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邮票

中华民国邮票,又称中华邮政邮票。从1912年1月开始发行。依照目前之分类,可以区分为常用特种纪念航空慈善军邮欠资邮票等7大类别。

历史 编辑

大陆时期(1911-1949) 编辑

邮政总局 编辑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前清政府中华民国在1912年成立,原先的大清邮政改为中华民国邮政,邮政总局的建制不变,改隶新成立之交通部管辖。当时新邮票尚未印刷,因此中华民国最早的邮票是在原先的前清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字样。孙中山后对此提出抗议,最终原先加盖“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字样的邮票停止发售。1912年起陆续以宋字或楷字加盖“中华民国”于前清欠资邮票及伦敦版蟠龙无水印邮票发行。

1913年5月,中华邮政第一次发行普通邮票一套,共19枚。半分至1角的为“分”单位面值邮票,图案为帆船航行及火车行驶;1角5分至5角的为“角”单位邮票,图案为农民割稻,背景为天坛祈年殿;1元以上面值的邮票图案为北京国子监牌坊。由于这套邮票以为“分”的单位面值邮票较多,又在伦敦华德路公司制版承印,因此俗称“伦敦版帆船票”(常17 伦敦版帆船、农获、辟雍邮票),其后于1914年,1923年二度以此图案交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添印,板模及部分面值刷色皆各有异同。欠资邮票为蓝色,格式与前清相似。

 
1923年发行的邮票(常20 北京二版帆船、农获、辟雍)

北洋时期,中国发行的邮票多为最早的“帆船、农获、宫门”图案。除此之外也发行过多套纪念邮票,如分别以孙中山、袁世凯头像为主要图案的“光复纪念”和“共和纪念”邮票、中华邮政开办廿五年纪念邮票,宪法纪念邮票,陆海军大元帅就职纪念邮票等。此外,袁世凯成立中华帝国后也曾发行过一套名为“开国纪盛”的邮票。

因为当时各省币制不一,币值各异,为避免有心人士从低币值地区购买邮票至高币值邮票售用,常于邮票上加盖“限〇〇贴用”(如“限省贴用”、“贴用”、“”等)

1919年黄河决口,灾民甚众,故于1920年发行慈善邮票(慈1 附收赈捐邮票),于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上加盖“附收振捐壹分”等字样,附加1分款项作为救济之用,为中国发行慈善邮票之嚆矢。直至今日,中华邮政已发行6套慈善邮票。

1920年7月1日,中国航空署开办京沪航线,航空邮务开始,故当日发行航空邮票一套(航1 北京一版航空邮票),为中国的第一套航空邮票。

交通部邮政总局 编辑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在1927年11月1日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交通部邮政总局,1928年完成名义上的全国统一,爰于1929年发行“国民政府统一纪念邮票”,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青天白日国徽等作为图案。 此后国民政府发行的常用邮票多以孙中山像烈士像为主,以孙中山像为图案的邮票,即高达20多套(尚不含加盖)。同时取消各类邮票票面的英文字样及Cts、$等符号(但仍有例外,如纪10 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全面抗战爆发前,邮票多由北平财政部印刷局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如先烈像北平版、国父像伦敦一、二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中国扶植了一系列傀儡政权。这些政权或是自行印制邮票(如满州国邮票、各种仿版国父像及烈士像等),或是将其所在地库存的国民政府邮票加盖特殊字样(如加盖“华北”、“新嘉坡陷落纪念”)或加盖改值后重新贩售。目前,两岸均不允许此类邮票出现在正式邮展上,但民间仍可自由收藏或观赏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于是自1938年起邮票多改于香港印制(如香港中华版、香港大东版、先烈像香港版、香港版航空等)。1941年起,陆续发行军邮(军1 国父像军邮邮票),以利战士通讯。1941年香港沦陷后无法继续印制邮票,遂由位于重庆的中央信托局印制处以凸版印制邮票(常37 国父像中信版邮票),其时物资缺乏,此套邮票的用纸种类及打孔皆极复杂,印制亦相当粗劣,但也因如此,日后此套邮票成为许多集邮人士分类收藏的对象。而中信版的16分面额邮票,在32年分别于各地区加盖为“改作伍角”及“划线伍角”,因变化多端,亦成为集邮人士争相收藏的邮票。 1941年6月21日,中华邮政首次发行特种邮票(特1 节约建国邮票),此次发行的小全张亦为中国首次发行的小全张。 此后至抗战胜利前,亦发行数套常用邮票及纪念邮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币面值邮票无法及时自后方运到,遂在当地就地加盖改值,因此在“常45伪暂售票改作国币邮票”中产生了一枚邮票有三种面值的特殊情形(原先国币面值,黑色加盖南京政府中储券面值,绿色加盖国币面值)。而台湾东北也因币值不同,分别将日本在台所用的邮票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继续使用(常台1中华民国台湾省暂用邮票);而东北地区由华北政务委员会印制之北平新民版邮票则加盖改值发行(常东北1 国父像伪新民版限东北贴用改值邮票)。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于1947年发行还都纪念邮票。而抗战后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使邮资金额不断提升,连带使邮票的面额遽增。1948年发行之“常55 国父像上海大东三版邮票”之最高面额竟高达国币500万圆,为中华邮政发行过最大面额的邮票之一,包裹印纸亦有面额达1000万圆者。1948年发行金圆券,原先法币邮票加盖改值为金圆面额,并印制金圆面额的新邮票。然而金圆券亦迅速贬值,至1949年4月,“常59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之汉口加盖”再次出现面额达金圆500万圆的邮票。

 
1949年发行的邮票(常58 国父像上海大东一版金圆邮票)

金圆券贬值的速度大于邮票印制的速度,俟邮票印成时,邮资已不适用。随着金圆券的崩溃,市场上已逐渐恢复以银圆为计价标准的银本位制。鉴于此,邮资改以银圆基数计费。湖南邮区率先于1949年4月底发行基数邮票单位邮票(常湘2 国父像湘区贴用改作基数邮票 常湘1 国父像湘区贴用单位邮票 航湘1国父像湘区贴用航空单位邮票),以因应频繁调整的邮资。此后各地都先后将不再适用的邮票或印花税票加盖为单位、基数及银圆邮票。

单位邮票不刊面值,仅标示资费名称,如国内信函费、国内挂号费、国内航空费等,俾在邮资不断调整的情况下随时调整售价售用。但是单位邮票无法应付如国际函件等多种不同的邮资,因此发售基数邮票,在银圆使用地区依基数以银圆出售,而在金圆券使用地区则依当时折合率换算金圆券收费。

1949年7月停用金圆券后,自8月1日起各种函件改以银圆收费,此后发行三套银圆邮票(专3 北平风景图银圆邮票、纪31 国际联邮会七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常70 国父像金圆改作银圆邮票),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中华邮政不再发行银圆面值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当数量的中华邮政邮票被加盖上“中国人民邮政”及新的面值,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台湾时期(1949 后) 编辑

1949年6月15日,台湾省政府公布〈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新台币发行办法〉,实行币制改革。台湾省政府正式发行新台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北,并持续发行邮票。起初以库存之已不适用之邮票加盖新台币面值售用。其中常72 国父像北平中央版改值邮票(俗称红花)及常 73、76、78(简称一、二、三版飞雁、俗称绿叶)最受瞩目,为台邮之精品。

而常75 郑成功像邮票则为首次在台湾印行之邮票,其后又发行多套常用、纪念邮票及邮票小册。 1955年9月3日发行之纪43 军人节纪念邮票,将票铭由“中华民国邮政”改为“中华民国邮票”,至2007年以前皆未再更变。 相较大陆时期,台湾时期政局较为稳定,邮票主题亦不再限于国父或烈士像,题材相当多元,纪念,专题邮票(后改称特种邮票)的发行频率亦大大增加。经典的有特19 古物邮票(俗称前18宝)、特27 故宫古画邮票(五十一年版)(俗称帝王)等。

 
1959年发行的邮票(特9 保卫金马邮票)

1975年4月5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于任内逝世,中华邮政于逝世周年、3周年、5周年及10周年各发行纪念邮票一套(纪158、纪168、纪177、纪207)。原订于1981年发行之“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于发行前撤销发行,目前原票及样票流通者均极稀少,价值不菲。1982年起发行之常102.7 国花邮票500圆票则为新台币时期面额最高之邮票之一(1997年起发行之夔龙团双鲤系列亦有高达500圆之面额)。因交寄航空邮件不一定要贴用航空邮票,自1987年发行航21 航空邮票(七十六年版)后至今,皆未再发行航空邮票。1998年起,邮票票铭改为左书。

2003年1月1日改制成立由交通部持有100%股权之国营“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前邮政总局之资产、负债由新公司概括承受,其所营业务亦由新公司延续经营。是日以特442 新年邮票(91年版)小全张加字发行纪念邮票(纪290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纪念小全张)。 2007年2月9日由于陈水扁政府的“台湾正名”政策,中华邮政改名为“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票铭由“中华民国邮票”改为“台湾”,英文票铭则由“REPUBLIC OF CHINA”改为“TAIWAN”,2007年2月28日发行之“特505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邮票”为首套票铭为“台湾”的邮票。政党轮替后于2008年8月起恢复“中华民国邮票”票铭,英文改为“REPUBLIC OF CHINA(TAIWAN)”。[1][2]

珍邮 编辑

宫门倒印票 编辑

 
宫门倒印票

中华邮政于1914年起发行的北京一版帆船邮票中其中以“元”作为主面值的邮票主图为北京国子监牌坊,通称“宫门”票。在印2元面值邮票时,因套印纸张倒置,造成图案中心的宫门印倒。被誉为中华邮政“四珍之首”。

最早是汉口邮局汇兑台经办人员余逸云发现该票有50枚2元面值票印倒,立即送交外籍邮务部长,并请求留下几张作为纪念。邮务长同意余氏可保留2枚,其余48枚呈交北京邮政总办英国人阿灵登[来源请求] ,阿灵登利用职务之便将其据为己有。后流入各地收藏家的宫门倒印票,大多是通过各种渠道高价从阿灵登初[需要解释]购得。

目前世界上仅存约30枚,因而极为珍贵。[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馬上」棄台擁中 郵政公司復名. 自由电子报. 2008-08-02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2. ^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 中华邮政. 2013-05-10 [201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3. ^ Alex Barinoff. Hall of Classic invert stamp, 1915. Find Your Stamp's Value. 2021-08-17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0)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