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中國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
(重定向自禮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学生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解说《礼经》和“礼学”的文集。这些篇章原本分散流传,数量颇多,大多无法确知作者的姓名身份,所以《汉书·艺文志》泛称为:“《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代的儒者选录这些“《》之记文”,编辑成书,作为教授《仪礼》的参考[1]。汉代授礼学者,自后苍起分三家,戴德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庆普庆普礼记》四十九篇,其中《庆普礼》不传,《大戴礼》残缺,而以《小戴礼》最为通行,一般所称的《礼记》通常就是指《小戴礼记》。

礼记
作者孔子后学
编者戴圣
语言文字:中文
成书年代战国时代
主题礼乐制度君子修养
发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49篇

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因整修宫室,毁坏孔府旧宅,得古文经《礼》五十六篇于坏壁之中[2][3]。其中有十七篇与今文经《礼》相同,余下三十九篇则属于逸《礼》。礼家将〈奔丧〉、〈投壶〉等逸礼篇章录于《礼记》而流传下来,其余篇章因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4][5]

《礼记》全书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涉及了周朝礼乐制度,也重视君子道德修养和治世理想。其中有名的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等等。〈大学〉与〈中庸〉为朱熹选入“四书”,作为君子修身的指引。〈礼运〉首段是孔子子游的对话[6],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反映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篇章

编辑

文本承续

编辑

唐朝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小戴传《礼记》四十九篇的说法,也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依据的是也是孔引《六艺论》:“案《汉书·艺文志》、《儒林传》云,传《礼》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戴圣名在也”、“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记》是也,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而“大戴删古《记》,小戴删大戴”的说法,依据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西晋陈邵《周礼论·序》所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郑玄亦依卢、马之本而注焉。” 唐贞观官撰《隋书·经籍志》也使用了类似说法。

晚近以来,多人对删书说法提出了怀疑,对《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的篇章数与篇章异同,以及材料来源,乃至汉时是否存在《大戴礼记》,是否已成书并流传,都提出了问题。因为《汉书·艺文志》做为书目,没有记载大小戴传的是哪些内容,以及是否为礼之《记》。《汉书·艺文志》原记载为:“《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记》百三十一篇,......。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不过,《汉书·艺文志》下文记载了二戴“立学官”:“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汉书·儒林传》另处记载了二戴师承及授业事。现在知道,汉人在使用“礼”与“礼记”这两个词时,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而当代新发现的简帛文献对廓清文本传承带来了新的期望,如郭店楚简文字的分析就证实了《缁衣》篇的源头出于先秦

注疏

编辑

地位

编辑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9]。“《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且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礼,莫不皆然。”

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1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
  2. ^ 《汉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十三王传》“鲁恭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恭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3. ^ 《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
  4. ^ 陆德明经典释文》:“郑《六艺论》:公后得孔氏壁中河间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记》百三十一篇,《周礼》六篇。其十七篇与髙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刘向别录云古文《记》二百四篇。《艺文志》曰《礼》古经五十六篇出于鲁淹中。”
  5. ^ 孔颖达礼记正义》:“汉兴后得古文,而礼家又贪其说,因合于《礼记》耳。〈奔丧〉礼”司凶礼也……谓之逸《礼》,其〈投壶〉礼亦此类也。”
  6. ^ 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礼记·礼运》一篇,毫无疑问,便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那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洙泗考信录》考得孔子任大司寇时年五十二岁,此时子游年仅七岁,如何能论“大同小康”之义。
  7. ^ “昏”“婚”。
  8. ^ 《南康府志》:“太宗文皇帝纂修大全,特取其书,颁行天下,列圣相承,教人取士亦皆遵行”。
  9. ^ 《朱子语类·卷八十七》
  10. ^ 《揅经室续集三集》

书籍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礼记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