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思 (英国外交官)
伊文思爵士,KCMG,KCVO[?](英语:Sir Richard Mark Evans,1928年4月15日—2012年8月24日),英国外交官,1984年1月至1988年5月担任英国驻华大使,任内与中方代表周南在1984年9月26日草签《中英联合声明》。
伊文思爵士 Sir Richard Evans KCMG KCVO | |
---|---|
英国驻华大使 | |
任期 1984年—1988年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前任 | 柯利达爵士 |
继任 | 唐纳德爵士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28年4月15日 英属洪都拉斯 |
逝世 | 2012年8月24日 英国威尔特郡 | (84岁)
伊文思1952年加入外交部,出任驻华大使前曾分别在1955年至1957年和在1962年至1964年两度任职于北京的英国驻华代办处。在驻华大使任内,伊文思还兼任中英香港前途谈判英方代表团团长,负责与中方主持第八轮至最后第22轮谈判。事实上,双方的主要共识在柯利达爵士在任驻华大使和英方团长时已经定调,因此伊文思作为英方代表团团长的主要职责,是要在有限时间内草拟好《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容。连串的中英谈判最终促成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1984年12月19日于北京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确认香港主权在1997年移交中国。
伊文思在任驻华大使的后期还安排中英两国重要人物连串互访,当中包括参与安排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86年10月对中国展开历史性国事访问。在1988年退休以后,他专注于撰写一部关于中共领导人邓小平的英文传记,传记于1993年出版,并被翻译成日文、中文、泰文和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
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伊文思在1928年4月15日生于英属洪都拉斯,父亲爱德华·沃尔特·伊文思(Edward Walter Evans,1890年-1985年)为资深殖民地官员,尝任毛里求斯、英属洪都拉斯和百慕大辅政司等职,并曾经署任毛里求斯和百慕大总督,后获得CMG勋衔。[1][2]
伊文思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郡飞龙学校(Dragon School),后升读德比郡的雷普顿学校(Repton School)和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1949年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来于1992年再从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毕业后,他选择在1950年8月至1952年8月加入英军服役,[3]期间曾于康沃尔公爵轻步兵团获取少尉军衔。[4]
外交生涯
编辑伊文思退伍后于1952年10月加入外交部工作,最初于伦敦外交本部任职三等秘书,1955年9月调到中国北京的英国驻华代办处任职三等秘书,当时的驻华代办为欧念儒爵士。[3]在华期间,他还于1956年10月获得资助学习汉语。[3]在1957年,他返回英国伦敦升任二等秘书,在任五年后于1962年返回北京出任一等秘书兼汉务参赞,一任两年。[2]
在1964年,伊文思被调往瑞士伯恩任职一等秘书,到1968年调返伦敦出任同一职位,复于1970年获擢升为近东司司长,随后又于1972年改任远东司司长。[2]伊文思在1974年以访问学人身份获补送到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中心深造,一年后学成,旋于1975年调往斯德哥尔摩任英国驻瑞典大使馆商务参赞,以及在1977年至1979年在巴黎出任英国驻法国公使(经济),[2]任内于1978年获授CMG勋衔,以表扬他多年来的外交工作。[5]
在1979年,伊文思获擢升为外交部助理常务次官,开始参与处理当时日益浮面的香港前途问题,随后于1982年升任副常务次官。[6][2]在1984年1月,伊文思第三度调往中国,接替柯利达爵士出任英国驻华大使,同年获英廷嘉授KCMG勋衔,成为爵士。[7][8]
驻华大使
编辑香港前途谈判尾声
编辑伊文思出任驻华大使以前,中英两国早已在1983年7月起就香港的前途问题展开第二阶段谈判,在当时的驻华大使柯利达带领下,英方代表团在1983年11月成功说服英政府,放弃坚持英国在1997年后在主权与治权上与香港维持任何关系。[9]此后,中英谈判取得明显进展,双方还确认了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在内等主要原则,因此当伊文思在1984年1月接任驻华大使时,双方的谈判结果基本上已经定调,成为后来《中英联合声明》的基础。[10]
伊文思上任驻华大使后还接替柯利达兼任中英谈判英方代表团团长,而英方代表团成员则继续由香港总督尤德爵士和港府政治顾问麦若彬(后为爵士)留任;[8][11]至于中方代表团团长也由原来的姚广,改由周南出任。[8]就在上任驻华大使后不久,伊文思即于1984年1月25日和26日出席中英第八轮谈判,[8]与此后的每次谈判一样,他步往会谈场地途中,均吸引大批香港传媒争相追访。[12]
不久以后,外相杰弗里·豪爵士在4月15日首次访华,并在伊文思陪同下先后会见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港澳办主任姬鹏飞、总理赵紫阳和领导人邓小平等人,双方在会面中正式确认了香港前途问题的共识。[13]杰弗里·豪访华后于4月18日转抵香港,复于4月20日举行记者会,正式宣布英国不会在1997年6月30日后继续管治香港,香港前途遂成定局。[13]
虽然如此,直到1984年9月以前,中英双方在香港前途谈判的细节上仍有不少尚待解决的分歧,为了加快谈判进度,中英双方在1984年6月额外设立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负责就草拟《中英联合声明》的条文细节进行磋商。[14]工作小组分别由助理常务次官卫奕信(后为爵士)和柯在铄担任英方和中方的首席代表,而英方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麦若彬则担任工作小组辖下两个小组的其中一个代表,负责国籍、居留权、民航航权和土地方面的条文,以极速为《联合声明》定稿;[14]至于身在伦敦担任英揆外事顾问的柯利达,也继续统筹和指导英方的谈判工作。[10]
另外,当时中英双方其中一项主要分歧,在于中方提出希望设立特别机构,监察香港在1997年主权移交前13年的“过渡期”,以确保政权平稳移交。[15]不过,中方的建议却引起外界不少担忧,有香港舆论更质疑建议无异于设立一个属于中方的“影子政府”影响港府施政,而港督尤德爵士也认为中方的建议并不可行。[15]相反,英国提出设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作为替代方案,强调小组只具咨询性质而不具实权,较为可取。[15]在得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的支持下,中英双方终就联络小组的组成达成共识,并同意联络小组可运作至香港主权移交后的2000年。[15]有关安排复于外相杰弗里·豪爵士在1984年7月底第二度访华期间得到确认,至此前途谈判的主要障碍已悉数解决。[15]
在1984年9月6日至7日,中英双方在伊文思和周南的主持下结束最后一轮即第22轮会谈,标志着前途谈判结束。[16]在9月26日,两人分别代表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中英联合声明》,[17]复于12月19日由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赵紫阳再次在人民大会堂作正式签署,而伊文思也有亲身出席签字仪式。[18][12][19]在1985年5月27日,伊文思再与周南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两国政府互换《中英联合声明》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遂告正式生效。[18]然而,《联合声明》当时并未能向港人提供充足信心,从《联合声明》签署后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16受访者对《联合声明》感到放心,百分之76受访者持保留态度,另有三成受访者认为《联合声明》提出的“一国两制”行不通,反映港人对中英协议抱有怀疑。[20]
伊文思对《中英联合声明》的看法则显得更为乐观。他曾经说过,“在英国历史书,鸦片战争只是一个注脚……但在中国历史却是一件核心和非常蒙羞的事件”,因此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对中国具深重的历史意义;[6]而他认为《联合声明》的落实,意味香港在1997年后将继续以“一个资本主义小岛”的形式在中共政权下存续,从而“切实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6]作为中英谈判的英方主要代表之一,伊文思与柯利达两人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还特别得到内阁发声明致谢。[6]
香港过渡期的中英外交
编辑《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中方在1985年7月正式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负责起草在1997年7月1日起实施的《香港基本法》;[21]而中英双方也在1985年5月根据《联合声明》及其附件二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但是伊文思未有直接参与联络小组的工作,而联络小组英方首席代表则由卫奕信担任。[22]
伊文思在任驻华大使后期参与安排中英双方多名重要成员的交流活动,连串访问包括中国总理赵紫阳在1985年6月出访英国,会见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在1986年10月对华展开国事访问、以及皇妹玛格丽特公主在1987年5月访华等。[6]当中,伊丽莎白二世更是历来首位访问中国的在位英国君主,为表扬伊文思在女王访华行程上的安排,他还在1986年获英廷奖授KCVO勋衔。[6][23]
另外,伊文思也是最先发现港督尤德爵士在1986年12月5日猝死的人士之一。[24]在1986年12月2日,尤德以嘉宾身份,随贸易发展局主席邓莲如(后为女爵士)率领的一个香港高层经济贸易代表团访问北京,以参观在当地举办的香港产品展览会。[24]访京期间,尤德下榻于建国门外光华路11号的英国驻华大使馆,并订于12月5日返港。[24]在12月4日晚,尤德与伊文思等人出席由港澳办主任姬鹏飞所设的晚宴,返回大使馆后,尤德还与伊文思谈天至晚上十时,当时尤德的健康还未有异样。[24]
但是在12月5日清晨约6时15分,当尤德的秘书到客房提醒他起床的时候,却发现尤德的情况有异,于是立即告知伊文思。[24]伊文思大约在6时25分赶至尤德的客房,只见他全身僵硬冰冷,遂即时传召医生求助。[24]在6时50分,一名澳洲籍医生赶至,经诊断后,证实尤德已经猝死多时,他随后被推断在凌晨12时左右,因心脏病病发猝死。[24]尤德死于任上一事在香港引起相当的轰动,在同年12月9日,伊文思特地从北京飞来香港出席尤德的丧礼,以表达对尤德的哀思。[24]
晚年生涯
编辑在1988年5月,伊文思卸任驻华大使,展开退休生涯,并由唐纳德爵士接任。不过,伊文思退而不休,尽管未曾出版任何著作,但他却大胆萌生为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撰写传记的念头。[25]事实上,伊文思对邓小平并不陌生,早在1956年9月在华担任三等秘书的时候,他就已经根据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发表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起草报告书向伦敦汇报。[25]而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伊文思也曾经五次面对面与邓小平接触,第一和第二次是在1984年4月和7月外相杰弗里·豪爵士两度访华期间,跟随杰弗里·豪会见邓小平、第三次是英揆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12月访华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时候、第四次是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86年10月访华期间、而最后一次则是在1987年前首相希斯爵士会见邓小平的席上。[25]
由1988年起,伊文思在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学人,以便专心撰写邓小平传记,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文、英文和法文资料,以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生平事迹。[25]为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丰富,他在1992年特地致函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希望可以亲自访问已年届88岁的邓小平。虽然有关请求未能得到应允,但伊文思仍获准在1992年4月访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从中采集到不少重要的资料。[25]
历经四年的潜心写作后,伊文思终在1993年出版Deng Xiaopi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邓小平和现代中国的塑造》),后来又根据新搜集得来的资料,对传记进行大量修订,并在1995年发行再版,复于1997年因邓小平逝世而发行了第三版。[25]伊文思的《邓小平传》深受西方学界好评,也得到中方学界的肯定,[6]截止2004年,伊文思撰写的传记英文版合共售出28,000册,而且被译成日文、中文、泰文和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25]在1995年卸任高级研究学人后,伊文思即获沃弗森学院任命为荣誉院士,以肯定他的学术造诣。[26]
除了写作生涯外,伊文思也十分关注伦敦市五金商公司(The Ironmongers' Company)的工作,并在1999年至2000年担任五金商公司主管。[6][2]晚年的伊文思退居于英格兰威尔特郡斯芬汉普顿(Sevenhampton)。[2]他在2012年8月24日于家中逝世,终年84岁,其丧礼复于9月7日在斯芬汉普顿圣詹姆士教堂举行。[27]
个人生活
编辑伊文思共有两段婚姻,他在1960年娶玛嘉烈·伊丽莎白·史桑格(Margaret Elizabeth Sessinger)为妻,但两人于1970年离婚。[2]在1973年,他复娶露丝玛丽·格拉尼亚·格伦·伯基特(Rosemary Grania Glen Birkett)为妻,两人共育有两名儿子,分别名马克(Mark)和彼得(Peter)。[2][27]伊文思闲时的兴趣包括旅游、阅读和音乐,早年也喜爱业余戏剧,他生前是伦敦绅士会所牛津及剑桥会会员。[2][6]
著作列表
编辑- 《邓小平和现代中国的塑造》(Deng Xiaopi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伦敦:哈米什·汉密尔顿,1993年。[2]
- 田山 译,《邓小平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ISBN 978-7-5125-0483-7)
主要经历 | |
---|---|
|
荣誉
编辑殊勋
编辑- 以下列出荣誉全称及缩写:^
- 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同袍勋章(C.M.G.) (1978年新年授勋名单[5])
- 圣米迦勒及圣乔治爵级司令勋章(K.C.M.G.) (1984年新年授勋名单[7])
- 皇家维多利亚爵级司令勋章(K.C.V.O.) (1986年10月18日[23])
头衔
编辑- 伊文思 (Richard Evans,1928年4月15日-1978年1月)
- 伊文思,CMG (Richard Evans, CMG,1978年1月-1984年1月)
- 伊文思爵士,KCMG (Sir Richard Evans, KCMG,1984年1月-1986年10月)
- 伊文思爵士,KCMG,KCVO (Sir Richard Evans, KCMG, KCVO,1986年10月-2012年8月24日)
相关条目
编辑注脚
编辑- ^ The Dominions Office and Colonial Office List (1939), p. 69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Who's Who (2008)
- ^ 3.0 3.1 3.2 Foreign Office List (1963), p. 201.
- ^ "Supplement to Issue 39229", London Gazette, 15 May 1951, p. 3.
- ^ 5.0 5.1 "Issue 477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Gazette, 29 December 1978, p. 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Sir Richard Evans" (28 August 2012)
- ^ 7.0 7.1 "Supplement to Issue 4958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Gazette, 30 December 1983, p. 4.
- ^ 8.0 8.1 8.2 8.3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57。
- ^ Tsang (2009), p. 224.
- ^ 10.0 10.1 Tsang (2009), p. 223.
- ^ Tsang (2009), p. 222.
- ^ 12.0 12.1 《一九八四年大事回顾》(1984年)
- ^ 13.0 13.1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60。
- ^ 14.0 14.1 BARBER (1996), p. 16.
- ^ 15.0 15.1 15.2 15.3 15.4 Tsang (2009), pp. 224-225.
- ^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84。
- ^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87。
- ^ 18.0 18.1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造访于2012年11月29日)
- ^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94。
- ^ 〈雾里看花〉(1996年7月21日)
- ^ 锺士元爵士(2001年),页120。
- ^ Tsang (2009), p. 225.
- ^ 23.0 23.1 "Issue 50724", London Gazette, 21 November 1986, p. 1.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尤德死于晚上12时〉(1986年12月7日)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邓小平塑造了现代中国—专访英前驻华大使伊文思〉(2004年8月12日)
- ^ "Sir Richard Evans" (6 September 2012)
- ^ 27.0 27.1 "EVANS, Sir Richard Evans, KCMG, KCVO" (August 2012)
参考资料
编辑英文资料
编辑- The Dominions Office and Colonial Office List. Great Britain: Waterlow & Sons Limited, 1939.
- Foreign Office List. Great Britain: Harrison and Sons, 1963.
- BARBER, Jane, BDOHP: INTERVIEW WITH SIR ROBIN MCLAREN. UK: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31 July 1996.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ho's Who. London: A & C Black, 2008.
- Tsang, Steve, 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 "EVANS, Sir Richard Evans, KCMG, KCVO", Telegraphannouncements, August 2012. 网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ir Richard Evans", Daily Telegraph, 28 August 2012.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ir Richard Evans", The Times, 6 September 2012.
中文资料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一九八四年大事回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无线电视,1984年(节录)
- "Former UK envoy Sir Richard Evans, who was key in HK's handover, 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0 August 2012
外交职务 | ||
---|---|---|
前任: 柯利达爵士 |
英国驻华大使 1984年-1988年 |
继任: 唐纳德爵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