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驮摩那

印度耆那教创始人
(重定向自尼乾子

筏驮摩那[1],或译笩駄摩那伐达摩那梵语वर्धमान Vardhamāna,约前599年—前527年[2],意谓光荣者),在佛教典籍中又名尼乾陀若提子,或尼干子,或尼犍古印度宗教思想家印度列国时代跋耆国人,耆那教的开创者,被教徒尊称为大雄[3]Mahāvīra,音译摩诃毘罗,即伟大的英雄)。耆那教相信,他是第二十四位且是最后一位蒂尔丹嘉拉(tīrthankara,意谓祖师)。

筏驮摩那
Vardhamāna
筏驮摩那的塑像
知名于耆那教第24代蒂尔丹嘉拉
前任巴湿伐那陀
继任

筏驮摩那与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且与释迦牟尼的生平类似,尼乾陀若提子被佛教归入六师外道

名称 编辑

佛经记载其名为尼干若提子尼乾陀若提子(梵语:Nirgrantha-jñāniputra、巴利语:Nigaṇṭha-nāṭaputta印度俗语:Niggaṃtha-nāyaputta[4]),其弟子被称为尼干子。尼犍教是他所领导的宗教的名称,意为离系、无系,其名为若提子,意思是他乃若提氏族(Jñāta,智慧)出身。筏驮摩那本为尼犍教教内的尼乾陀派的修炼者,后来革新教义,开创了耆那教[1][5][6][7]

生平 编辑

筏驮摩那的出生地点,自古有许多说法,有三种说法最被人所熟知:包括今天的瓦伊沙利县比哈尔邦贾穆伊,或是王舍城附近的那烂陀。其中比哈尔邦贾穆伊即是十六雄国时期跋耆国首都吠舍离外45公里的贡得村。

筏驮摩那与悉达多太子一样,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他的父亲为出身自甘蔗王朝刹帝利,名为Siddhartha,母亲是离车部落英语Licchavi (clan)的公主,名为Trishala。三十岁时筏驮摩那放弃了财产、家庭(他有一个妻子和女儿)和舒适的环境,决定出走寻求真理,追求精神上的觉醒。在之后的十二年半,他透过进行密集的冥想和深度的忏悔,最终得到了专一知识(Kevala Jñāna),也就是最终的启示。之后,他用余下的三十年生命游方传道,走遍了印度,传授他的哲学,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反暴力,还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执着五誓言。筏驮摩那认为,透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涅槃的境界的人,他们就是吉那(jina),即胜者,故称耆那教

筏驮摩那在波婆城英语Pāvā(Pāvā,今日的波婆普里城英语Pawapuri)辞世[8][9][10][7][11],年七十二,白衣派认为他在公元前527年涅槃,而天衣派认为是公元前468年。耆那教文献对他涅槃的描述各不相同,有些描述了一个简单的涅槃,而另一些则讲述了众神和国王参加的盛大庆典。 根据Jinasena的《Mahapurana》,天众前来参与他的葬礼。 天衣派传统的《Pravachanasara》说,他死后只留下指甲和头发,身体的其余部分像樟脑一样挥发在空气中[12]。在一些文本中,筏驮摩那在72 岁时,在六天的时间里向一大群人讲道,大众在这期间内睡着,醒来发现他已经消失了(只剩下他的指甲和头发,并由他的追随者火化)[13]。耆那教相信筏驮摩那已经成为悉达(Siddha),永远居住在位于世间顶端的悉达希拉(Siddhashila)。

筏驮摩那生前有弟子多人,贤者十一人,在其逝世后,由印德拉菩提(Indrabhūti)与苏达摩(Sudharma)代替他继续传法。

佛教典籍相关记载 编辑

佛教圣典《中阿含经·尼干经》记载了尼乾陀若提子提出宿作因论,他教导人们用苦行来消除旧有的恶业,然后避免积累更多恶业,如果业报被偿尽,即能解脱

此说亦见于部派佛教教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

大乘佛教教典《中阿含经·优婆离经(一三三经)》记录了尼乾陀若提子的死因,宣称这与其弟子优婆离皈依佛家、他气极吐血一事有关:

著名宗教学家赫尔曼·雅可比(Hermann Jacobi)透过研究佛教及耆那教当中提及摩诃毘罗的文献,驳斥了早期的西方学者把耆那教视为佛教教内的一个外道教派的说法[4]

关于身份的争议 编辑

一种非主流的说法声称佛教典籍中的尼乾陀若提子与耆那教开创者筏驮摩那事实上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宗教学家米歇尔·克拉斯昆-约翰逊(Michel Clasquin-Johnson)声称佛教及耆那教在对这一个人物的描写方面上有着太多差异之处,虽然他表示自己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但是他认为有理由怀疑把尼乾陀若提子与筏驮摩那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声称尼乾陀若提子可能是一个复合人物,其形象的一部分来自筏驮摩那的形象及另一位已被遗忘的宗教领袖的形象,后者可能是尼犍教教内的另一个教派的领导者或像提婆达多那样的失败的篡位者,其事迹可能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失传或被后世的耆那教信奉者从文献记载上删去[14]

宗教学研究人阿米特·杰恩(Amit Jain)指出佛教典籍中关于裸形外道的记载与关于耆那教的前身尼犍教的历史事实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例如裸形外道相信身体及情绪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尼犍教相信只有命我才是自我,又例如裸形外道在寺院内做饭并要求别人带备饭菜而尼犍教僧尼不这样做,因此他声称佛教典籍中的尼乾陀若提子事实上可能是被称为尼甘塔(Nigantha, 意思是裸形沙门)的外道宗师米卡利·哥沙拉(Mikkhali Goshala, 疑为末伽梨·瞿舍罗的名字Makkhali Gosāla的另外一个译音)[15]

参见 编辑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1.0 1.1 全國宗教資訊網.筏馱摩那.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2. ^ Mahavira (Jaina teacher)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3-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英语). 
  3. ^ 李建欣; 易中亚. 大雄.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06-21 [2023-10-25]. 
  4. ^ 4.0 4.1 Hermann Jacobi. On Mahāvīra and his Predecessors.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5. ^ 《慧琳音义》:“尼乾陀此云无继,是外道总名也。若提云亲友,是母名。”
  6. ^ 《玄应音义》:“尼干或作尼乾陀,应言泥健连他,译云不系也。”
  7. ^ 7.0 7.1 Pali Proper Names. Nigantha Nātaputta (Nāthaputta).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8. ^ Zimmer, Heinrich (1953) [April 1952], Campbell, Joseph (ed.), Philosophies Of Indi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p. 222.
  9. ^ Dundas, Paul (2002) [1992], The Jains (Second ed.), Routledge, pp. 22–24.
  10. ^ 中阿含经·优婆离经(一三三经)》:“尼揵亲子即吐热血,至波惒国(Pāvā),以此恶患,寻便命终。”
  11. ^ Vijay K. Jain. Ācārya Samantabhadra’s Svayambhūstotra. 2015 [2022-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12. ^ Pramansagar, Muni (2008), Jain Tattvavidya, India: Bhartiya Gyanpeeth, pp. 38–39.
  13. ^ von Glasenapp, Helmuth (1925), Jainism: An Indian Religion of Salvation,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ing House (Reprinted 1999), p. 328.
  14. ^ Clasquin-Johnson, Michel. Will the real Nigantha Nataputta please stand up? Reflections on the Buddha and his contemporarie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2015, 28 (1) [2023-11-25]. ISSN 2413-3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通过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15. ^ Jain, Ami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autama Buddha and Mahavira? (英语).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