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

(重定向自中環新海濱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英语:Central and Wan Chai Reclamation)是一份在香港香港岛区进行的大型填海计划,旨在为中环湾仔绕道(即4号干线的新路段)及拟建的铁路支线提供土地,并且建造一条世界级的海滨长廊,为区内提供额外休憩及绿化用地,以提升维多利亚港海旁的吸引力。《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为5期进行,于1993年起启动第一期(今国际金融中心中环码头)。随着《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连同中环及湾仔绕道于2018年完成,历时25年的填海计划终告完工。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2018年7月)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在中环海滨施工中(2005年)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在中环海滨施工中(2010年7月)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在中环海滨施工中(2009年6月)
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竣工(2012年12月)
中区填海计划下相应的交通改道

计划沿革

编辑

都会计划

编辑

在1983年10月发表的《海港填海及市区发展研究》提出了在中环及湾仔进行填海工程的需要。当时,香港政府计划对香港市区作出粗略的都会概念规划,以应付于21世纪的发展需要。因此,香港政府于1987年至1990年期间进行《都会计划选定策略》的研究,作为2011年前重整都会区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架构,策略涉及广泛的市区土地规划,包括荃湾葵青西九龙启德九龙中部及东部、香港岛西部、东部及南部。《都会计划选定策略》于1991年9月17日获得行政局通过,相关香港政府部门根据策略逐步落实为指定地区规划目标,进而制定发展纲领。《都会计划选定策略》为《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提供了原始的规划概念。

由于香港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于1999年达到《都会计划选定策略》拟订的上限(420万人)。同时,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及公众强烈反对在维多利亚港进行新的填海工程,以填海供应新土地的发展方式受到限制,原来的《都会计划选定策略》基本建议不再适用。因此《都会计划选定策略》于1998年及2003年分两阶段完成全面检讨研究,以修正原来的规划策略。

后过渡期的基础建设发展

编辑

随着启德机场的容量于1994年至1996年接近饱和,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起就新机场选址及规划进行研究,惟建筑费用高昂,计划一直无落实。1989年,香港因为六四事件引起信心危机,香港总督卫奕信随即在10月11日宣读的《施政报告》中,宣布兴建新机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即后来的《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借此稳定香港市民信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落实了《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及《西九龙填海计划》等填海工程。同时,为了维持香港在“后过渡期”的经济持续发展,香港政府于1990年代极力推动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位于爱秩序湾避风塘内的《爱秩序湾发展计划》、位于黄埔花园海滨的《红磡湾填海计划》第1期及第2期、在添马舰海军基地旧址进行的《中区填海计划》第2期、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提供土地的《湾仔填海计划》第1期等填海工程,相继于1990年代中叶落成。

《保护海港条例》与有关诉讼

编辑

随着多项大型填海工程相继启动,逐渐使到部分香港社会人士认为香港政府漠视天然资源,盲目填海造地,因而引起强烈不满。保护海港协会于1995年11月成立,成功得到17万名香港市民签名支持立法保护海港,《保护海港条例》(《香港法例》第531章[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1996年由香港立法局议员陆恭蕙私人草案形式提交立法局,于1997年6月27日获得通过。条例订明维多利亚港香港人的特别公有资产及天然财产,必须受到保护和保存,并且设定了不准许在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的法定原则,所有公职人员和公共机构在行使任何归属权力时,都必须要考虑以上的法律原则。

香港主权移交后,大型基础建设仍然是香港政府促进香港经济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香港岛4号干线之主要道路的负荷即将饱和,香港政府认为有急切需要填海兴建中环湾仔绕道,以抒缓香港交通挤塞问题,及取代干诺道夏悫道告士打道维园道成为4号干线一部分。2002年12月17日,行政会议批准《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工程,填海面积达23.11公顷,于同年12月27日正式刊宪。

其后,保护海港协会认为城市规划委员会通过《湾仔填海计划》第2期工程违反《保护海港条例》,遂于2003年2月27日向法院提出司法复核;法院于同年7月8日裁决城市规划委员会败诉,使到上述工程的批准被迫取消,并且指出有关填海计划必须附合3个条件测试:

  1. 有迫切性、具充分理由及有即时需要;
  2. 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选择;
  3. 对海港造成的损害减至最少。

保护海港协会认为此判决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工程具有约束力,遂要求香港政府停止有关工程,但是香港政府以停工将会令到承建商向香港政府提出钜额索偿为理由拒绝,坚持继续工程。保护海港协会继而于8月26日申请直接向终审法院上诉,为湾仔填海工程的判决寻求进一步的法律裁定及诠释;该司法复核于9月27日获得接纳,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于是宣布有关工程暂时停止。10月6日,高等法院以有关工程尚未到达不可弥补的阶段为理由,裁决香港政府胜诉,并且毋须暂缓填海工程[1],保护海港协会其后提出上诉。为免争议持续加剧,香港政府主动按照法院提出的3个条件检讨有关工程,并且积极约见相关的专业团体与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以争取香港市民的认同与支持。为了回应保护海港协会就《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提出的两个减少填海面积方案,与海港之友印制的小册《维港初阶》所载的一些指控,香港政府先后于12月1日及18日印发名为《我们的海港─过去、现在、未来》及《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面面观》的小册,以图文兼茂的方式申明进行《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的兴建理由与法律依据。12月5日,香港政府完成了《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工程的检讨,认为附合法院提出的3项条件[2]。高等法庭原讼庭于2004年3月9日裁决驳回保护海港协会就《中区(扩展部分)分区计划大纲图》所提出的司法复核[3],保护海港协会其后宣布不予上诉,有关诉讼至此告一段落。

优化海滨研究

编辑

为了检讨《湾仔填海计划》第2期,并且就拟定进行填海的《东南九龙发展计划》咨询,香港政府于2004年4月成立共建维港委员会,由李焯芬教授担任主席,委员会由6名官方成员及23名来自不同专业团体、环境保护组织、保护海港组织、商界等领域的非官方成员[4]。委员会于2005年1月展开名为《优化湾仔及邻近地区海滨的研究》,透过公众参与方式,凝聚香港市民就湾仔海滨规划概念的共识,从而拟订发展概念图则及分区计划大纲草图。

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

编辑
 
香港摩天轮
 
2015年12月至16年2月,中环新海滨设Udderbelly 紫色牛牛剧场

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是规划署于2000年代展开的中环海滨城市设计研究的公众参与活动,旨在透过展览及公作坊,与香港社会各界共同设计优化中环新海滨的城市设计大纲及为主要用地拟备规划/设计纲领,同时探讨重组皇后码头及重建天星钟楼的选址及设计意念。透过公众参与过程,将公众意见融汇于研究中,以达致可持续发展及满足公众的期望。

第一阶段公众参与于2007年5月3日开始至6月30日完成,研究重点为重组皇后码头和重建旧天星钟楼的可能选址与设计概念。第二阶段公众参与于2008年4月11日开始至7月10日完成,研究顾问因应第一阶段所收集的公众意见,提出了经优化的城市设计大纲、主要用地的设计概念、以及重组皇后码头和重建天星钟楼的不同地点的设计概念。

2013年起,中环新海滨部分临海用地以短期租约形式租出,提供摩天轮及其他游乐设施,为到大型活动提供场地,部分用地则为建造以简约设计为主的临时休憩用地和宠物公园[5][6][7][8]

2013年10月,地政总署再以短期租约方式为位于龙和道香港大会堂正前方一幅逾36,000平方米用地招标,除了可以用作临时表演场地,亦供予商业推广及展览用途;然而,规定中标者每年提供不少于12项、不少于120日的免费公众活动,其中两项必须最少占该用地一半[9]

其新海滨三号用地,政府希望能够打造成香港的崭新地标。虽然民间人士和区议员要保留原有的邮政总局,建筑团队亦设有方案保留原有建筑,但被政府拒绝。而地政总署的标书更表明卖地章程必须清拆邮政总局,如果投标方案没有根据政府要求,则不获考虑和进行评估。[10]项目在2021年6月截标后共收到6份标书,到2021年11月3日,恒地以508亿夺得地皮,批租期为50年。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61万平方英尺,分两期开发展,第一期会在2027年完成,第二期在2034年完成。[11]

工程

编辑

中区填海计划

编辑

第1期

编辑
 
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填海地的建筑群

《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是香港机场核心计划的工程之一,于上环卜公码头之间填造约20公顷土地,将中区海岸线向前伸展最多达350米,耗资27亿1千万港元;主要用作兴建港铁香港站、扩展中环商业区、重置中环码头及置地多座商厦的海水泵房。工程由前地铁公司代建[12],于1993年9月展开,于1996年3月竣工。

现有主要建筑物:

现有道路:

第2期

编辑
 
《中区填海计划》第2期填海地皮(摄于2005年)
 
《中区填海计划》第2期填海地皮上的添马舰发展工程(摄于2013年8月)

《中区填海计划》第2期原址为添马舰海军船坞,总填海面积为5.3公顷,主要进行添马舰发展工程,兴建新政府总部行政长官办公室立法会综合大楼添马公园中西区海滨长廊;耗资3亿2千万港元,工程于1994年2月展开,于1999年竣工。

现有主要建筑物:

现有道路:

第3期

编辑
 
完成填海的中区(摄于2015年1月)

《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为添马舰对出海滨,总填海面积为18公顷(原计划为32公顷,于1999年修订为23公顷,于2000年4月再将东面的5.3公顷土地纳入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连接《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及《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的填海区;主要用作兴建新天星码头(包括改建原有7号码头及新建8号码头)、公众码头、铁路及道路预留位置、中区军用码头泊位预留位置及中西区海滨长廊等。同时提供土地发展中环湾仔绕道、P2道路网(现龙和道)及机场铁路掉车隧道等;耗资37亿9千万港元,工程于2003年2月28日展开,填海工程于2008年年底竣工。余下的道路、排水及中环湾仔绕道隧道管道工程于2011年10月大致完成[13]。P2道路网及其相关道路已在2018年6月18日早上6时启用。

为了配合《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香港政府计划于中环至湾仔海滨一带兴建5幢电力供应大楼,以及连接地下泵房的通风塔。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议在大楼外墙进行绿化,拟定出3个方案,包括将大厦外墙打造成为竹林或者树木模样,令到建筑物更能够融入海滨环境。2013年10月24日,海滨事务委员会辖下的港岛区海滨发展专责小组举行会议讨论有关建议[14]

此外,当中占地面积达36,600平方米的可用空间命名为“中环海滨活动空间”,被政府委托Central Venue Management Limited代为独家管理及营运,于2014年5月生效。[15]

而中环9号至10号码头附近的空地则设置高60米的香港摩天轮,于2014年12月5日下午5时开幕。[16]

现有主要建筑物:

现有道路:

湾仔发展计划

编辑

第1期

编辑
 
建在湾仔填海计划第1期填海地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

《湾仔发展计划》第1期工程是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以北建造一座约7公顷的人工岛,用以兴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耗资5亿9千万港元,工程于1994年3月展开,于1995年10月完成。

现有主要建筑物:

现有道路:

第2期

编辑
 
《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填海工程范围
 
新湾仔码头于2014年8月30日启用

《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工程是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以东至铜锣湾避风塘沿岸,建造土地兴建中环湾仔绕道、铁路及道路预留位置及海滨长廊等设施,原计划包括在铜锣湾避风塘海堤兴建海心公园。由于香港政府重新组织了《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的部分工程,其中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以西至中信大厦对出的海旁填造面积5.3公顷的工程被并为此计划的一部分。

原来计划填海26公顷,拟定于2004年年初展开工程,于2010年完成。其后因为城市规划委员会于2004年受到诉讼挑战失败,因而被迫重新检讨计划,交由共建维港委员会进行优化海滨研究,重新进规划。有关研究于2007年6月进入详细规划阶段,于同年底完成发展图则。《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工程包括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旧翼间之水道范围内,进行土地平整和兴建中环湾仔绕道隧道,以及重置临海受影响的设施。工程合约为香港建造业创造了约900个就业职位。

《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的主要目标为于湾仔北及北角提供兴建中环湾仔绕道所需的土地。项目落成后所新增的土地将会发展成为一条世界级海滨长廊,连接中环新海滨长廊,供予公众享用。此项工程于2009年12月展开[17]

2013年1月30日,土木工程拓展署批出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的第4份工程合约,包括在湾仔西进行土地平整、兴建中环湾仔绕道、中部通风大楼地基、雨水箱形暗渠以及相关道路工程,合约总值33亿5千万港元。工程随即于翌日展开,预计于2017年年中完成,配合中环湾仔绕道于同年通车[18]

土木工程拓展署于2015年3月27日表示,承建商工人于2014年年底在旧湾仔码头对开范围清理海底沉积物,以备进行《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填海及中环湾仔绕道隧道工程时,于海床约6米下发现一个体积长约40米、阔约20米和高约2米的大型不动金属物体,怀疑为沉船的部分残骸;初步资料经过至少3个月的勘探,而勘探工程则仍在继续[19]。发展局表示已经暂停在该范围内所进行的工序。有学者估计该些残骸可能属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击沉的战舰,亦有可能是于同时期被英国皇家海军自行炸沉的添马舰[20]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邝智文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阔度达20米的船只不多,推算残骸之来源可能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音羽山丸”运油船[21]

海滨设计研究
编辑
 
介乎会展至湾仔码头之间,占地逾2.9万平方英尺的休憩空间在2021年3月19日对外开放
 
位于湾仔海滨旁的维港海上乐园,设置了无栏杆梯级式沿岸设计和限定“维港鸭仔船”

2015年6月,规划署展开“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城市设计研究”第一阶段公众参与,为填海计划范围设全面的规划及设计纲领,作为未来发展海滨优化的指引,以建设湾仔及北角海滨地区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更方便畅达、更具活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海滨,供公众享用。署方拟将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分为5大主题区,包括庆典、渡轮码头畔、新水上康乐、活力避风塘及东岸公园主题区。另外,当局又计划提出兴建有遮挡的行人通道,连接渡轮码头畔主题区及新湾仔码头;而在铜锣湾避风塘及前公众货物装卸区的水域则引进浮动泳池、下水台阶及木板走道等,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22]第二阶段公众咨询在2016年中旬完成。

2018年9月,政府向海滨事务委员会交代中环段至会展、湾仔码头旁共两段海滨长廊的初步设计,码头广场位置一度提出以“红白蓝”三色作为“香港身份”(Hong Kong Identity)设计主题。结果被湾仔区议会大坑选区议员杨雪盈批评设计低俗和过时,而且同香港无关。[23]

2019年12月9日,规划署公布“湾仔北及北角海滨城市设计研究”优化后的城市设计大纲。5个主题区设计与之前所规划一致,拟沿海滨建造一条长达3.4公里自行车道,其中约1.6公里路段会指定用作“休闲自行车道”,余下1.8公里采用共享安排,由行人、跑步者同单车人士共用。[24]

2021年1月,湾仔北海滨长廊对外开放,其中湾仔北公共运输交汇处右方的空间为约1公里长,地上及围栏设置了插画家麦雅端创作的Chocolate Rain主题作品。而来往湾仔北公共运输交汇处湾仔码头的通道变成粉红色为主题的打卡装置。[25]到同年3月19日,介乎会展至湾仔码头之间,占地逾2.9万平方英尺的休憩空间对外开放。该处设置了清水混凝土和木系建成的简约构筑物,并设置了相框和霓虹灯装饰,吸引市民拍照留念。[26]到同年12月24日,“海岸堤阶”主题区连同长280米的新海滨长廊正式开放,该处设有草地、户外桌椅及儿童游乐等设施,亦提供20艘限定“维港鸭仔船”。[27]

现有主要建筑物:

受工程影响建筑物

编辑
 
爱丁堡广场码头(于2006年拆卸)
 
湾仔码头
 
分域码头
 
封闭并准备拆卸的分域码头街梯台

中区填海计划第1期

中区填海计划第2期

中区填海计划第3期

湾仔发展计划第1期

湾仔发展计划第2期

参见

编辑
地理
工程及发展规划
相关部门及组织
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高等法院就中区填海作出裁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10月6日
  2. ^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检讨完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12月5日
  3. ^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政府欢迎法庭有关中区填海第三期工程的裁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4年3月9日
  4. ^ 房屋及规划地政局“政府公布共建维港委员会成员名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4年4月28日
  5. ^ 启德发展 海滨长廊达11公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4月15日
  6. ^ 陈茂波﹕启德跑道公园年内开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 2013年4月15日
  7. ^ 中环新海滨地 市民有望坐摩天轮[永久失效链接] 《星岛日报》 2013年4月15日
  8. ^ 陈茂波:部分临海用地今年将以短租形式租出[永久失效链接]
  9. ^ 中环海滨招租供表演展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3年10月2日
  10. ^ 中環海濱地截標 地政企硬:必須拆郵政總局 關注組:可惜、失望. 独立媒体. 2021-06-21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11. ^ 恒地508億奪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地 本港歷來最貴地王. 香港01. 2021-11-03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12. ^ 機場鐵路工程進度報告-截至一九九五年六月三十日. 地铁公司 (报告). 1995-06-30: 8. 
  13. ^ 存档副本. [2011-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2012年1月13日
  14. ^ 中环海滨拟建绿色供电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10月23日
  15. ^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網頁. [2014-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16. ^ 中環摩天輪已獲發牌 下午5時開幕. 2014-12-05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6). 
  17. ^ 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1年9月8日
  18. ^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工程合約批出.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19. ^ “添马舰”重见天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5年3月28日
  20. ^ 灣仔填海疑發現戰艦殘骸. 苹果日报. 2015年3月28日 [2015年3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29日). (繁体中文)
  21. ^ 残骸真身是英舰还是日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5年3月28日
  22. ^ 「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一階段公眾參與展開 2015-06-15 香港政府資訊中心.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23. ^ 三千萬元營造「紅白藍」灣仔海濱 楊雪盈批過時設計品味低俗. 立场新闻. 2018-10-19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24. ^ 【Emily】長3.4公里 逾半為共享長廊 灣仔至北角倡建單車徑. 明报. 2019-12-10 [201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25. ^ 【本地遊】灣仔北海濱長廊全新開放 Chocolate Rain插畫作品成打卡位. 香港经济日报. 2021-01-21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26. ^ 张嘉敏. 灣仔海濱開放渡輪碼頭主題區 空間擴闊三倍 設霓虹燈「打卡位」. 香港01. 2021-03-19 [202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27. ^ 灣仔海岸成聖誕遊玩熱點 「踩鴨仔船」預約至明年二月. 头条日报. 2021-12-25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28. ^ 香港置地125周年. 香港置地. 2014: 126-127. 
  29. ^ 永久封閉灣仔分域碼頭街梯台. [2013-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