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都督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对四个人的合称,指的是该作品中先后担任东吴大都督的人物。而历史上这四人几乎没有担任过大都督一职,也不存在《演义》所述的严格的继承关系。

成员 编辑

参考 编辑

  • 大司马假节领荆州牧 陆抗(226年 - 274年)

解说 编辑

周瑜(175年-210年),公瑾,人称“周郎”,[1]扬州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将,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战后两年,他即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鲁肃(172年-217年),子敬,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东汉末年东吴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为东吴策划天下大势,在周瑜去世后接掌前线军事,力主与刘备势力联合对抗曹操,逝世时年仅四十五岁。

吕蒙(178年-220年),子明,豫州汝南郡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年名将。由于为虎威将军,故亦称吕虎威[2]吕蒙出身贫苦,少年时未曾受教育,其姐夫邓当孙策部下。吕蒙后来受到孙策的赏识,从而踏上军人路途。吕蒙一方面屡立战功,另一方面在壮年时受到主公孙权启发,努力修习经典,遍读群书,逐渐蜕变成一位具战略眼光、智勇双全的将领。后来吕蒙更继任鲁肃成为南郡太守,为孙吴势力担任前线军督。其最重大的功绩是以“白衣渡江”的计策偷袭荆州,击败关羽。吕蒙却在不久后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3]),本名陆议伯言,扬州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时代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逝世时六十二岁。

出处 编辑

四人并提的说法第一次出现于陆机《辩亡论》,称四人既是君王心腹又是国家栋梁。陈寿的《三国志》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和对国家的不同作用,将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卷(《吴志九》),陆逊单独一卷(《吴志十三》,附录次子陆抗)。在《三国演义》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先后被拜为吴国大都督,因此也产生了将四人称呼为四大都督的说法。

洪迈延伸涵义,认为他们彼此之间曾经互相推荐,更受到了孙权的推心置腹,得以在吴的政权上发挥主要作用,所以实际上四人是递相传授的关系。

争议 编辑

历史上仅有鲁肃是由周瑜推荐成为继承人的。吕蒙和陆逊皆由孙权本人亲自提拔。另外吕蒙去世前后的同时期陆逊已经升任镇西将军,而吕蒙尚为杂号将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后继关系。

合称四人为“都督”或“大都督”的说法本身就有误,正史中该四人中也仅有陆逊确实获封大都督一职。而且大都督仅为临时性职务,如陆逊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两次被任命为大都督。另外东吴有无数位都督,比如孙皎就曾与吕蒙分任左右部大都督,后来还有全琮施绩担任过大都督,周瑜等反而并没当过大都督。

《三国演义》中,鲁肃也并未明提被授予都督一职,只说在周瑜死后鲁肃继承了他的地位。

参见 编辑

江表之虎臣 编辑

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出处: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将以上十二人合为一传,并称之为“江表之虎臣”。

参考 编辑

  1. ^ 《三国志》:“瑜长壮有姿貌”,可见周瑜是美男子,但是“美周郎”一词从未出现在正史《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书只有曾称其“周郎”,“美周郎”应是后人自创。有日本人认为来自日本文学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国志》,见《三国志人物事典》,小出文彦著、苏竑嶂译,目次、第2章吴,第133页,译注:“美周郎”
  2. ^ 裴松之注《三国志·吕蒙传》引《吴书》载虞翻游说士仁的书信中提到:“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
  3. ^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惟赤乌八年二月,粤乙卯……陆公(陆逊)薨。”赤乌八年二月乙卯日为西历24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