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荊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其範圍相當於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陝西省東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重慶市東部一小部分,江西省萍鄉市及周邊,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地區,貴州省東部。後期範圍縮小為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大部分,信陽西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湖南省雪峰山以北地區及貴州省東部。
郡級行政區
编辑西晉荊州初領南陽、南鄉、襄陽、江夏、魏興、上庸、新城7郡。泰始元年(265)置義陽國。咸寧元年(275年)設置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原吳國荊州的南郡、宜都、建平、江夏、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昭陵、桂陽12郡及揚州的安成郡來屬;同年分南郡置南平郡,原孫吳的建平郡併入西晉的建平郡,原孫吳的江夏郡改名武昌郡,昭陵郡改名邵陵郡;九年(288年)增置隨郡,十年(289年)南鄉郡改為順陽國。元康元年(291年)武昌、桂陽、安成3郡移屬江州,六年(296年)魏興、上庸、新城3郡移屬梁州,九年(299年)增置竟陵、建昌2郡。永寧二年(302年)置新野國。永嘉年間(307-313)分南郡置成都郡。永嘉元年(307年),長沙、衡陽、湘東、邵陵、零陵、建昌6郡移屬湘州。建興年間(313-316)廢成都郡併入南郡。西晉末領14郡。
- 江夏郡
- 江夏郡在三國時由魏、吳分治,曹魏江夏郡治安陸縣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縣),領石陽、鄳、安陸、南新市、平春5縣。晉平吳後,原吳國江夏郡的雲杜、竟陵2縣來隸,石陽縣改名曲陵縣。太康年間(280-289)平春、鄳2縣移屬義陽國。元康九年(299年),雲杜、竟陵、南新市3縣移屬竟陵郡。光熙元年(306年)增置灄陽縣。西晉末領安陸、曲陵、灄陽3縣。
- 襄陽郡
- 曹魏舊郡,郡治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領襄陽、宜城、中盧、鄀、山都、臨沮、旍陽、邔、編9縣。晉平吳後鄀、旍陽、編3縣移屬南郡,立上黃縣。永寧二年(302年)山都縣移屬新野國。永寧元年(304年)封楚王司馬瑋之子司馬範為襄陽王,郡改為襄陽國,永嘉五年(311年)被石勒殺害,國除為郡。[參 1]西晉末領襄陽、宜城、中盧、臨沮、邔、上黃6縣。
- 南陽國
- 曹魏舊郡,咸寧三年(277年)汝南王司馬柬改封南陽王,南陽郡改為南陽國,太康十年(289年)國除為郡,光熙元年(306年)平昌公司馬模晉封南陽王,郡再次改為國。[參 2]郡治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領宛、西鄂、雉、魯陽、犨、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冠軍、酈、涅陽、育陽、朝陽、安眾、湖陽、穰、鄧、蔡陽、棘陽、新野、安昌、隨、平氏、復陽、平林、義陽28縣。[註 1]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移屬義陽國,太康元年(280年)新野、穰、鄧、蔡陽、隨、棘陽、朝陽7縣移屬義陽國。廢復陽(晉時廢縣)、湖陽(晉初廢縣)、安眾(晉初廢縣)2縣。西晉末領宛、西鄂、雉、魯陽、犨、育陽、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涅陽、冠軍、酈14縣。
- 順陽國
- 曹魏為南鄉郡,郡治南鄉縣(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南),領南鄉、酇、順陽、丹水、武當、析、陰、筑陽8縣。後增置汎陽縣(284年置)。太康十年(289年)扶風王司馬暢改封順陽王,南鄉郡改為順陽國。義陽國朝陽縣來隸[註 2]。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攻破洛陽,司馬暢下落不明。後國除為郡。[參 3]
- 義陽郡
- 曹魏時曾置,後廢。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封宗室司馬望為義陽王,分南陽郡4縣置義陽國。郡治安昌縣(今湖北省棗陽市南),領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後增置厥西縣(晉初置縣)。太康元年(280年)南陽郡的新野、穰、鄧、蔡陽、隨、棘陽、朝陽7縣來隸,郡治移往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參 4]。太康年間(280-289)江夏郡平春、鄳2縣來隸。太康九年(288年)隨、平林2縣移屬隨郡。永寧元年(301年)義陽王司馬威助趙王司馬倫謀反篡位失敗,被晉惠帝處死,國除為郡。永寧二年(302年)新野、棘陽、蔡陽、鄧、穰5縣移屬新野國。朝陽縣移屬順陽國。[註 2]西晉末領安昌、平氏、義陽、厥西、平春、鄳6縣。
- 建平郡
- 泰始五年(269年)置建平都尉,領巫(269年自吳取得)、北井(原屬巴東)、泰昌(分巫縣置)、建始(269年自吳取得)4縣,咸寧元年(275年)改為建平郡,郡治巫縣(今重庆市巫山縣北),領巫、北井、泰昌、建始4縣。晉平吳後原吳國建平郡秭歸、興山2縣來隸,[參 5]增置信陵、沙渠2縣,廢建始縣(284年廢,後復置)。西晉末領巫、北井、建始、泰昌、信陵、秭歸、興山、沙渠8縣。
- 南郡
- 孫吳舊郡,晉平吳後郡治仍在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領江陵、華容、枝江、作唐、孱陵5縣。晉平吳,作唐、孱陵2縣移屬南平郡,襄陽郡旌陽、鄀、編3縣來隸,增置州陵、當陽、石首、監利4縣。永興元年(304年)監利、州陵、華容3縣移屬成都郡,建興年間(313-316)復歸。西晉末領江陵、鄀、旌陽、華容、枝江、編、當陽、州陵、石首、監利10縣。
- 武陵國
-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曹魏遣漢葭縣長郭純為武陵太守,入侵吳國武陵郡,攻略黔陽、遷陵等縣,後吳將鍾離牧擊敗郭純並收復該地。西晉泰始初立武陵郡,領黽陽、黔陽2縣,咸寧元年(275年)廢郡,所領各縣均廢。[參 6]晉平吳後得吳國武陵郡,郡治仍在臨沅縣(今湖南省常德市),領臨沅、漢壽(原名吳壽)、沅陵、辰陽、酉陽、鐔城、沅南、遷陵、龍陽9縣。[註 4]後廢辰陽縣,增置舞陽、黚陽2縣。永興元年(304年)東武公司馬澹晉封武陵王,改為武陵國。[參 7]西晉末領臨沅、漢壽、沅陵、酉陽、鐔城、沅南、遷陵、龍陽、舞陽、黚陽10縣。
縣級行政區
编辑荊州(州治:江陵縣) | |||||
說明:本表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20年)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江夏郡 (3) |
安陸縣 | 安陸縣 | 今湖北省雲夢縣 | 江夏郡(265-316) | |
曲陵縣 | 今湖北省漢川市西北 | 江夏郡(265-316) | 曹魏為石陽縣,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曲陵縣。[參 14] | ||
灄陽縣 |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西南 | 江夏郡(306-316) | 光熙元年(306年)分安陸縣東置縣。[參 15] | ||
襄陽郡 (6) |
襄陽縣 | 襄陽縣 | 今湖北省襄陽市 | 襄陽郡(265-316,襄陽國304-311) | |
宜城縣 | 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鄭集鎮 | 襄陽郡(265-316,襄陽國304-311) | |||
中盧縣 | 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南 | 襄陽郡(265-316,襄陽國304-311) | |||
臨沮縣 | 今湖北省遠安縣西北 | 襄陽郡(265-316,襄陽國304-311) | |||
邔縣 | 今湖北省宜城市北 | 襄陽郡(265-316,襄陽國304-311) | |||
上黃縣 | 今湖北省南漳縣東南 | 襄陽郡(280-316,襄陽國304-311) | 太康元年(280年)左右分臨沮、中廬2縣置上黃縣。[參 16] | ||
南陽國 (14) |
宛縣 | 宛縣 | 今河南省南陽市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西鄂縣 | 今河南省南陽市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雉縣 | 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魯陽縣 | 今河南省魯山縣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犨縣 | 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西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育陽縣[註 7] | 今河南省新野縣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博望縣 | 今河南省方城縣西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堵陽縣 | 今河南省方城縣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葉縣 | 今河南省葉縣西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舞陰縣 | 今河南省社旗縣東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比陽縣 | 今河南省泌陽縣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涅陽縣 | 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冠軍縣 | 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酈縣 | 今河南省內鄉縣北 | 南陽國(265-316,南陽郡265-277、289-306) | |||
復陽縣 | 今河南省桐柏縣西 | 南陽郡(?) | 晉初廢縣。(不詳何時) | ||
安眾縣 | 今河南省鄧州市東北 | 南陽郡(?) | 晉初廢縣。[註 8] | ||
湖陽縣 | 今河南省唐河縣西南 | 南陽郡(265-2?) | 晉初廢縣併入棘陽縣。[參 17] | ||
順陽國 (10) |
南鄉縣 | 南鄉縣 | 今河南省淅川縣西北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酇縣 |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順陽縣 | 今河南省內鄉縣西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丹水縣 | 今河南省淅川縣西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咸宁三年(277年)至太康元年(280年)为司马睦侯国。 | ||
武當縣 | 今湖北省十堰市鄖阳区東南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析縣 | 今河南省西峽縣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陰縣 |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北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筑陽縣 | 今湖北省老河口市西南 | 順陽國(265-316,南鄉郡265-289) | |||
汎陽縣 | 今湖北省穀城縣西 | 順陽國(284-316,南鄉郡284-289) | 太康五年(284年)置縣。[參 18] | ||
朝陽縣[註 2] | 今河南省新野縣西 | 南陽郡(265-280)→義陽國(280-301)→義陽郡(301-302)→順陽國(302-316) | |||
義陽郡 (6) |
安昌縣 ↓ 新野縣 ↓ 安昌縣 |
安昌縣 | 今湖北省棗陽市南 | 南陽郡(265)→義陽郡(266-316,義陽國266-301) | |
平氏縣 | 今河南省桐柏縣西 | 南陽郡(265)→義陽郡(266-316,義陽國266-301) | |||
義陽縣 | 今河南省桐柏縣東 | 南陽郡(265)→義陽郡(266-316,義陽國266-301) | |||
厥西縣 | 今湖北省棗陽市東 | 義陽郡(?-316,義陽國?-301) | 晉初置縣。[參 19] | ||
鄳縣[註 9] | 今河南省信陽市 | 江夏郡(265-280?)→義陽郡(280?-316,義陽國280?-301) | |||
平春縣[註 9] | 今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西北 | 江夏郡(265-280?)→義陽郡(280?-316,義陽國280?-301) | |||
建平郡 (8) |
巫縣 | 巫縣 | 今重庆市巫山縣北 | 建平郡(269-316,建平都尉269-274) | 原為吳地,建衡元年(269年)晉攻取此縣。[參 20] |
北井縣 | 今重慶市巫山縣北 | 巴東郡(264-269)→建平郡(269-316,建平都尉269-274) | |||
泰昌縣[註 10] | 今重慶市巫山縣北 | 建平郡(269-316,建平都尉269-274) | 泰始年間(265-274)置縣。[註 11] | ||
建始縣 | 今湖北省建始縣 | 建平郡(269-316,建平都尉269-274) | 原為吳地,建衡元年(269年)以後入晉。太康五年(284年)廢縣,後復置縣。[參 21] | ||
信陵縣 | 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樂天溪鎮 | 建平郡(279-316) | 原為吳地,咸寧五年(279年)入晉。 | ||
秭歸縣 | 今湖北省秭歸縣駐地茅坪鎮 | 建平郡(280-316) | 原為吳地,太康元年(280年)降晉。 | ||
興山縣 | 今湖北省興山縣北 | 建平郡(280-316) | 原為吳地,太康元年(280年)入晉。 | ||
沙渠縣 | 今湖北省恩施市 | 建平郡(280-316) | 原為吳地,吳末時縣廢地入晉。太康元年(280年)置縣。[參 22] | ||
南郡 (10) |
江陵縣 | 江陵縣 | 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 南郡(280-316) | |
枝江縣 | 今湖北省枝江市西北 | 南郡(280-316) | |||
當陽縣 | 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南 | 南郡(280-316) | 吳末時為西晉所取。 | ||
鄀縣 | 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 | 襄陽郡(265-280)→南郡(280-316) | |||
旌陽縣 | 今湖北省枝江市東北 | 襄陽郡(265-280)→南郡(280-316) | |||
編縣 | 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北 | 襄陽郡(265-280)→南郡(280-316) | |||
石首縣 | 今湖北省石首市 | 南郡(280?-316) | 晉平吳後置縣。[註 12] | ||
州陵縣 | 今湖北省洪湖市東北,長江北岸 | 南郡(280-307?)→成都郡(307?-?)→南郡(?-316) | 太康元年(280年)置縣。[參 23] | ||
華容縣 | 今湖北省監利市西北 | 南郡(280後-307?)→成都郡(307?-?)→南郡(?-316) | 晉平吳後,於太康元年(280年)廢縣,後復置縣。[參 24] | ||
監利縣 | 今湖北省監利市東北 | 南郡(283,284-307?)→成都郡(307?-?)→南郡(?-316) | 吳時廢縣,太康四年(283年)復置縣,後廢縣併入華容縣;五年(284年)復分華容縣置縣。[參 25] | ||
豐都縣 | 地望不詳 | 成都郡(307?-?) | 永興元年(304年)分華容、州陵、監利3縣置縣,建興年間(313-316)縣廢併入監利縣。[參 13] | ||
宜都郡 (3) |
夷道縣 | 夷道縣 | 今湖北省宜都市 | 宜都郡(280-316) | |
夷陵縣 | 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 | 宜都郡(280-316) | 孫吳為西陵縣,晉平吳後復名夷陵縣。[參 26] | ||
佷山縣 | 今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清江北岸 | 宜都郡(280-316) | |||
武陵郡 (10) |
臨沅縣 | 臨沅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漢壽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孫吳為吳壽縣,晉平吳後復名漢壽縣。[參 27]。 | ||
沅陵縣 | 今湖南省沅陵縣南,沅江東岸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酉陽縣 | 今湖南省永順縣東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鐔城縣 | 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沅南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西北,桃源縣東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遷陵縣 | 今湖南省保靖縣東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龍陽縣 | 今湖南省龍山縣南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
舞陽縣 | 今湖南省懷化市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晉平吳後置縣。[參 28] | ||
黚陽縣 | 地望不詳 | 武陵國(280?-316,武陵郡280?-304) | 晉平吳後置縣。[參 29] | ||
辰陽縣 | 今湖南省辰溪縣西南,辰江之北 | 武陵郡(280) | 晉平吳後廢縣。[參 30] | ||
天門郡 (5) |
零陽縣 | 零陽縣 | 今湖南省慈利縣東北 | 天門郡(280-316) | |
充縣 | 今湖南省桑植縣 | 天門郡(280-316) | |||
漊中縣 | 今湖南省慈利縣西,漊水南岸 | 天門郡(280-316) | |||
臨澧縣 | 地望不詳 | 天門郡(283-316) | 太康四年(283年)置縣。[參 31] | ||
澧陽縣 | 地望不詳 | 天門郡(283-316) | 太康四年(283年)置縣。[參 32] | ||
南平郡 (4) |
作唐縣 ↓ 江安縣 |
江安縣 | 今湖北省公安縣 | 南平郡(280-316) | 太康元年(280年)置縣。[參 33] |
作唐縣 | 今湖南省安鄉縣北 | 南郡(280)→南平郡(280-316) | |||
孱陵縣 | 今湖北省公安縣西 | 南郡(280)→南平郡(280-316) | |||
安南縣[註 13] | 今湖南省華容縣 | 南平郡(280-316) | 太康元年(280年)分江安縣置縣。[參 34] | ||
隨國 (2) |
隨縣 | 隨縣 | 今湖北省隨州市 | 南陽郡(265-280)→義陽國(280-288)→隨國(288-316) | |
平林縣 | 今湖北省隨縣東北 | 南陽郡(265-280)→義陽國(280-288)→隨國(288-316) | |||
竟陵郡 (3) |
雲杜縣 | 雲杜縣 | 今湖北省京山市駐地新市鎮 | 江夏郡(280-299)→竟陵郡(299-316) | |
南新市縣 | 今湖北省京山市東北 | 江夏郡(265-299)→竟陵郡(299-316) | |||
竟陵縣 | 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 | 江夏郡(280-299)→竟陵郡(299-316) | |||
新野國 (6) |
新野縣 | 新野縣 | 今河南省新野縣 | 南陽郡(265-280)→義陽郡(280-302,義陽國280-301)→新野國(302-316) | |
棘陽縣 | 今河南省南陽市南 | 南陽郡(265-280)→義陽郡(280-302,義陽國280-301)→新野國(302-316) | |||
蔡陽縣 | 今湖北省棗陽市西 | 南陽郡(265-280)→義陽郡(280-302,義陽國280-301)→新野國(302-316) | |||
穰縣 | 今河南省鄧州市 | 南陽郡(265-280)→義陽郡(280-302,義陽國280-301)→新野國(302-316) | |||
鄧縣 | 今湖北省襄陽市北 | 南陽郡(265-280)→義陽郡(280-302,義陽國280-301)→新野國(302-316) | |||
山都縣[註 15] | 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北 | 襄陽郡(265-302)→新野國(302-316) |
注釋
编辑- ^ 孔祥軍考証認為曹魏南陽郡領縣尚有山都、襄鄉2縣。
- ^ 2.0 2.1 2.2 新野郡於永寧二年(302年)置郡,據《水經注》記載,領新野、棘陽、蔡陽、穰、鄧、山都6縣,朝陽縣在《晉書·地理志》屬南陽郡,在新野郡西,若歸入南陽郡則必成為其郡飛地,殊為怪異。《宋書·州郡志》朝陽縣屬順陽郡,疑朝陽縣在之前早已劃歸順陽國,時間在太康十年(289年)或永寧二年(302年)之間。
- ^ 孔祥軍考証認為義陽郡於太康元年(280年)擴大領縣數量,由5縣增加到12縣。
- ^ 孔祥軍認為吳末武陵郡尚領有黔陽縣。
- ^ 孔祥軍認為咸寧二年(276年)置新野郡,太康元年(280年)廢郡,晉惠帝時再度置郡。《晉書·扶風武王駿傳》記載司馬歆「太康中,詔封新野縣公」,後隨齊王司馬冏討伐趙王司馬倫,有功「以勳進封新野郡王」,封國由縣國晉升為郡國,時間在永寧元年(301年)至二年(302年)間,以此推測「咸寧」應為「永寧」之誤。
- ^ 《晉書·陶侃傳》記載「陳敏之亂,弘以侃為江夏太守」,此事在永興二年(305年)十二月以後,而明年(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晉惠帝死,故置灄陽縣當在這段時間。
- ^ 《晉書地理志》作「淯陽縣」。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冊,第710頁。
- ^ 9.0 9.1 孔祥軍以該2縣在《晉書·地理志》及《輿地廣記》均列屬江夏郡,認為《宋書·州郡志》引《晉太康地志》有誤。
- ^ 《晉書地理志》作「秦昌縣」。
- ^ 孔祥軍引《輿地廣記》,認為泰昌在太康中分秭歸置縣,《宋書·州郡志》記載建平都尉領縣有泰昌,實誤。(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66-167頁)然而泰昌縣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北,秭歸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地理相距甚遠,疑《宋書》不誤,《輿地廣記》有誤。
-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58頁。
- ^ 《晉書地理志》作「南安縣」。
- ^ 孔祥軍引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彙釋》認為點校本《宋書》改作「南安」有誤。(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第168-169頁)
- ^ 孔祥軍據《三國志·孫權傳》南陽5縣降吳及《水經注》割南陽5縣置新野郡,屬縣有「山都」,認為魏、晉時屬南陽郡。然而《水經注》封司馬歆新野郡公年代可能有誤,吳、魏相互敵對,吳國應不可能承認魏國新設的政區,山陽縣東漢屬南陽郡管轄,或有用漢史地理的可能性。
出處
编辑- ^ 《晉書》卷59〈楚隱王瑋傳〉:「永寧元年,追贈驃騎將軍,封其子範為襄陽王,拜散騎常侍,後為石勒所害。」
- ^ 《晉書》卷3〈武帝紀〉:「〔咸寧三年八月癸亥〕徙……汝南王柬為南陽王。……〔太康十年〕改封南陽王柬為秦王」;卷4〈惠帝紀〉:「〔光熙元年〕進平昌公模為南陽王。
-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卷38〈宣五王傳〉:「暢字玄舒。改封順陽王……永嘉末,劉聰入洛,不知所終。」
- ^ 《晉書》卷3〈武帝紀〉:「〔泰始元年〕封……皇從伯父望為義陽王。」;《水經注》卷30:「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陽4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又《太康記》、《晉書‧地道記》并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太平寰宇記》卷142〈山南東道·鄧州南陽縣〉:「晉太康元年置義陽郡,居新野縣,屬荊州。」[註 3]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又有建平都尉,領巫、北井、泰昌、建始四縣。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吳平,併合。」
- ^ 《三國志》卷60〈鍾離牧傳〉:「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谿夷與蜀接界,時論懼其叛亂,乃以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漢葭縣長郭純試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陵界,屯于赤沙,誘致諸夷邑君,或起應純,又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牧……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凡千餘級,純等散,五谿平。」;《宋書》卷37〈州郡志三〉:「晉末平吳時,峽中立武陵郡,有黽陽、黔陽縣,咸寧元年併省。」
- ^ 《晉書》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傳〉:「武陵莊王澹字思弘。初為冗從僕射,後封東武公……齊王冏輔政……澹與妻子徙遼東……得還。拜光祿大夫、尚書、太子太傅,改封武陵王。」
- ^ 《晉書》卷15〈地理志下〉:「南平郡,吳置,以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內史〉:「晉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治作唐,後治江安。」
- ^ 《晉書》卷37〈宗室傳〉:「隨穆王整,兄弈卒,以整為世子。歷南中郎將,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贈冠軍將軍。武帝以義陽國一縣追封為隨縣王。子邁嗣。太康九年,以義陽之平林益邁為隨郡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竟陵太守,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水經注》卷28:「沔水又南逕石城西,城因山為固,晉太傅羊祜鎮荊州立,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
- ^ 《水經注》卷31:「晉咸寧[註 5]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公,割南陽(當作義陽)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
- ^ 《晉書》卷5〈孝懷帝紀〉:「〔永嘉五年〕東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尋又沒于石勒。」;卷38〈宣五王傳〉:「〔歆〕無子,以兄子劭為後,永嘉末沒于石勒。」
- ^ 13.0 13.1 《晉書》卷15〈地理志下〉:「時蜀亂,又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居華容縣。愍帝建興中,併還南郡,亦併豐都於監利。」卷59〈成都王穎傳〉:「永嘉中,立東萊王蕤子遵為穎嗣,封華容縣王。後沒於賊,國除。」;《水經注》卷32:「北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
- ^ 《宋書》卷36〈州郡志二·安陸太守〉:「江夏又有曲陵縣,本名石陽,吳立。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陽曰曲陵。」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江夏太守〉:「羨陽子相,晉惠帝世,安陸人朱伺為陶侃將,求分安陸東界為此縣。」[註 6]
- ^ 《水經注》卷28〈沔水〉:「晉武帝平吳,割臨沮之北鄉、中廬之南鄉立上黃縣,治軨鄉。」
- ^ 《輿地廣記》卷8〈京西南路·唐州湖陽縣〉:「湖陽縣,故蓼國,二漢屬南陽郡,晉省入棘陽。」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始平太守〉:「汎陽令,晉武帝太康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義陽太守〉:「厥西令,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義陽。」
- ^ 《三國志》卷41〈霍峻傳〉注引《襄陽記》:「憲還,襲取吳之巫城。」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太康〕五年,省建始縣,後復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沙渠令,晉起居注,太康元年立。」
- ^ 《宋書·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巴陵太守》:「州陵侯相,漢舊縣,屬南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疑是吳所省也。」
- ^ 《宋書·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南郡太守》:「華容公相,漢舊縣,晉武太康元年省,後復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巴陵太守〉:「監利侯相,按《晉起居注》,太康四年,復立南郡之監利縣,尋復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吳所立,又是吳所省。」;《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復州監利縣〉:「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郡。」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宜都太守〉:「夷陵令,漢舊縣,吳改曰西陵,晉武帝太康元年復舊。」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漢壽伯相,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舞陽令,前漢作無陽,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記纂淵海》卷14〈荊湖北路·沅州廬陽縣〉:「本漢武陵郡無陽縣,晉置舞陽縣。」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黚陽長,二漢無,《晉太康地志》有。」
- ^ 《輿地廣記》卷14〈荊湖北路·辰州辰溪縣〉:「二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晉省之。」;《記纂淵海》卷14〈荊湖北路·沅州廬陽縣〉:「辰溪,本漢武陵郡辰陽縣,晉省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天門太守〉:「臨澧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天門太守〉:「澧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江安侯相,晉武帝太康元年立。」
- ^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安南令[註 14],晉武帝分江安立。」
參考資料
编辑書籍
编辑-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