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是中國閩南潮汕台灣及各海外泉漳話潮汕話通行地對民歌、小曲的通稱。

歌仔
表記
漢字 歌仔
白話字 koa-á
台語羅馬字kua-á
閩南拼音guā'ǎ
方音符號ㄍㄨㄚㄚˋ

該詞在中國廈門漳州泉州,臺灣,以及海外的發音為kua a,中國潮汕音kua kia,聲調相同,意思都是歌、小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將閩南的歌仔(什錦歌)定名為錦歌,2006年5月20日,中國閩南錦歌被該國國務院文化部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汕、臺灣和海外的歌仔唸謠是直接用口吟誦,或敲擊梆子臺語稱叩仔)定節奏。

歌仔簿(歌仔冊)

编辑
 
歌仔冊

古代閩南台灣民間流行1種木刻版印刷的故事性歌仔唱本,叫做歌仔簿歌仔冊,收錄7字1句,4句1段的歌詞(叫做句豆,就是句子的意思)。

臺灣歌仔

编辑

唸歌仔

编辑

臺語稱呼臺灣歌仔的歌謠演唱(常帶有故事性)這種曲藝形式做歌仔曲唸歌仔歌仔唸歌,歌手常常是自彈或自拉自唱,通常用臺灣月琴大廣弦伴奏,也有用秦琴南管琵琶(南琶)、臺灣三弦或西洋(電)吉他自彈自唱或伴奏。

字面常寫「臺灣說唱音樂」或「臺灣說唱」。

名家

编辑

常用曲調有台北哭(三空仔;賣藥仔哭;滾仔哭;滾仔;賣藥仔;台北;江湖調;賣藥仔調)、雜唸仔(雜嘴仔;雜碎仔)、倍思仔、大調仔、七字仔、改良雜碎仔(新雜碎仔;雜碎仔;雜碎調;華南雜;華南雜調,台灣叫都馬調;都馬,溫紅塗的學生邵江海發明)、陰調、吟詩調和許多歌仔戲的其他曲調(大哭調、小哭調等)。

月琴張掛2條弦,定純4度,只有台灣恆春的《四季春》等特定曲調定純5度。

有時會加上洞殼仔弦揚琴梆子、北鼓(班鼓;板鼓;單皮鼓;單皮)、民樂二胡喇叭弦、電吉他、電貝斯、木吉他等樂器。

大管弦殼仔弦、民樂二胡和台灣特有的喇叭弦等各種胡琴類樂器,定弦都是純5度。

恆春

编辑

台灣屏東縣恆春鎮一帶,有極具特色的當地民謠,使用《思想起》、《牛尾絆》、《五孔小調》、《四季春》、《平埔調》等曲調自彈自唱,有時加上大管弦殼仔弦、民樂二胡等伴奏。

名家有陳達(歿)、張新傳(歿)、張文傑(歿)、朱丁順(歿)、吳登榮等。

殊勳

编辑

楊秀卿得到台灣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和國家文藝獎,被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說唱類保存者」,她的學生是王振義 (音樂家)和月琴彈唱洪瑞珍(殁)、月琴彈唱鄭美、月琴彈唱丁秀津、大廣弦自拉自唱儲見智、月琴彈唱林恬安等。

王玉川(歿)被台灣新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說唱保存者。

福建廈門說唱

编辑

福建廈門的歌仔奏唱(現名歌仔說唱)是溫紅塗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傳過去的,每個最主要的月琴彈唱、大廣弦奏唱傳人都是溫先生的學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賜福發明了「荷葉唱」這種拿荷葉型打擊樂器演唱的新型說唱。

月琴彈唱

编辑

大廣弦說唱

编辑

荷葉說唱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