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古代)
古代地理區域
(重定向自山東 (古代))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1][2],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3]
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 |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 ||||||||||||||||||||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 |||||||||||||||||||||
太昊 少昊 蚩尤 | |||||||||||||||||||||
夏 |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侁 告 丑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 ||||||||||||||||||||
周 | 春秋 |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 山戎 孤竹 | ||||||||||||||||||
战国 | 秦国 | ||||||||||||||||||||
秦 |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 ||||||||||||||||||||
汉 |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阳郡 | ||||||||||||||||||||
曹魏 | |||||||||||||||||||||
晋 | 西晋 | ||||||||||||||||||||
东晋 |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 ||||||||||||||||||||
北朝 | 北魏 东魏 北齐 | ||||||||||||||||||||
隋 | 河南道 | ||||||||||||||||||||
唐 | 河南道 | ||||||||||||||||||||
五代 |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 ||||||||||||||||||||
宋 |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 ||||||||||||||||||||
金 |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 ||||||||||||||||||||
元 |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东省 (清朝) | ||||||||||||||||||||
中华民国 | 山东省 青岛特别市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 ||||||||||||||||||||
山东主题专页 |
战国之后的秦、汉等所称的“山东”一般也是指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
到唐宋年间,“山东”则主要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但唐代末年,就已经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4]
金朝,设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行政区,“山东”开始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出现。之后,明朝设“山东行省”[5],后改“山东承宣布政司”[6],清朝设“山东省”沿用至今[7][8]。
参考文献
编辑-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记者“亲叩”函谷关. 荆楚网. 2005-05-24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0).
- ^ 宋杰.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4-7633-7.
- ^ 史江民. 山东名称的由来与行政区划. 人民网. 2004年9月6日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 ^ 山东历史沿革. 大众网. 2003-11-21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 ^ 安作璋 主编,《山东通史》,人民出版社
- ^ 元明清时期的山东政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广播网,2005年4月13日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