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古代)
古代地理區域
山東,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最早始於戰國時期,當時秦國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1][2],為一個地域性的泛稱。由於戰國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都在崤函以東,故也有「山東六國」之稱。[3]
山東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三皇五帝 |
舊石器時代 沂源人 新泰人 | ||||||||||||||||||||
新石器時代 後李 北辛 大汶口 龍山 岳石 | |||||||||||||||||||||
太昊 少昊 蚩尤 | |||||||||||||||||||||
夏 | 古羌人 九夷(東夷) 有窮氏 有鬲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侁 告 醜 紀國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 ||||||||||||||||||||
周 | 春秋 | 萊國 莒國 滕國 齊國 魯國 | 山戎 孤竹 | ||||||||||||||||||
戰國 | 秦國 | ||||||||||||||||||||
秦 | 臨淄郡 琅邪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薛郡 | ||||||||||||||||||||
漢 | 臨菑郡 博陽郡 濟北郡 膠東郡 膠西郡 琅邪郡 城陽郡 | ||||||||||||||||||||
曹魏 | |||||||||||||||||||||
晉 | 西晉 | ||||||||||||||||||||
東晉 | 前秦 前涼 後涼 前趙 後趙 前秦 西燕 | ||||||||||||||||||||
北朝 | 北魏 東魏 北齊 | ||||||||||||||||||||
隋 | 河南道 | ||||||||||||||||||||
唐 | 河南道 | ||||||||||||||||||||
五代 |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 ||||||||||||||||||||
宋 | 京東東路 京東西路 | ||||||||||||||||||||
金 |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 ||||||||||||||||||||
元 | 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 ||||||||||||||||||||
明 |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山東省 (清朝) | ||||||||||||||||||||
中華民國 | 山東省 青島特別市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山東省 濟南歷史 青島歷史 | ||||||||||||||||||||
山東主題專頁 |
戰國之後的秦、漢等所稱的「山東」一般也是指的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
到唐宋年間,「山東」則主要指太行山以東的廣大黃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東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但唐代末年,就已經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4]
金朝,設立「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行政區,「山東」開始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劃概念出現。之後,明朝設「山東行省」[5],後改「山東承宣布政司」[6],清朝設「山東省」沿用至今[7][8]。
參考文獻
編輯-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记者“亲叩”函谷关. 荊楚網. 2005-05-24 [2008-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0).
- ^ 宋傑.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4-7633-7.
- ^ 史江民. 山东名称的由来与行政区划. 人民網. 2004年9月6日 [2016-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1).
- ^ 山东历史沿革. 大眾網. 2003-11-21 [201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 ^ 安作璋 主編,《山東通史》,人民出版社
- ^ 元明清時期的山東政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廣播網,2005年4月13日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