舒大剛主編《中國歷代大儒》,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參考資料

编辑
  •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十四章《康長素》附《廖季平》
  • 李耀仙編,《廖平全集》,成都:巴蜀書社。
  • 廖幼平,〈六譯先生已刻未刻各書目錄表〉,收入《廖平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 卞吉,《現存廖季平著作目錄稿》,收入《廖平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 陳文豪,《廖平經學思想研究》,原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文津出版社。
  • 趙沛,《廖平春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 汪榮祖:〈錢穆論清學史述評〉
  • 章太炎:《清故龍安府教授廖君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