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说

(重定向自和子句

和子说拉丁语Filioque教会拉丁语:[filiˈɔkwe][1]),按照字面翻译,表示:“圣灵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源于基督教神学其中一个重大争议:“圣灵是由圣父而出,或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

历史

编辑

近两千年的基督教会历史中,出现过二次的重大分裂[注 1]。一般人较为了解的是发生在1517年,由马丁路德针对当时教会各样弊病所发起的宗教改革,这是教会史上第二次的大分裂。在这之前教会还有一次重大的分裂,是1054年代表西方教会的罗马教廷与代表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因为政治、教权与神学上的歧见,因而相互将对方处以破门律,即东西教会大分裂。期间虽有复合之象,但始终在神学议题上的一个重大争议不能达成共识,致使东西方教会至今无法统一。这个难题便是和子说:圣灵是由父而出,或是由父和子而出。

文献回顾

编辑

在圣灵来源的议题上,教父各有见解,爱任纽认为圣灵是神的工作者,但圣灵不附属于神。[2]特土良发展出三位一体的教义。[3]亚他那修确立本体相同的教义,他首先认为圣灵来自神,灵在本质上属于子,灵由子赐下,灵所有的皆属子。[4]面对亚流派,迦帕多家三杰的巴西流说:“圣灵从神而出,不是生出的,而是像祂口中之气一样。”[5]女撒的贵格利认为圣灵从父而出,从子领受;父是因、子与灵是果,子直接由父产生,圣灵由父经过中介产生,是藉子而出。[6]

历史上对于圣灵论中圣灵出处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这是为要回应亚流对于耶稣神性怀疑的一系列神学议题的延伸,一直要等到奥古斯丁,才会将圣灵论作完整有系统的论述。

教父的圣灵观

编辑

亚历山大——俄利根

编辑
  • 生平介绍:俄利根亚历山大教导学院的校长,是一位极为聪明的学者,一生的著作超过八百篇。他的写作目标是:“对提出智性的基督徒,提供符合圣经的解答,使他们不用去找诺斯底教派。”俄利根学习希伯来文,并擅长在希腊文化中传福音,以柏拉图派哲学观念说明基督教义。他有受苦殉道的心志,他甚至以自阉来表明他的信仰。[7]
  • 神学思想:俄利根以寓意解经法,将圣经的意义分为三层:体-字面意义;魂-道德意义;灵-是奥秘的,是指向基督的。[8] 对于圣灵的主题俄利根时常是模糊与矛盾的,在对于圣灵是“生”与“被造”间难以决定,最后他解释:“圣灵是父借着子造的”。[9] 他一方面要三位都平等,另一方面要将父、子、圣灵区别出来,这一区别就将子与灵附属于神了。附属的主要原因在于:
    1. 圣经的解释。“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歌罗西书1:16)。俄利根的结论是:“我们承认万有都是道所造的,圣灵是父借着基督所造的最好的,也是次序上的第一。”又说“为这缘故,圣灵不称自己为神的儿子”。[10]
    2. 他为了要辩证形像神格派的异端,反将子和灵变成附属品了。[11]

西方教会——奥古斯丁

编辑
  • 生平介绍:奥古斯丁是北非希坡主教,早年行修习哲学并受摩尼教的影响,希望找到生命的意义。但这不但不能帮助他,反而让他堕入深沈的苦痛之中,奥古斯丁最后在罗马书13:13-14节中找到他人生方向的的答案,从此奥古斯丁回到神的怀抱之中。[12] 他的最著名作品是《忏悔录》及《上帝之城》。
  • 神学立场:是西方教会神学集大成者,在对于圣灵论的议题上,继承了前代教父们对圣灵体会的认知。奥古斯丁认为子称为神的道,称呼圣灵为神的恩赐,称呼父神为道的根源,圣灵主要为“父所出”,也由“子所出”但这是父赐给子的。[13] 奥古斯丁认为圣灵是父和子的互爱,是父子二位的灵,父子因着他们与圣灵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单一体。如此父子对圣灵的关系是相同的,关系既同,作为就不可分,所以奥古斯丁坚认圣灵由父子而出(Filioque)的教义。父把一切都给了子,也把发出圣灵的能力给了子。[14]所以是父生子,圣灵由父和子而出。

大马士革的约翰

编辑
  • 生平介绍:大马士革的圣约翰生于645-675年之间,卒于754年。为东方教会最中最著名的教父,他在希腊宗的地位,相当于亚逵那在罗马宗的地位,二人都各集东西系统神学之大成。约翰初时承父遗缺任大马士革当地的政务,但不久就辞职隐居于耶路撒冷附近的圣撒巴斯修道院,以研究及著作终其一生[15]。后世称他为“金源”(Chrysorroas),是对他之作品和圣诗一个极高的推许[16]
  • 神学立场:约翰为圣像崇拜辩护甚力;也擅长写赞美诗歌[注 2]。约翰的著作《知识的泉源》是东方希腊神学集大成的书[17],是东方教会最著名的神学家,其思想在东方教会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约翰认为圣灵与父及子是同一本质、同一永恒的。圣灵从父出来而借着子以交通,子与灵都是借着父而存在。约翰也认为子由父产生,圣灵也出自父,不是产生,而是发出,子的产生与圣灵的发出是同一时间的,但约翰坦承,无法知道产生和发出的区别[18]

圣经中的圣灵

编辑

据《提后》3:16,使徒保罗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注 3]基督信仰的答案不在人的理性思辨,而在圣经的神启之中,所以回归圣经,是我们遇着难解议题之时的终极依归。以下以圣经中对圣灵的记载为研究重点,焦点放在圣灵的来源与父、子的关系,不涉及圣灵的意志、能力、工作、等无关的议题。

旧约中的圣灵

编辑
  1. 创世记1: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神的“灵”(רוח,Ruach)。这字有3种解释:“气息”(breath)、“风”(wind)与“灵”(spirit)。[19] 但无论是气息、风或是灵,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其出处。
  2. 上主的灵临到四位士师身上,俄陀聂(士3:10)、基甸(士6:34)、耶弗他(士11:29)、参孙(士13:25;14:6,19;15:14)。这里见到灵受耶和华差遣,并属于耶和华,但是对灵的来源也没有叙述。
  3. 上主的灵也数次临到扫罗大卫并支配他们(撒上10:6;11:6;16:13,14;诗51:11)
  4. 先知书智慧文学中也多次提到“上主的灵”、“我的灵”(诗51:11;139:7;143:10)。旧约中与有关圣灵的记载,没有明确提供圣灵出处的证据,但是神是一切的源头、万有的出处,所以圣灵自然来自神,这是无庸置疑的。

新约中的圣灵

编辑

既然已经确立圣灵来自神,那在新约有关圣灵的研究,只需要将焦点锁定与耶稣有关的经文。

  1. 福音书中耶稣受浸时神的灵降临在耶稣身上(太3:16神的灵; 可1:10圣灵; 路3:22圣灵; 约1:32圣灵),这是新约最初提及耶稣与圣灵的关系。
  2. 马太福音12:28:“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耶稣亲口说他所靠持的是“神的灵”。
  3. 路加福音24:49a:“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父应许、子差派; 约14:26a“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
  • 与约翰福音15:26“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以及
  • 约16:7b“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
  • “从父出来”可以解释:1、受父差派。2、从父而出。但确定的是圣灵受父与子的差遣。
  1. 约翰福音16:15“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这里所谓“凡父所有的”是否包含圣灵呢?三位一体的神是本体相同(ηομοουσιος,homoousios),各有独立实质(ὑπόστασις,hypostasis)。这句话只能表示父与子完全亲密的关系。
  2. 使徒行传2:33“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耶稣的灵来自于神。
  3. 罗马书8:9“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与现代中文译本约一2:27a“至于你们,基督已经把他的灵赐给你们。”表示神的灵就是基督的灵,就是圣灵。但是基督的灵不表示灵出于基督。
  4. 歌林多前书2:12“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恩赐给我们的事。”这经文提到了灵是从神来的。保罗指出圣灵出于父;但也可能是圣灵受父差派之意,非指圣灵从父而出。
  5. 加拉太书4:6“你们既为儿子,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阿爸!父!”子的灵受父差遣,子的灵就是神的灵,就是圣灵。

新约圣经中也没有提到圣灵的来源,林前2:12提到灵是从神来的,但是真正的意思并不明确。约1: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与歌罗西书1:16“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但是圣灵并非受造之物。约15:26“但我要从(παρά,para)父那里差(πέμψω,peuma)保惠师来,就是从(παρά)父出(ἐκπορεύεται,eukporeuetai)来真理的圣灵(πνεύμα,pneuma);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注 4]常被用来证明是圣灵发出的教义根据,但是仍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圣灵是从神发出。虽然从圣经当中找不到圣灵来源的出处,但是依据神是一切源头的真理,可以确定圣灵从神而出,无法证明圣灵从神和子出。圣经证明了父、子、圣灵的关系紧密,圣灵就是父与子的灵,而圣灵是有独立的位格,圣灵不是父也不是子。

研究结果与讨论

编辑

会对圣灵的议题有不同的见解,原因便是圣经并未明确记载,以致于神学家们会有不同的领悟。但是圣经虽然没有说明,但是仍然不可跳脱圣经的启示,故以下的讨论当然是以圣经为依据,针对不同的主张给予批判或检讨。

对俄利根的批判

编辑
  1. 俄利根以寓意解经的观念,代入神学的讨论。一方面承认神学思维的奥秘,既然是奥秘就不可言说,然而俄利根又要强加解释,所以会把自己陷入在二难之中。
  2. 在对西1:16的解释上画蛇添足,反而变成圣灵次位论
  3. “圣灵是父借着基督所造的最好的,也是次序上的第一”[注 5],圣灵不是受造的,这会成为圣灵的亚流主义
  4. “为这缘故,圣灵不称为神自己的儿子”,俄利根站在圣灵的角度说话,这实在是解释过头了。
  5. 为了区分三,而牺牲了子与圣灵的位格。

虽然俄利根在圣灵论的议题上,出现了解释上的不周全,将圣灵置于被造的、被排序的,甚至有陷入次位论的危险。但是处在2-3世纪,面对撒伯流主义的冲击,俄利根以独立实质(hypostasis)回应。但俄利根不可能预见未来的亚流竟然只取他二大主张之一的:子从于父、灵从于子的观念,而发展出亚流主义。笔者(谁?)相信这不是俄利根的本意,因为他也曾写道:“在三位一体里,并没有哪一位比较大或者比较小。”[20]但在解释上的过分形容与任意想像,的确不是神学思考的最佳途径。

对奥古斯丁的批判

编辑

奥古斯丁“和子”而出的圣灵观是西方教会一致认可的,然而奥古斯丁所推论的依据却非无懈可击。

  1. 论者难以认同“圣灵是父和子的互爱”。父和子的互爱为什么要有圣灵?父和子的互爱与圣灵何干?
  2. 奥古斯丁认为“父子因着他们与圣灵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单一体”。但父是一切的源头,关系的确立者;父、子、圣灵本体相同,成为“一个单一体”的原因是“因着父的意志”,不是“因着与圣灵的关系”。
  3. 奥古斯丁认为“父子对圣灵的关系是相同的,关系既同,作为就不可分”。关系与行为是不同的概念,关系相同不必然导致行为相同。
  4. 固然“父把一切都给了子,也把发出圣灵的能力给了子”,但是子拥有发出圣灵的能力,不等于圣灵是由子而发出,除非圣经有更明确的证据。

奥古斯丁不懂希腊文,他的思想架构是建立在拉丁体系的西方罗马文化当中,奥古斯丁是以法律观点来处理他所面临的神学议题[注 6]。法律在本质上不是在追求真理,法律存在的目的在解决争议,解决:人与人、人与社群、社群与社群的争议。所以逻辑思维在法律的前提之下,必须做出协调与让步,因为为的是处理争议,不是以此来穷究事理。加上拉丁文化的实用哲学,与大公教会不太强调圣经至上的教会传统,所以容易在神学议题上过及推广,以致于奥古斯丁会认为圣灵是由父而子而出。因为这样可以解释何以神的灵又是子的灵。

对约翰的批判

编辑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的神学思想源自于迦帕多家三教父东方教会的正统教训就是:圣灵“借着子来自父”[21]。在这个神学议题上约翰并没有进步多少。

  1. 约翰认为“圣灵从父出来而借着子以交通”。圣灵需要藉子和父交通吗?
  2. 约翰认为“子与灵都是借着父而存在”。这多少反映出东方教会“一而三”的神观。
  3. 约翰承认无法知道产生和发出的区别。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治学态度,也是在神面前谦卑的表现。

或许因为保持着希腊哲学严谨的思维,与对圣经的尊重,约翰不愿意对圣经未曾明说的部分多加解释。但是东方教会“藉子”的说法还是超出圣经的记载,可能的原因是:

  1. 根据约1:3“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但是圣灵并非受造之物。
  2. 受西方教会影响,认为圣灵的存在必须与子有分。
  3. 东方教会一直处于皇帝的监控之下,也极为注意教会内部的思想意向。[22]在与西方罗马教会的神学之辩中,皇室扮演相当程度的角色。神学议题之争,当然也成为牵动着东西方政治风向球。故东西方坚持“藉子”与“和子”,也可能是政治角力的必然。

结论与建议

编辑

在东西方圣灵论的争论中,没有赢家,双方都是输家。针对一个过于人类理性思维所能处理的议题“神的起源”,只看到人的有限与败坏:无解与分裂。圣经虽未提供一切神学问题的答案,但一切答案不当逾越圣经。神学取向也影响神学实践,以教会建筑为例,从东方教会的中央十字架教堂的结构[注 7],就可以看出东方教会的神学主张:圣父是一切的中心[注 8]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有些教会史家将西方大公教会于1378年三位教宗的教权争夺,视为教会另一次大分裂,奥尔森认为其影响力不足以与另外二次抗衡,且产生的原因只在个人的权力保卫,与整体教会信仰本质与信仰群体无关,故不予以列入。参阅: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页414,428。
  2. ^ 大马士革的圣约翰是著名的拜占庭希腊圣诗作者。
  3. ^ 这节经文指的是《希伯来圣经》,甚至只指摩西五经。但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坚决相信整本基督教《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
  4. ^ 希腊文字词分析参阅: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
    • παρά(para):from, of, with, before, near, beside, beside, by - preposition genitive
    • πέμψω(peuma):send, commission, appoint - verb indicative future active 1st person singular
    • ἐκπορεύεται(eukporeuetai):go, come out, come from, rise (of the dead), spread - verb indicative present middle 3rd person singular
    • πνεύμα(pneuma):Spirit (of God); spirit, wind, breath, ghost, apparition - noun nominative neuter singular common
  5. ^ 笔者(谁?)无法证实此句翻译是否属实,希望是忠于原文的翻译,尤其是‘造’这个字。
  6. ^ 论者难以对奥古斯丁早年放荡生活、摩尼教与新柏拉图主义背景,是否对他的圣灵观有影响做出判断及分析。
  7. ^ 这是一种以中央为主体,圣坛置于一个十字架中央的教会建筑模式。以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皇帝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代表。这不同于以实用主义为主,由人民会堂与法院改建而成的罗马式巴西利卡教堂。
  8. ^ 这与子是救赎的中心并不冲突。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filioque, n. 牛津英语词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09 (英语). 
  2. ^ 周联华,《神学纲要》,卷三,(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150-1。
  3. ^ 同上,152-4。
  4. ^ 凯利,《早期基督教义》,康来昌译,(台北:华神出版社,1984),175-6。
  5. ^ 同上,178。
  6. ^ 同上,178-9。
  7.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115-7。
  8. ^ 同上,123。
  9. ^ 周联华,《神学纲要》,卷三, 154-5。
  10. ^ 同上,155。
  11. ^ 同上。
  12. ^ 奥古斯丁,《忏悔录》,徐玉芹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198-9。
  13.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精华》,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140。
  14. ^ 凯利,《早期基督教义》, 187。
  15. ^ 费多铎 编,《东方教父选集》,沈鲜维桢、都孟高 等 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4), 303。
  16. ^ 杨牧谷 主编,《当代神学辞典CD版》,〈大马色的约翰〉(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17. ^ 周联华,《神学纲要》,卷三,161。
  18. ^ 费多铎 编,《东方教父选集》,324。
  19. ^ 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
  20.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127。
  21. ^ 凯利,《早期基督教义》,178-9。
  22. ^ 陈志强,《拜占廷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0-1。另外在非拉拉举行(1438-9)的会议中,希腊教长合理地提出,无论“和子”教义有多正确,未征询希腊教会同意,就私下把“和子”一语加进去,是不合法的,更可见“和子”争议完全不是单纯的教义之辩。参阅:杨牧谷主编,《当代神学辞典CD版》,〈“和子”争辩〉。

来源

编辑
  • 周联华:《神学纲要》,卷三。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
  • 陈志强:《拜占廷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精华》。杨长慧 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 凯利:《早期基督教义》。康来昌 译。台北:华神出版社,1984。
  • 费多铎 编:《东方教父选集》。沈鲜维桢、都孟高 等 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4。
  • 希波的奥古斯丁:《忏悔录》。徐玉芹 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 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 圣经工具:Bible Works, version 6.0, CD-ROM,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