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社公廨
头社公廨(台湾话:Thâu-siā kong kài),现称太上龙头忠义庙。位于台南市大内区头社里,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公廨,现在庙的主体为1983年时兴建。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1]:92以每年十月十四日起的平埔夜祭闻名。据吴新荣于1953年采访大内乡时乡中耆老罗清顺的说明,头社是由新港、目加溜湾、麻豆、萧垅四社社民移来建设。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1]:92在刘还月《南瀛平埔志》及凃顺从的《南瀛公廨志》中皆将头社公廨归入目加溜湾社。[2]:54[3]:160
头社公廨距离头社聚落北方约二、三百米远,传说原因是因阿立祖喜清洁,不喜人间烟火及纷闹,社人乃将公廨建于离部落一段距离路程之所。[2]:55
历史
编辑外部图片链接 | |
---|---|
浅井惠伦所摄的头社公廨外观。 | |
浅井惠伦所摄的头社公廨祭坛,上写“曾文郡大内庄头社”。 |
1875年2月,俄罗斯海军军人保罗·伊比斯(П.И. Ибиса)曾到过头社,他形容此处是“完全隐藏于竹林和槟榔园间的大村庄”,伊比斯并见到类似寺庙的场所。一处位于村里,墙上挂有鹿角,两侧置有两支铁茅和几副鹿骨头,上面挂满彩色的石头。据说这些法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法物前端则有供品:装水的小罐、盛三烧的小玻璃杯子和一束束槟榔。另一处则位于村庄后方,在四面敞开的棚屋中央,头骨就绑在柱子上。每一个平埔人每月要向这些头骨献祭两次。[4]:106
早期的头社公廨为茅草屋顶,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浅井惠伦拍摄的照片中,仍显示为茅草屋顶。
而在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刘斌雄〈台湾南部地区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一文中,说明头社公廨原本的茅草木柱草房,曾在日治时期末期毁过一次,在战后重建,由于青年层的主张改为砖房,神坛增高,加上水泥制神桌。[5]:29[3]:159
二次大战后,头社社众曾集议建砖柱瓦屋为公廨,然而阿立祖叫巫者昭告本庄头人,说明阿立祖不好骚音也不要瓦屋,所以兴建成茅屋。在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11月21日吴新荣与台南市文献委员会组长黄典权、《中华日报》记者连景初等人前往大内采访时,当时头社公廨仍为茅茸砖柱的家屋。而由于青年辈要求现代化,所以祭坛由地面上升到同桌高,坛前也摆二面桌,而当时公廨还有猪头骨数个,挂在一支竹竿倚着祭坛,据耆老罗清顺[注 1]言,猪头骨是代表宰猪的数,每年奉献的猪数看猪头骨就可知道。信徒奉献的猪,要在公廨前屠宰,杀血后以烂泥遍涂猪身,后以稻草烘烧、竹刀刮去猪毛,显示住民初到台湾时的原始屠宰法,只是近来改成现代化了。[1]:93
据刘斌雄的调查,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时的头社公廨隔成三室,东室属大山脚村、中室属头社村、西室属交利林村。[5]:30
据陈春木与西德籍鲍克兰女士在民国六十一年农历十月十四(1972年12月1日)的采访,头社公廨于民国六十年(1971年)10月把茅草屋顶换盖为水泥瓦,墙壁也加高一台尺,装上电灯及自来水。并留有大内乡第五届乡长杨清水所赠“大哉神恩”牌匾。当时祭坛高四台尺,并挂有“萧垅太上老君”旗,祭坛上除供奉壶外,已出现观音佛祖、王爷等神像,为村民近几年来从别处庙宇请来。[6]:57
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公廨委员陈进都等委员们前往国父纪念馆参观后,仿该馆外观雇工规划设计,并配合信徒村民集资重建为现状。但仍维持三面壁、无庙门(三川门)的公廨传统造型特征;将水泥柱、栏杆和屋顶,漆成竹子、木板或茅草的颜色,并以高台屋方式兴建,表征延续传统古法。[7]
在1983年重建头社公廨时,虽曾有人建议以公廨来命名,但因碍于当时内政部所规定之寺庙登记法令,并无公廨之名,必须以某某庙名来称呼。最后只好经由太祖指示,定名为“太上龙头忠义庙”,并正式登记。[7][8]:80之所以公廨庙名出现“龙头”二字,据1995年公廨委员陈进都表示,系十八年前,该庙尚未建成水泥建筑外貌时,曾有一位高雄市籍、行动不便的地理师手拿“地龙尺”在庙附近探勘,认为庙宇西侧为一龙脉所在地。后来重建时,庙委员会向太祖请示,是否将新庙基地建在龙脉所在。遭太祖起坛指示,若将庙宇建于龙脉,对庙宇本身虽有发展,却可能对村民不利而拒绝。最后改建于目前庙址。庙名中则以龙脉有关出现“龙头”。[8]:80-83
早期头社公廨出入口只有约四米宽的狭窄出入口,时常造成参观人潮拥挤。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底,公廨与申久建设公司购置土地,新建出入口牌楼。并将牌楼南侧,与隆玉公路(南119线)相邻土地建为停车场,以供夜祭参观人潮车辆需要。八十四年(1995年)10月27日下午二时,头社公廨新建牌楼举行谢土典礼。[8]:87-88
建筑
编辑在1962年刘斌雄〈台湾南部地区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一文中写道公廨内分三室,分属头社村、大山脚村和交立林村,各有各的祭坛、门口小祭坛和祀壶、向缸。现公廨内架构也是分属三个部落,然而祭坛经过整合,分为主祭坛、将军座和门口的兵士座。主祭坛后有太祖令旗,上书写“社仔社太上老君、笃加阿立祖、萧垅社太上老君、湾里太上老君、新港太上老君,列位正神令旗”,祭坛上有五支祀壶,高约十五公分,包裹“官衣”(用红布包覆),壶口插有泽兰、菅仔叶、香蕉叶。前有供杯五个,供品为槟榔。[3]:159-165
主祭坛旁左右设将军座,将军座供奉祀壶一,穿裹“官衣”,上插泽兰、菅仔叶、香蕉叶。前有供杯一只和供品槟榔。将军柱材质为铅管,上绑猪头壳和去年祭典遗留下的花环。另有瓮缸及向缸。[3]:165-166
宗教活动
编辑大内头社太祖夜祭 | |
---|---|
位置 | 台南市 |
当前用途 | 举办时间:农历十月十五日 |
官方名称 | 大内头社太祖夜祭 |
类型 | 登录等级:民俗 登录种类:民俗 |
评定时间 | 2008年6月27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头社最著名宗教活动为太祖夜祭。于农历十月十五日为阿立祖诞辰,[2]:57头社民众聚集在头社公廨之前,身穿大白衣,手牵着手,舞蹈歌唱酬神。据吴新荣在1953年采访的传说,头社人先祖渡海来台时,当时台湾还没有米,船内只有老鼠吃剩的栗种。当时船上遇上了大雾,船只不能进退,忽然天上降下一大白旗,书曰“太上老君”,船就顺此大旗航行,最后抵达台湾。太上老君就是我们的祭神,也有人称“蕃太祖”,原名“阿立祖”,自此以后每年祭典时,大家都要穿大白衣,手牵着手舞踊歌创酬神,歌中有一首“七年苦旱”,听着无人不流泪伤心,之后烧弃歌簿而禁唱。[1]:92-93刘斌雄在〈台湾南部地区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记录1960年代的传说也是如此。[2]:59-61
1995年起,大内乡公所及台南县政府大规模筹办活动,成为全国性活动。[9]“大内头社太祖夜祭”于2008年6月27日依府文资字第0970141209号公告为文化资产,现为台南市政府无形文化资产“民俗及有关文物-信仰”类。[10]
参见
编辑脚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吴新荣. 《震瀛採訪錄》. 远景出版. 1981年10月初版.
- ^ 2.0 2.1 2.2 2.3 2.4 刘还月. 《南瀛平埔誌》.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6年8月再版. ISBN 957-00-3358-4.
- ^ 3.0 3.1 3.2 3.3 3.4 凃顺从著. 《南瀛公廨誌》. 新营: 台南县文化局. 2002年1月初版. ISBN 957-01-0250-0.
- ^ 伊比斯著;江杰翰、吴进仁、刘伯贤、陈韵聿译. 《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 新北市: 联经出版. 2022年6月初版. ISBN 978-957-08-6355-0.
- ^ 5.0 5.1 5.2 刘斌雄. 〈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 《台湾风物》. 1987-07-30, 第37卷3期: 1-55页.
- ^ 陈春木. 〈訪頭社村「阿立祖」的祭儀〉. 《南瀛文献》. 1972-06-20, 第17卷: 56-60页.
- ^ 7.0 7.1 忠義廟. 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8.0 8.1 8.2 郭春晖著. 《認識平埔族:頭社公廨與太祖夜祭探奇》. 台南县新营市: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5年12月初版. ISBN 957-00-6533-8.
- ^ 大內頭社太祖夜祭. 国家文化资产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中文(台湾)).
- ^ 大內頭社太祖夜祭. 台湾宗教文化地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台湾)).
参考文献
编辑- 郭春晖著,《认识平埔族:头社公廨与太祖夜祭探奇》。台南县新营市:台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12月初版。ISBN:957-00-6533-8。
- 刘还月著,《南瀛平埔志》。台南县新营市:台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8月再版。ISBN:957-00-3358-4。
- 凃顺从著,《南瀛公廨志》。台南县新营市:台南县立文化中心出版。2002年1月初版。ISBN:957-01-0250-0。
外部链接
编辑- 忠义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 台南大内头社平埔族夜祭 追思祖灵(1983-1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outube。
- 【神秘西拉雅】前进西拉雅 隐身台南的神秘祭典| 宝岛神很大 ep.08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outube。24分16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