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

夏商周三代的合称
(重定向自夏商周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三代三个朝代的合称,又称夏商周[1]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2]:37[3]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2]:37。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之说。亦有称呼虞夏商周为“四代”之说。和另外一个词汇“先秦”不同的地方在于“三代”不包括更早的上古时代,而先秦亦有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或更狭义专指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与三代

编辑

中国儒家喜欢称美三代。特别是孔子最喜欢称美西周,此在《论语》常有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照孔子的说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礼运》又强调:“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儒家思想,认为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5]朱熹比喻三代帝王为“”,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6]儒家此种“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的概念,几乎贯穿之后中国二千多年,朱熹分割历史为“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两大截,“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李宗吾质疑儒家史学:“世间顶怪的东西,要算圣人,三代以上,产生最多,层见叠出,同时可以产生许多圣人。三代以下,就绝了种,并莫产出一个……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这是古今最大怪事。”

三代的礼制基本相同,仅仅在仪式细节上有差别,又如周代的明堂制,是起源于夏代的世室[7]

参考

编辑
  • 庄子/骈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释

编辑
  1. ^ 夏商周断代工程
  2. ^ 2.0 2.1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1. ISBN 7-5622-2277-0. 
  3. ^ s:荀子/王制篇》:“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4. ^ s:论语/为政第二
  5. ^ 四书或问·孟子或问》卷1
  6. ^ 《朱文公文集》卷36
  7. ^ 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

参考文献

编辑
  • 叶行昆:〈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