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史,叙述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生态变迁。

中国历代有识之士,早已警觉到滥用自然资源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古人早就告诫,“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以免“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历代也不乏有人指出滥伐森林水灾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计后果,用尽资源,最后必然一无所有。明人刘基指出,夺取诸物以自用,可说是“天地之盗”,但要知道如何“善盗”;善盗就是妥善利用自然资源。在人口激增的压力下,为了耕地与粮食,为了建材与燃料,保护的理念难能抵抗开发的需求。急功近利顾不得千秋的利益,使森林在明清时代大面积削减,水土流失,造成难以估算的灾害与损失。

为了增产,人们不惜与山争地,与湖争地,遂令湖山均遭损毁;而森林面积之锐减,尤为显著。整个长江流域的丘陵山地,由于清代人口迅速成长,自乾隆朝开始人潮蜂拥而至,不断地向“深山老林要粮,向湖水要地”,在山区推广高产耐寒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甚至于“无土不垦”的田地。经过数百年的消耗,木材至晚清已供不应求,发生 能源危机,不得不将柴灶改为灶。更严重的后果是,江汉平原上的洪涝灾害日益严重。

参考 编辑

参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