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侯王庙

坐标22°19′58″N 114°11′15″E / 22.33268°N 114.18747°E / 22.33268; 114.18747

九龙城侯王庙香港九龙侯王庙,位于黄大仙区[1]九龙城联合道东头村道交界,昔日白鹤山南麓。自1928年开始由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于2014年获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评定为香港法定古迹

九龙城侯王庙
九龙城侯王庙外貌

建庙缘起 编辑

有关该庙的缘起,说法不一。晚清学者陈伯陶指该庙供奉的侯王为南宋功臣杨亮节,并于1917年写成一篇《侯王庙圣史碑记》,碑文载道:“考杨侯古庙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杨亮节,宋帝为元兵追逐至于海隅九龙驻跸,后移师大屿山驻节大澳,亮节侯护驾并御元军,旋杨侯婴疾,然军为旁午,仍运筹帷幄,求却强敌,带病奉公,不幸药石无灵,薨逝九龙,葬于城西,殁后追封为王,其公忠体国名垂青史,士人为崇功报德,遂建庙奉祀,藉期庇荫每于农历六月六日侯王宝诞”。另一说法认为侯王是一位曾为宋帝昺治愈失眠症的杨姓村民。还有人认为侯王是曾协助宋兵抗杨姓人家祖先。

虽然历史上对侯王的出处未有定案,但一般认同第一种说法,即侯王为杨亮节,是南宋的国舅,生前封“侯”,死后封“王”,所以叫“侯王”。据称,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杨亮节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龙,杨护驾有功,世人敬其忠义,故建庙以纪念。

历史 编辑

九龙城侯王庙早于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为一座茅屋,以纪念南宋忠臣杨亮节。现存的侯王庙则建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并曾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绪五年(1879年)进行修缮。

2005年,九龙城侯王庙动用400万港元进行大规模翻新[2],加建了诗词坊、许愿阁等新景点[3],并于2006年重新开放[4]

古迹特色 编辑

侯王庙是三幢式建筑设计,由正门进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别是罗汉堂、佛光堂及龙华堂。罗汉堂及佛光堂前有一个小庭院,庭院墙头的石湾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鲜明,与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连。善信要先经过亭子,才能入庙敬神。

历史文物 编辑

 
“一笔鹅”摹刻

庙内保存了不少具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包括多组置身于墙身的石湾浮雕、刻有“侯王座前”四字的铁香炉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龙司官员许文深所立、一笔写成的“鹅”及“鹤”字石刻、多面匾额包括“至诚前知”木匾为同治光绪年间驻守九龙寨城广东大鹏协副将赖镇边所送、“折洋锄盗”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鹏协副将何长清等所送。道光二年(1822年)所立的《重修杨侯王宫碑记》,是九龙黄大仙区最古老的碑刻。

侯王庙所在地各为白鹤山,有“鹤岭”之称,有人将“鹅”“鹤”二字刻在庙后山巨石上,号称别亭,即俗称“一笔鹅”及“一笔鹤”。“鹅”字一笔写成,是张寿仁所书,对联“古石书鹅摹逸少 名山驾鹤仰侯王”,题光绪十三年(1887年)罗浮山黄龙观道人何罡祥、何罡干勒石、东官黎庆书,可惜于日治时期被毁;而“鹤”字石刻于光绪十四年凤山书。现时庙的右边设有中式园林及方亭,方亭内的“一笔鹅”是1970年摹刻,庙后还有“一笔鹤”石刻。

交通 编辑

接驳交通列表
巴士
专线小巴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此庙虽叫"九龙城侯王庙",但实际地域仍属黄大仙区范围"H09"(最西南角位置)。
  2. ^ (繁体中文) 打造景点城寨侯王庙大翻新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4,2005年3月26日,《文汇报》,于2008年12月23日查阅
  3. ^ (繁体中文) 香港侯王庙获的"新生" 安装清烟环保化炉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3-04-24,2006年4月24日,《星岛环球网》,于2008年12月23日查阅
  4. ^ (简体中文) 香港侯王庙复修完工开光 千名港人冒雨巡游庆祝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9,2006年5月22日,《新华网》,于2008年12月23日查阅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