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书》之一。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西厢记 | |
---|---|
全名:西厢记 | |
作者 | 王实甫 |
编者 | 注解者:金圣叹、唐寅、李贽、凌濛初、王世贞、王骥德、徐渭、陈继儒 |
类型 | 子部小说家类 |
语言 | 中文 文字:中文 |
成书年代 | 元朝 |
发行信息 | |
连载状态 | 今本卷数:21折5楔子 |
出版时间 | 1300年 |
出版地点 | 大元 |
历史沿革
编辑西厢记的故事题材最早来自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描写他自己“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讲述他在“有僧舍曰普救寺”中,和一美丽女子“天之所命尤物”名“莺莺”邂逅,认为自己“善补过”,“智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有赵令畤所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其情节基本同于《莺莺传》,但对张生的态度变为谴责。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基于汉族文化的传统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解元(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求助于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1],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2],王作无名氏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3]。
王实甫原作使用北曲,也称为《北西厢》。李景云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已失传。崔时佩、李日华著有《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相同,曲文亦多沿袭王实甫《西厢记》。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不满意,重编《北西厢》为《南西厢曲》。
故事梗概
编辑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叛将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莺莺的母亲老夫人郑氏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惠明)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是赠金并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患病,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并最终成功幽会。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欲责罚二人,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进京赴试,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艺术成就
编辑《西厢记》某举之为元代最佳杂剧,剧情曲折,善于塑造人物,能因应不同人物的身份写出不同的曲词或宾白,突出地展示人物的心灵活动。《西厢记》又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成规,改为可由多人对唱。元剧惯例一本四折,间或一本五、六折,《西厢记》则全剧共五本廿一折,铺叙组织之功,突过前人。《西厢记》融化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文辞优美清丽。
文化影响
编辑《西厢记》剧本完成后,迅速流行,几乎中国所有几百个剧种都以其为原本上演过这部戏,以后的许多著作都提过这部剧本,《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引用过这部剧本中的原词“银样镴枪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等,但都表现出是市间流传,大家公子不允许读的态度。《西厢记》中许多人物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红娘”更成为汉语语言中“媒人”的代名词,甚至成功的中介都被称为“红娘”。以后有许多故事和剧本受其影响,开始表现基于爱情,冲破“门当户对”的中国传统礼教观念的美满婚姻或悲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等。
闵齐伋绘刻西厢记彩图
编辑相关作品
编辑- 舞台剧
- 《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2011年
注释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外部链接
编辑- 奚如谷:〈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奚如谷:〈论《才子牡丹亭》之《西厢记》评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廖肇亨:〈淫辞艳曲与佛教:从《西厢记》相关文本论清初戏曲美学的佛教诠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徐文琴:〈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厢记》版画插图探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徐文琴:〈“西厢记”与瓷器——戏曲与视觉艺术的遇合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