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家

张雪门(1891年3月10日—1973年4月18日),名显烈承哉雪门,以号行,浙江鄞县人,中华民国幼教专家,在中国培育学前教育师资,到台湾后建立台湾省育幼院,并继续培育师资,有“台湾幼儿教育之父”之称。

张雪门
承哉
雪门
性别
出生张显烈
1891年3月10日
 大清浙江省宁波府鄞县
逝世1973年4月18日(1973岁—04—18)(82岁)
台湾台北市城中区和平医院
国籍 大清(1891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73年)
别名尘芥、潜光、伏骥
职业幼教学者

生平 编辑

中国大陆时期 编辑

张雪门,原名“张显烈”,“承哉”、“雪门”,又有曾用名“尘芥”、“潜光”、“伏骥”[1]。依部属回忆,他生于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一(1891年3月10日),浙江鄞县人,浙江省立中学毕业[2]。廿七岁时,他即在故乡创办幼稚园[3]。当时他参观各地幼稚园,见到有些幼稚园教师是以口令吩咐院童整齐动作、有些是任凭院童各玩各的,便对学前教育教学法感到兴趣[2]。1912年出任邓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1918年担任星荫幼儿园首任园长,后来他感到需要加强学识,遂赴北平入北京大学教育学系来专攻幼稚教育学[3]

张雪门在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后,一次参观博氏幼稚园时,捡到福禄贝尔的讲义残页,开始对此教育法展开研究,并在教授高仁山鼓励下,将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法翻译成书。后来高仁山因故遭难,交代张雪门终生不要离开幼教。1928年,张雪门受北平孔德中学所托创办幼稚园,以半授课半实习方式培育师资。1930年,他受北平香山慈幼院之请,与熊希龄之女熊芷合作创办幼稚师范(孔德幼稚师范学校),以福禄贝尔教育法培育师资。张雪门教授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观察幼稚师范自设的幼稚园,从软硬件考察其原因结果,再提出个人意见,再参观各学校来作比较;第二阶段是参与幼稚园的教学,以建立初学者的基本观念;第三阶段是学生以六人为一组,分至北京的幼稚园作行政、教学工作,再逐渐减到一人,使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当时的学生关毓兰回忆这教法打破过去的唱歌游戏作法,实施大单元教学法。1932年,二十一名学生毕业后,被各地幼稚园争相聘请。[2]

1933年秋,张雪门担任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次年夏转任河北省教育厅科长。曾共事的张清源评道张雪门当年与上海幼稚师范的陈鹤琴并称“南陈北张”,归功于这些学生日后到台湾从事幼儿教育能颇有建树,是张雪门的功劳。[2]

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思考幼儿是未来的主人翁,民族教育不能在这阶段缺席,又从关毓兰得知有幼童模仿日本浪人的行为,便在1933年北平社会局起草幼稚园课程实施方案时,提出加强民族观念的教育。但这点与熊芷的看法不同,她从1935年6月至1936年6月考察欧洲的经验,认为幼儿阶段实施民族教育,会给他们对人的敌对态度与残忍个性。1937年7月,张雪门在中国教育学会提出这观念时,北方的会员多支持,南方的相反。[2]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张雪门离开幼稚师范,将《幼稚园行政》文稿交由中华书局印行,受时任广西省教育厅长的邱昌渭之请到桂林培育六期的幼稚园师资[2]。在广西五年,由张雪门教育出来的幼稚教育人才,在广西九十一个县里每县分别创设一所幼稚园[3]

1942年,张雪门到陕西的西北师范学校家政系教授儿童教育。次年,受熊芷催促,张雪门将幼稚师范迁至重庆。张雪门在重庆期间,成立了四所幼稚园,并筹备儿童福利分会招收学生。日本战败后,1946年,张雪门受毛彦文邀请回北京担任香山慈幼园副院长。这时他还计划在北平替幼稚师范复校,但原校地已被改为北京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加上局势改变,因此决定去台湾创办台北育幼院。[2]

台湾时期 编辑

张雪门于1946年7月26日抵达基隆[2],陪他来的只有女儿[3]。儿子张香山则留在中国大陆,成为日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4]

借由胡文虎捐款,台北育幼院在北投农民训练所旧址建立[5]。院方收容儿童仅限于贫寒子弟,大部系来自军人、公教人员及中国大陆难胞[6]。12月开始收院童时,因民众抱持疑惧态度,张雪门亲自去南台湾劝说,才带回三十二名进入幼稚部与小学部[2]

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间,据育幼院总务处职员黄毅辛回忆,张雪门等职员躲在育幼院林姓厨师家中以避难[7]。同年4月台北育幼院更名为“台湾省育幼院”后,张雪门在8月聘华霞菱、李蟾桂、池宝华到台湾担任职员[5]

初期人力不足,张雪门便与时任台北女师校长任培道合作,以张雪门义务去授课,女师校学生来育幼院驻院实习半年,后来院童人数便至百人[5]。1951年11月16日,育幼院成立五周年纪念日时,工作人员已有五十一名,收容儿童人数达六九五名[6]

1952年末,张雪门在办理台湾省政府社会处委托的保育人员训练班后,因白内障青光眼,至中心诊所治疗动手术,于次年初退休。1953年10月,他搬到大屯山,将住宅取名“谁来堂”。他也担任台南师范学校幼教科幼稚园等幼稚园顾问、及在《中华日报》写“幼教之友”专栏、主编《幼教辅导月刊》等。[5]

1960年4月17日,教育部部长梅贻琦授以“志道依仁”匾额给张雪门[3]。同年,张雪门著作《幼稚园教材教法》由新潮幼教社出版[5]

1961年,张雪门因中风行动不便,便在华霞菱记录下,口述教学经验加上之前在广西的旧稿成书《实习三年》,由童年出版社在1961年8月出版。后来,他又出书《从孩提到青年》、《幼教师资进修十讲》等。1965年,右眼球手术摘除后,依然在期刊《幼儿教育》发表幼教的文章。1969年,他将半世纪的教学经验集成专书《幼稚教育五十年》,由台湾书局出版。[5]

1973年4月18日,张雪门病逝于和平医院[8]。在中国文化大学总务处任职的张雪门之弟张三茂,将兄长中、日文书籍八百零二册、期刊二一九册捐给校方[9]

身后 编辑

 
台湾省育幼院宿舍

位于北投的育幼院因屋舍老旧,1970年代迁到芦竹[10]。2013年,乡公所计划将育幼院员工宿舍拆除改建为运动中心[11]。呼吁保留的当地人孙毓晴在调查历史时,才发现与有“台湾幼儿教育之父”张雪门有关[10]。2013年11月20日,争取保留的芦竹乡南崁居民前往文化部陈情时,居民任孝君以育幼院家眷身份表示,园区连结著台湾幼教启蒙者张雪门先生的故事[11]。2014年8月26日,呼吁保留的桃园南崁文化协会成员到文化部陈情时,再提到张雪门[12]

参考 编辑

  1. ^ 梁志燊; 霍力岩. 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理論卷. 沈阳出版社. 1995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华霞菱. 我國幼稚教育專家--張雪們先生傳略 (上). 国语日报. 1986-04-26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杨海宴. 畢生獻身幼稚教育的 老教授張雪門. 联合报. 1960-04-18 (中文(台湾)). 
  4. ^ 康富信. 周令飛的家世及其出走的象徵意義 「革命家庭紅五類」選擇自由 大陸「醒悟的一代」有所期侍. 联合报. 1982-09-20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5.5 华霞菱. 我國幼稚教育專家--張雪們先生傳略 (下). 国语日报. 1986-05-10 (中文(台湾)). 
  6. ^ 6.0 6.1 省立台北育幼院 擴充收容名額 該院昨慶成立五週年 張雪門報告院務概況. 联合报. 1951-11-17 (中文(台湾)). 
  7. ^ 黄毅辛. 我憶二二八. 中国时报. 2004-02-28 (中文(台湾)). 
  8. ^ 李潮年之喪 廿二日公祭. 联合报. 1973-04-22 (中文(台湾)). 
  9. ^ 學術院艾氏弘贈書張創辦人 (PDF). 华夏导报. 1973-05-21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31)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白宜君. 台灣幼教發展活化石有危機 南崁居民籲文化部搶救. 中国时报. 2014-08-25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赖品瑀. 台灣幼教發展活化石有危機 南崁居民籲文化部搶救. 环境资讯中心电子报. 2013-11-21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中文(台湾)). 
  12. ^ 谢幸恩. 搶救北區兒童之家 團體赴文化部抗議. 中国时报. 2014-08-26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