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妃是中国古代后宫中低级嫔妃的一种称谓,但除清初以外,庶妃只是统称,而非正式位号。后宫品轶,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清朝以前 编辑

隋唐时期设内廷主位,婕妤美人才人,自嫔以下即是庶妃。才人之下为秀女,不被列为皇室宗谱之内。明朝后宫在皇后以下设置皇贵妃贵妃、妃、嫔,自嫔以下有册封位号的皇帝妾室即可视为庶妃,包括有贵人美人女子等称号。这些女性虽然已被承认为妃嫔,并非一般宫人身份,但不单独安排宫殿居住,不举行册封典礼,待遇较举行正式册封典礼的妃嫔低。她们如非为皇帝殉葬而死,死后只能用火焚烧[1]。被成化帝废黜为庶人的皇后吴氏,就因为没有了妃嫔的身份,死后几乎被焚尸[2]。只有获得嫔位甚至妃位的认可追赠,方可得到皇室妃嫔的丧葬祭奠礼仪,如嘉靖帝杨常嫔、万历帝王僖妃等,家眷也能得到作为外戚的官爵赏赐。

清朝初年 编辑

清兵入关前,后金后宫体制并未完备。和明朝后宫奉行的嫡庶分明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同,后金时满洲贵族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贵族的诸位妻子皆称福晋,其下有多种称谓。后金后宫体制实际上由福晋制度演化而成。努尔哈赤妻子中地位较高的称“大福晋”,后世翻译为皇后。其余的福晋,即众福晋,后世称诸妃或侧妃,而庶妃则源自福晋之下的所有妾室婢妾,包括小福晋(ajige fujin)、小妻(buya sargan)在内。根据努尔哈赤小妻塔因查的例子,晋升为小福晋就有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的权力。

皇太极称帝后,崇德年间册立五宫福晋,其中一位国君福晋,两位大福晋,两位侧福晋。中宫福晋汉语称之皇后,大福晋、侧福晋称为妃。其下则是庶妃。入关后编撰的官方文献中,所称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庶妃,其对应的满文为buya fujin[a]

康熙朝时,宫中不再用福晋、格格称呼康熙帝的嫔御,但由于册封制度不完善,嫔御在宫中享受妃嫔待遇,无正式册封亦为常见。清兵入关后,沿袭至清朝灭亡时,清朝贵族所称的嫡福晋就如汉族正妻,侧福晋则如汉族的良妾,其地位只较正福晋稍低,庶福晋就如汉族中的贱妾,地位低下,其地位好不了婢妾多少。按满族规定正福晋、侧福晋须经册封,而庶福晋则不需要,因此庶妃也鲜见被册封,其地位也如庶福晋一样低下。正因出身低下,清朝后宫中的庶妃能晋为皇妃者甚为罕见,其中只有顺治年间康熙帝生母佟妃晋为康妃(因康熙帝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被选为继承人,母凭子贵被破格提升。)及康熙年间皇长子胤禔生母惠妃纳喇氏(因庶妃出身,其地位乃较一般皇妃为低)二人,其余均为后代晋尊且无一人晋尊为妃。正是因为地位低微庶妃没有可能被晋尊为皇太妃,也没有皇太庶妃之封,绝大多数庶妃结果没有得到尊封,天聪朝、顺治朝所有庶妃全不获尊封,康熙朝仅有四位庶妃获世宗时晋尊为皇考贵人,高宗时再晋尊为皇祖嫔,其余一律没有被晋尊。皇太极时皇子皇女生母多为庶妃;顺治年间六位皇女及皇子常宁奇授等的母亲均为庶妃;康熙年间的庶妃主要有皇长女母张氏、固伦恪靖公主母郭络罗氏、和硕悫靖公主母袁氏、十一公主母王氏、十七皇女母刘氏、皇子胤禧母陈氏。

康熙以后 编辑

康熙帝以后,后宫制度开始完备,再也不是只有皇后、皇妃、庶妃三级,内廷主位也变成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亦如前朝般自嫔以下为庶妃,自高到低即为贵人,常在,答应。

备注 编辑

  1. ^ 杜家骥原文[3]:36:其生母在汉文史料中均作“庶妃”,在满文《玉牒》及满文《满州实录》中,其“庶”的身份明确写为buya fujin,译为汉文是“小福晋”,满文的buya——小,是微小、碎小之义。她们所生之“庶子”,则没有汗之子“台吉”的尊贵性称呼。

注释 编辑

  1. ^ 《宛署杂记》宫人有故,非有名称者,不赐墓,则出之禁城后顺贞门旁右门,承以敛具,舁出玄武门,经北上门、北中门,达安乐堂,授其守者,召本堂土工移北安门外停尸房(在北安门外墙下),易以朱棺,礼送之静乐堂火葬塔井中,莫敢有他者。
  2. ^ 《明史》正德四年,吴氏薨。刘瑾欲焚之。大学士王鏊力持不可,乃以妃礼下葬。
  3. ^ 杜家骥. 《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 清史研究 (北京市: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05, (2005年1期): 32–46 [2019-06-01]. ISSN 1002-85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简体中文). 

参考资料 编辑

  • 章乃炜、王蔼人,责任编辑:陈晓东. . 清宫述闻(正续编合编本), 封扉设计:李猛. 2009年12月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419. ISBN 978-7-80047-907-6.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