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家

張雪門(1891年3月10日—1973年4月18日),名顯烈承哉雪門,以號行,浙江鄞縣人,中華民國幼教專家,在中國培育學前教育師資,到臺灣後建立臺灣省育幼院,並繼續培育師資,有「臺灣幼兒教育之父」之稱。

張雪門
承哉
雪門
性別
出生張顯烈
1891年3月10日
 大清浙江省寧波府鄞縣
逝世1973年4月18日(1973歲—04—18)(82歲)
臺灣臺北市城中區和平醫院
國籍 大清(1891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73年)
別名塵芥、潛光、伏驥
職業幼教學者

生平

編輯

中國大陸時期

編輯

張雪門,原名「張顯烈」,「承哉」、「雪門」,又有曾用名「塵芥」、「潛光」、「伏驥」[1]。依部屬回憶,他生於光緒十七年二月初一(1891年3月10日),浙江鄞縣人,浙江省立中學畢業[2]。廿七歲時,他即在故鄉創辦幼稚園[3]。當時他參觀各地幼稚園,見到有些幼稚園教師是以口令吩咐院童整齊動作、有些是任憑院童各玩各的,便對學前教育教學法感到興趣[2]。1912年出任鄧縣私立星蔭小學首任校長,1918年擔任星蔭幼兒園首任園長,後來他感到需要加強學識,遂赴北平入北京大學教育學系來專攻幼稚教育學[3]

張雪門在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後,一次參觀博氏幼稚園時,撿到福祿貝爾的講義殘頁,開始對此教育法展開研究,並在教授高仁山鼓勵下,將福祿貝爾、蒙台梭利教育法翻譯成書。後來高仁山因故遭難,交代張雪門終生不要離開幼教。1928年,張雪門受北平孔德中學所託創辦幼稚園,以半授課半實習方式培育師資。1930年,他受北平香山慈幼院之請,與熊希齡之女熊芷合作創辦幼稚師範(孔德幼稚師範學校),以福祿貝爾教育法培育師資。張雪門教授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生觀察幼稚師範自設的幼稚園,從軟硬件考察其原因結果,再提出個人意見,再參觀各學校來作比較;第二階段是參與幼稚園的教學,以建立初學者的基本觀念;第三階段是學生以六人為一組,分至北京的幼稚園作行政、教學工作,再逐漸減到一人,使他們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當時的學生關毓蘭回憶這教法打破過去的唱歌遊戲作法,實施大單元教學法。1932年,二十一名學生畢業後,被各地幼稚園爭相聘請。[2]

1933年秋,張雪門擔任河北省女子師範學院教育系講師,次年夏轉任河北省教育廳科長。曾共事的張清源評道張雪門當年與上海幼稚師範的陳鶴琴並稱「南陳北張」,歸功於這些學生日後到臺灣從事幼兒教育能頗有建樹,是張雪門的功勞。[2]

九一八事變後,張雪門思考幼兒是未來的主人翁,民族教育不能在這階段缺席,又從關毓蘭得知有幼童模仿日本浪人的行為,便在1933年北平社會局起草幼稚園課程實施方案時,提出加強民族觀念的教育。但這點與熊芷的看法不同,她從1935年6月至1936年6月考察歐洲的經驗,認為幼兒階段實施民族教育,會給他們對人的敵對態度與殘忍個性。1937年7月,張雪門在中國教育學會提出這觀念時,北方的會員多支持,南方的相反。[2]

1937年8月,日軍佔領北平,張雪門離開幼稚師範,將《幼稚園行政》文稿交由中華書局印行,受時任廣西省教育廳長的邱昌渭之請到桂林培育六期的幼稚園師資[2]。在廣西五年,由張雪門教育出來的幼稚教育人才,在廣西九十一個縣裏每縣分別創設一所幼稚園[3]

1942年,張雪門到陝西的西北師範學校家政系教授兒童教育。次年,受熊芷催促,張雪門將幼稚師範遷至重慶。張雪門在重慶期間,成立了四所幼稚園,並籌備兒童福利分會招收學生。日本戰敗後,1946年,張雪門受毛彥文邀請回北京擔任香山慈幼園副院長。這時他還計劃在北平替幼稚師範復校,但原校地已被改為北京市立第三女子中學,加上局勢改變,因此決定去臺灣創辦臺北育幼院。[2]

臺灣時期

編輯

張雪門於1946年7月26日抵達基隆[2],陪他來的只有女兒[3]。兒子張香山則留在中國大陸,成為日後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4]

藉由胡文虎捐款,臺北育幼院在北投農民訓練所舊址建立[5]。院方收容兒童僅限於貧寒子弟,大部係來自軍人、公教人員及中國大陸難胞[6]。12月開始收院童時,因民眾抱持疑懼態度,張雪門親自去南臺灣勸說,才帶回三十二名進入幼稚部與小學部[2]

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間,據育幼院總務處職員黃毅辛回憶,張雪門等職員躲在育幼院林姓廚師家中以避難[7]。同年4月臺北育幼院更名為「臺灣省育幼院」後,張雪門在8月聘華霞菱、李蟾桂、池寶華到臺灣擔任職員[5]

初期人力不足,張雪門便與時任臺北女師校長任培道合作,以張雪門義務去授課,女師校學生來育幼院駐院實習半年,後來院童人數便至百人[5]。1951年11月16日,育幼院成立五週年紀念日時,工作人員已有五十一名,收容兒童人數達六九五名[6]

1952年末,張雪門在辦理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的保育人員訓練班後,因白內障青光眼,至中心診所治療動手術,於次年初退休。1953年10月,他搬到大屯山,將住宅取名「誰來堂」。他也擔任臺南師範學校幼教科幼稚園等幼稚園顧問、及在《中華日報》寫「幼教之友」專欄、主編《幼教輔導月刊》等。[5]

1960年4月17日,教育部部長梅貽琦授以「志道依仁」匾額給張雪門[3]。同年,張雪門著作《幼稚園教材教法》由新潮幼教社出版[5]

1961年,張雪門因中風行動不便,便在華霞菱記錄下,口述教學經驗加上之前在廣西的舊稿成書《實習三年》,由童年出版社在1961年8月出版。後來,他又出書《從孩提到青年》、《幼教師資進修十講》等。1965年,右眼球手術摘除後,依然在期刊《幼兒教育》發表幼教的文章。1969年,他將半世紀的教學經驗集成專書《幼稚教育五十年》,由臺灣書局出版。[5]

1973年4月18日,張雪門病逝於和平醫院[8]。在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任職的張雪門之弟張三茂,將兄長中、日文書籍八百零二冊、期刊二一九冊捐給校方[9]

身後

編輯
 
臺灣省育幼院宿舍

位於北投的育幼院因屋舍老舊,1970年代遷到蘆竹[10]。2013年,鄉公所計劃將育幼院員工宿舍拆除改建為運動中心[11]。呼籲保留的當地人孫毓晴在調查歷史時,才發現與有「臺灣幼兒教育之父」張雪門有關[10]。2013年11月20日,爭取保留的蘆竹鄉南崁居民前往文化部陳情時,居民任孝君以育幼院家眷身份表示,園區連結著台灣幼教啟蒙者張雪門先生的故事[11]。2014年8月26日,呼籲保留的桃園南崁文化協會成員到文化部陳情時,再提到張雪門[12]

參考

編輯
  1. ^ 梁志燊; 霍力岩. 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教育理論卷. 瀋陽出版社. 1995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華霞菱. 我國幼稚教育專家--張雪們先生傳略 (上). 國語日報. 1986-04-26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楊海宴. 畢生獻身幼稚教育的 老教授張雪門. 聯合報. 1960-04-18 (中文(臺灣)). 
  4. ^ 康富信. 周令飛的家世及其出走的象徵意義 「革命家庭紅五類」選擇自由 大陸「醒悟的一代」有所期侍. 聯合報. 1982-09-20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5.5 華霞菱. 我國幼稚教育專家--張雪們先生傳略 (下). 國語日報. 1986-05-10 (中文(臺灣)). 
  6. ^ 6.0 6.1 省立台北育幼院 擴充收容名額 該院昨慶成立五週年 張雪門報告院務概況. 聯合報. 1951-11-17 (中文(臺灣)). 
  7. ^ 黃毅辛. 我憶二二八. 中國時報. 2004-02-28 (中文(臺灣)). 
  8. ^ 李潮年之喪 廿二日公祭. 聯合報. 1973-04-22 (中文(臺灣)). 
  9. ^ 學術院艾氏弘贈書張創辦人 (PDF). 華夏導報. 1973-05-21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31)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白宜君. 台灣幼教發展活化石有危機 南崁居民籲文化部搶救. 中國時報. 2014-08-25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賴品瑀. 台灣幼教發展活化石有危機 南崁居民籲文化部搶救. 環境資訊中心電子報. 2013-11-21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中文(臺灣)). 
  12. ^ 謝幸恩. 搶救北區兒童之家 團體赴文化部抗議. 中國時報. 2014-08-26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中文(臺灣)).