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青瓷簋是一件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原典藏于清宫寿皇殿[1],其口径长19.5公分 宽17.5公分 底径16.0公分 足径15.8公分。[1]

南宋 官窑 青瓷簋
EnglishGui vassel with light bluish-green glaze, Guan ware
年份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类型青瓷
尺寸12.7 cm × 19.5 cm × 17.5 cm(5.0英寸 × 7.7英寸 × 6.9英寸)
收藏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收藏地台北市士林区国立故宫博物院
登录号故瓷011438N000000000
网址国立故宫博物院器物典藏资料检索系统
南宋官窑青瓷簋的侧面图
南宋官窑青瓷簋的俯视图

年代 编辑

南宋初创基即严重感觉代表正统的礼乐用器之阙如。靖康之变,金人在汴京大肆搜刮,装载二千零五十车的宋朝府库积蓄,北运燕京,主要的礼仪祭器几乎皆不免。[2]南宋绍兴年间,朝野上下酝酿而出复兴北宋文化的思潮,让 《宣和博古图》成为重建礼制器用的典范。影响所及,也让南宋官窑器中出现一类仿铜器,此品即为其中的一个例证。浙江省浙江市郊坛下官窑窑址及南宋太庙遗址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类。[1][3]

外观 编辑

器形模仿青铜,敛口略呈椭圆形,硕腹,平底,圈足略高。口足磨损而加镶铜边,口下饰弦纹两道,腹两侧各按饰一螭形耳,耳下削平,露出黑灰色的胎体。胎骨较厚,通体施浓润青釉,釉色粉青,釉面满布冰裂纹,边棱釉薄处微现粉青光泽。[1][4]

器形渊源 编辑

是指有圆形器口、圆腹、圈足和一定大小等基本器形,用以盛装黍稷的青铜器。这些基本器形随足型、腹壁曲线和耳型的差异,又可再细分成若干类。型器自商朝早期开始萌芽发展,到了西周中、晚期和春秋早期,型器臻于鼎盛,并由盛而衰。[5]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三晋两周地区的贵族大墓自战国早、中期起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仿照铜器形式的、豆、壶、、簠、甗等等成套成组的生产。到了汉武帝时期,用于丧葬的、敦、盘、匜等仿铜礼器虽还有所生产,但仓、、炉等模型明器的烧造正在急遽增长,到了东汉时期,旧式陶礼器显著减少以至绝迹。[6]直到宋代因为金石学的发展,再加上宋徽宗试图再现三代制礼作乐,进而编成《重修宣和博古图》一书,而成为日后仿古器的制作蓝本。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貴似晨星:清官傳世12致14世紀青瓷特展》.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6: 69. ISBN 978-957-562-766-9. 
  2. ^ 蔡玫芬. 〈論「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確性及十二世紀官方瓷器之諸問題〉. 《故宫学术季刊》. 1997, 15 (2): 88. 
  3. ^ 國立故宮數位典藏系統- 官窯 青瓷簋. [202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4. ^ 國立故宮數位典藏系統- 官窯 青瓷簋. [2024-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5. ^ 《商周青銅粢盛器特展圖錄》.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5: 25、56–64. ISBN 957-562-180-8. 
  6. ^ 《中國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 1982: 97–106. ISBN 978-7-5010-0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